1.個人理財 2.投資分析

2019年7月初版1刷

作者簡介    

《Smart智富》「真‧投資研究室」

  
  由一群對投資實戰有研究狂熱的記者、編輯、資深主筆與外部專業顧問組成,秉持「真誠」、「真實」、「真確」的研究態度,以圖解、易懂的編輯技術為工具,力求為讀者提供容易上手的多元化投資學習工具。

  《Smart智富》成立於1998年,專攻投資理財領域,包括基金、股票、期權、黃金、外幣、債市、房地產、保險、退休規畫、消費觀念等。產品類型涵蓋月刊、雙月刊、特刊、叢書、DVD、版友聚會、課程講座、大型論壇、線上課程、Facebook等,全方位服務投資族群需求。

目錄

0-1前言

觀念篇    正確觀念幫助無痛退休
1-1退休3支柱,自備退休金不可少
1-2傻存錢,你連通膨都贏不了
1-3建好保險網,免後顧之憂

工具篇    無痛退休好工具
2-1抗衡長壽風險,活到老穩穩領到老
2-2買對基金讓你月月領息
2-3最夯理財工具,免挑股跟著大盤一起賺
2-4長抱績優股,股利滾滾來
2-5聰明活用,不動產也可以變現金流

操作建議篇    退休金這樣存 月月領錢不求人
3-1勞保+勞退 算算你可以領到多少退休金
3-2年金險+ETF,輕鬆月領5萬非難事
3-3基金養基金,養出月領8萬金雞母
3-4想要退休月領十萬?就靠不敗存股組合

IMG_20221106_164125

●早準備、早輕鬆

→若25歲每月投資1萬元

就算年化報酬率只有5%

※至65歲可以存到將近1500萬元的退休金

 

●退休金3大支柱

→個人理財儲蓄

→企業退休金

→政府退休年金

 

●被動收入:只需花費一點時間和精力去維護,就能取得的收入

→股票股利

→基金配息

→出租租金

→版稅

※不須過度投入就能得到的收入

 

●支柱1:政府退休年金(勞保)

→1962年以後出生的勞工,要年滿65歲才能請領

勞保屬於「共同帳戶」:所有保戶共同擁有一個帳戶

→當共同帳戶被領出(給付)金額比繳入金額(保費)還多,將使勞保入不敷出

→勞保屬於確定給付制:一定會給付「一定」金額,不受提撥金額與投資收益波動的影響

※一旦虧損過大,整體帳戶淨值轉為負值時,就可能導致勞保破產

 

●支柱2:企業退休金(勞退)

新制勞退是個人帳戶獨立擁有

→因為是個人所有,因此不會破產,最大風險在於投資帳戶的績效高低而已

→勞退屬於確定提撥制

→受雇人(勞工)於受雇期間,企業得定期提撥一定金額到退休金帳戶

→退休金的金額,是由受雇人退休金專戶中提撥本金和累積收益決定

※勞退在財務上不確定性較低,因此沒有破產風險

 

●建議薪資較高者可考慮自主提撥勞退

享有2大優勢:降低稅負+保本投資

→EX:小明每月薪資5萬元,若進行6%每月3000元的勞退自提,每自提金共3萬6千元

→這3萬6千元可免稅,在年薪60萬元、5%所得稅率,小明可省下1800元(1800元=3萬6千元×5%)的所得稅支出

→勞退帳戶的投資就算虧損也不用擔心

※領取勞退中的一次退休金,其運用效益不得低於當地銀行2年定期存款利率計算之效益

 

●支柱3:個人理財儲蓄

→個人透過存錢、投資所進行的儲備

 

●退休後所需花費

→EX:小明每月生活費2萬

→房貸1萬

→保險費和其他雜支休閒費用1萬

→年需約48萬

※保守估計每年需要50萬元

 

●退休後遇到的五大風險

→通膨

→市場波動

→長壽

→醫療

→政策變動

 

●4%法則

→退休金儲備總額=每年所需花費/4%

→EX:小明每年花費50萬,以每年4%產生50萬被動收入

→退休金儲備要達1250萬(50萬元÷4%)

若再節省一點,將每年退休花費壓低在30萬元

※則僅需750萬元(30萬元÷4%)

 

●年紀較輕的人:「定期定額」投資法

→若以750萬為目標

每月投入1萬5,安全值4%年化報酬率滾存

※約24.5年(294個月)就能存到750萬

 

●72法則:已有一部分資產的人

→若手中已有500萬~600萬資金

→年化報酬率4%試算

→累積翻倍可供退休的1000萬~1200萬

→只要18年(72÷4)的時間就可完成

 

●0050據回測

→就算買在2008年、2009年金融海嘯高點

持有10年後,年化報酬率約有6%~8%的水準

※6%的年化報酬率,資產翻倍的時間只要12年(72÷6)

 

●25歲開始每月存1萬

→經過40年(480個月)及年化報酬率4%複利滾存

→65歲約有1185萬

 

 

●50歲開始每月存2萬

→經過15年(180個月)及年化報酬率4%複利滾存

→65歲約有493萬

 

●儲備準備是犧牲現在換取未來可供支用的準備

→現在花愈多、未來準備就愈少

→現在的生活愈好、退休就愈糟糕

※正確的做法是不影響基本生活品質的前提下進行退休金準備

 

●每月多存1000元

→從25歲到65歲退休的40年

→經過4%報酬率滾存

→總計可多約118萬元

→根據2017年簡易生命表,國人在65歲之後的餘命約20年(19.98年)

※多118萬元儲備表示每年能多花5萬9000元(118萬元÷20年)

 

●每月多存1000元是否會影響現在的生活品質?

→而儲蓄可以讓退休後每年多5萬9000元支應生活

※換算下來,每個月會多4916元,是否相當值得呢?

 

●退休絕非是有錢人的專利

→若從65歲退休的年齡計算

平均餘命20年

→共20年的花費在扣除勞保老年給付及勞退金

→需要自行儲備的退休金其實不多

※只要提早規劃、好好儲蓄與投資,一定不難達成

 

●通膨風險

→物價持續性地上升

→貨幣購買力下降

→讓每一元所能買到的物品逐漸減少

→EX:便當一個賣100元,明年便當漲到105元

→同時間將100元定存於銀行,年利率1%,隔年只能領回101元

→原先的100元已經買不起一個便當

 

●資產配置

→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近幾年都低於2%

→若以緩衝的2%為標準

只要商品的投資報酬率超過2%就可視為打敗通膨

※年利率1%的定存無法戰勝通膨,配置在投資組合中的比例就不宜過高

 

●將通膨列入退休規劃

→若目前需要年化報酬率4%才能退休

→而CPI年增率約2%

必須將年化報酬率提高加計2%通膨後的6%,才能安心退休

※若沒有加計CPI年增率,未來將因購買力下降而影響退休生活

 

●真實退休所需報酬率

→預計退休報酬率+CPI年增率

 

●長壽風險

→2017年國人平均壽命已高達80.4歲

 

●醫療風險

→據衛福部資料顯示

→2018年台灣每年平均年醫療費用要4萬7860元

→107年的65歲國人餘命為19.98年

→不計通膨下,每人退休的醫療花費約95萬6242元

→60歲以上的老人醫療花費約為60歲以下的3倍~4倍

→退休後的醫療金額必遠高於95萬元

 

●如何規避和保障醫療保險

→投保醫療險、意外險

→存退休金時,將未來的醫療費用考量進去

※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身體,降低罹癌機率,自然能降低退休後的醫療花費

 

●台灣扶老比預估

→2018年:5名年輕人扶養一名老人,扶老比20.1%

→2065年:1名年輕人扶養一名老人,扶老比91.9%

 

●資本市場風險

→2008年~2009年金融海嘯

→各項資產價格大跌,侵蝕不少人退休金

→企業配息跟著大減

→讓不少靠配息金流生活的退休族群苦不堪言

 

●退休金要重視投資的波動與安全性

→年紀愈大

→以「低波動」、「高安全」的金融商品為主

 

●政策風險

→2019年勞保精算報告

→台灣勞工保險恐將在2026年破產

→預期未來能領取的勞保年金給付可能愈來愈少

 

●年輕階段

→意外險

→意外醫療險

→實支實付型醫療險

 

●青壯年階段

→失能扶助險(簡稱失能險)

→癌症險、重大疾病險:保額規畫至少以2年以上的家庭年之出為主

→若以肩負家庭責任:檢視壽險是否能轉嫁房貸、車貸、家庭未來5年~10年生活費用

 

●中老年階段

→建議補足長期照顧險(簡稱長照險)

 

●最遲應在55歲前規劃完畢

→保障型保單大多訂有「免體檢最高年齡」

通常以50歲~55歲為上限

※50歲前投保,可避免因體況不佳而被加費、除外或拒保

 

●實支實付可以「副本理賠」

→保戶除了拿正本向第一家保險公司申請理賠

→還可以拿副本向第2家、第3家保險公司申請理賠

※金管會表示,擬限制每人最多買2家保險公司的實支實付型醫療險

 

●實支實付:理賠範圍應涵蓋門診手術

部分保險公司保單將手術列為除外給付

→EX:白內障、植牙等,動刀後就可以回家靜養,不須住院

※有理賠門診手術的保單是挑選實支實付優先注意的項目

 

●實支實付可理賠雜費

雜費採「概括式」認列,理賠範圍較大

→有些實支實付型是採「列舉式」,只要不在項目的,就不理賠

※概括式則是載明「超過全民健保給付之住院醫療費用」將視為雜費,對保戶比較有保障

 

●注意是否可副本理賠

→收據正本只會有一份

副本收據並非民眾自行用影印機重複印出,而是須向醫院申請

→在收據影本蓋上由醫院具名的「與正本相符」章

→國泰人壽與富邦人壽只接受正本理賠

※務必把正本收據留給只收正本的保險公司

 

●實支實付型是目前醫療險規劃的主流

→一般是保障到特定年齡,EX: 75歲~80歲

※沒有實支實付的保險,可規劃終身醫療險

 

●終身醫療險屬於帳戶型

→給付上限為住院日額的數倍

→EX:最高理賠金額為1000元×3000倍,這張保單會有300萬的保障額度

→當300萬花光之後,這張保單也會失效

 

●用失能險補足長期照顧風險缺口

→依衛福部統計

→國內25歲~54歲青壯年重度失能後,平均可再活20年

→65歲~74歲老人失能後,平均可再活10年以上

→若以每月需要5萬長照費用計算,一年開銷達60萬元

→若存活10年,須花600萬元

 

●長期照顧保障分三種

1.傳統長照險

2.失能險(類長照)

3.特定傷病險(類長照)

 

●長照險:以巴氏量表或失智量表診斷

必須符合「生理功能障礙」或「認知功能障礙」之一為條件

→生理功能: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走動等生活自理能力,須符合3項以上

→認知功能:時間分辨、場所方便、人物分辨,須符合2項以上

※每半年或1年必須再回院重新認定

 

●特定傷病:22項

→EX: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腦中風、癱瘓

※無須回院重新認定

 

●失能險

→因疾病或意外所導致的1級~11級失能

→失能級數愈小即失能情況愈嚴重,給付比率愈高

→若被保險人為1級~6級,每個月可定期領取一筆失能生活扶助金

※無須回院重新認定

 

●失能險保單挑選4重點

1.失能生活扶助金1級~6級不打折

2.失能生活扶助金給付上限愈高愈好

3.豁免保費條件愈寬鬆愈好

4.失能保險金給付額度要高

 

●失能生活扶助金1級~6級不打折

2019年開始,多家保險公司陸續取消保證給付

→EX:投保保額5萬元,符合6級失能

→1級~6級不打折,每月可獲得5萬元的理賠金

→若依失能等級給付比率理賠,每個月理賠金僅2萬5000元

 

●失能生活扶助金給付上限愈高愈好

→若達給付限額而被保險人仍存活,失能生活扶助金仍會停止給付

→EX:小花25歲因疾病導致1級失能,每月領取生活扶助金5萬元,給付限額3000萬元,最高給付至99歲

→但因小花75歲已達給付限額

→若小花達99歲仍生存時,保險公司將在保單周年日給付祝壽金,該單保單即失效

※若投保條件相同,選擇給付上限愈高者

 

●豁免保費條件愈寬鬆愈好

→豁免保費:被保險人發生特定事故(身故、完全失能、罹癌、重大燒燙傷)

→符合保單條款中豁免條件情況,即可免繳剩餘期數的保費

→目前市面上多數失能險設定為第1級~第6級失能即豁免

寬鬆條件:1級~11級

 

●失能保險金給付金額要高

→多數人忽略第1級~第11級可提供一次性給付的失能保險金

→EX:胸腹部脹氣,因列在第7級,得不到失能生活扶助金

→拉高第1級~11級失能給付有其必要

建議挑選「不還本」商品

→因費率相差甚大,年齡愈高、差距愈大

※有預算壓力規劃失能險,不妨以主、附約搭配方式投保

 

●政府的長照服務幫助有限

→建議規劃提供長期保障的保險

→相關商品:長照險、失能險、特定傷病這三種

※以保費相對便宜、保障範圍相對廣的失能險最熱賣

 

●長照2.0的五大服務對象

1.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獨居老人或衰弱老人

2.失能身心障礙者

3.50歲以上

4.55歲以上失能原住民

5.65歲以上失能老人

 

●失能險只是「類長照」

無法完全取代長照險的功能

→長照險:只看結果不管原因

→失能險:須問原因,限定疾病或意外,不包括因為老化而導致的失能或失智

→長照險明確保障長壽老化及各種原因而需要他人照顧的風險

※人到最後恐怕都有一段時間須被照顧,因此長照險是最後的風險缺口

 

●長照險建議定期跟終身搭配買

→保額分配:一半一半或2:1(定期:長照)

→EX:小明投保保額100萬元的定期長照險,搭配保額2萬元的終身長照險

→若小明10年內需要長期照顧

→保險公司每年會給付124萬元(定期100萬+(2萬元×12個月))

→假設超過10年才需要長期照顧,小明每個月只能領2萬元

 

●若在中壯年時需要長期照顧

→又是家庭經濟支柱

→對家庭影響甚鉅,甚至比在高齡發生還嚴重

→在可以負擔保費的前提,先把下一秒的風險先顧好

→等更有能力的時候,再把終身的保額提高

※至少定期險到期後,小孩應該也有工作能力,家庭負擔不會那麼沉重

 

●保險規劃

先把醫療、意外險、防癌險買齊

→若還沒買齊,就擔心那麼遠的長照

→可能會犧牲掉現在的醫療保障

※先買失能險,心有餘力再把長照這塊補齊

 

●年金險

→抵禦長壽風險

→即使體況不佳也能購買

→投保年齡最高達80歲

 

●退休金缺口

→退休後所需花費-已準備的退休金

 

●已準備的退休金

→儲蓄+勞保+勞退+其他收入(基金配息、股票配息)

 

●投保利變型年金險注意事項

1.附加費用率

2.解約費用

3.匯率風險

4.宣告利率

※提前解約,保戶會損失本金

 

●ETF證券交易稅比股票便宜

→僅為股票的1/3

→手續費:買賣各收取成交金額的0.1425%,不足20元以20元計

→交易稅:賣出時僅收取成交金額的0.1%

 

●ETF六大優勢

1.分散投資

2.透明度高

3.汰弱留強

4.參與大盤

5.交易方便

6.成本低廉

 

●原型ETF:走勢最接近指數

→EX:0050、0056就是屬於原型

 

●由ETF名稱可判斷為槓桿型或反向型

→原型

→槓桿型:正向2倍、正2、2X,股票代號結尾有「L」者

→反向型:反向1倍、反1、反、股票代號結尾有「R」者

※槓桿型與反向型不適合長期持有

 

●成交量

→避開成交量過低ETF

→減少流動性風險

※觀察買進、賣出的最佳五檔支價量變化,是否交投熱絡

 

●流動性較佳的股票

→最佳五檔會有連續性

→買進、賣出的報價僅相差1檔

 

●流動性較差的股票

→最佳五檔通常不具有連續性

→買進跟賣出的報價差距較大

※導致一有成交,價格跳動會很劇烈

 

●淨值為ETF真實價值,但買賣採「市價」交易

→淨值:每單位淨資產價值

→市價:市場上的買賣價格

 

●折價:淨值>市價

→EX:某檔ETF的淨值為100元

→但現在市價為98元,即為折價

 

●溢價:淨值<市價

→原本價值較低的東西被「高價」交易

→EX:某檔ETF的淨值為100元

→但現在市價為102元,即為溢價

 

●找到穩健的好公司

近5年EPS皆為正數

近5年皆有配發現金股利

 

●近五年現金股利最好要維持穩定或小幅成長

→一旦連續縮水

→甚至出現發不出股利

→等於在燒錢

 

●近五年營收穩定或持續成長

→營收,也稱為營業額

※營收好不代表公司賺錢

 

●有營收不代表公司一定賺錢

→可能「賣愈多、賠愈多」

→EX:一杯咖啡成本要賣到40元才能收支平衡

→一杯咖啡賣30元,代表賣一杯賠10元、賣10杯賠100元

 

●3個利潤比率

→毛利率

→營業利益率

→稅後淨利率

 

●公司發生3大質變應快速出清持股

1.產業趨勢轉變

2.護城河優勢消失

3.經營者的誠信有疑慮

 

●產業趨勢通常不可逆

→投資人千萬不能心存僥倖

→獲利衰退、配息歸零、股價下跌

 

●護城河的消失

→通常與法規修改有關

→「老三台」唯一上市的中視(9928)

→隨著第四台競爭白熱化,獲利逐漸衰退

 

●經營者的誠信

→財報造假

→高層涉入弊案

→EX:2013年黑心油事件,頂新集團的味全(1201)2014年至2016年EPS皆為負值

 

●台灣置產大不易

→2018年第四季

→台北市貸款負擔54.83%

→新北市貸款負擔48.56%

→每一個購屋的家庭,每個月要還款的房貸金額,約佔可支配所得的5成

→一半的薪水都拿去繳房貸

 

●「以房養老」全名為「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

→由年長者提供既有的不動產設定抵押權給銀行

→銀行每個月會平均撥付本金

→做為申請者晚年生活的現金流

 

●狀況1:借款人在世

→貸款期間未滿前想出售房產

「自有資金」、「出售房產所獲資金」二擇一還款

→若貸款期滿,可向銀行延長,銀行會重估房屋價值

→每次延長期間為3年~5年

※若借款人未申請延長或銀行不同意延長,借款人必須清償借款本金與利息

 

●借款人身故

→繼承人選擇拋棄繼承,銀行取得房產後會進行法拍

→如果繼承人願意繼承,擇要清償借款本金與利息

→若繼承人打算出售房產,當出售金額小於借款+利息,必須補差額

 

●申請房屋貸款沒繳完

→EX:房屋鑑價1000萬

→最高可貸7成,即為700萬

→申請人尚有200萬元的房貸未繳納

→以房養老的額度剩下500萬元(700萬-200萬)

※不考慮利息,假設貸款年限30年,申請人每個月可拿到1萬3889元

 

●貸款人年滿55歲就可申請

→「申請人年齡+房貸年齡」不得低於95歲的限制

→多數銀行貸款成數最高都是鑑價的7成

※機動利率約在2%

 

●「以房養老」利息最多為每月請領金額的1/3

→每月實領金額=每月提付金額-利息=每月提付金額-累積已撥付金額×年利率/12期

→EX:65歲的阿土伯申請以房養老貸款,房屋鑑價1800萬

→核貸成數為7成,可貸款金額為1260萬,年期30年,平均每個月可撥付3萬5000元

→在利率2.1%,阿土伯第1個月可以實拿3萬5000元

→第二個月:先扣除第一個月利息61元(3萬5000元×2.1%÷12),因此拿到3萬4939元

→第三個月:先扣除第一個月和第二個月的貸款利息,才會撥付第三個月

→3萬5000元的1/3為1萬1667元,銀行最多就是扣1萬1667元

→到了後期,申請人每個月可以領到的最低金額為2萬3333元

 

●以房養老

→借款人以名下房地產為抵押品,向銀行提出申請

→銀行鑑價後,計算貸款總額並每月提撥貸款本金與利息給借貸人

借貸人身故或貸款期滿,借款人或繼承人得償還貸款總額及利息

※以房養老是每月領錢

 

●傳統房屋貸款

→借款人以名下房地產為抵押品,向銀行提出申請

→銀行鑑價與貸款成數評估,計算貸款總額給借貸人

→借貸人每月償還本金與利息

房貸償還完畢後,房產歸借貸人所有

※房貸是每月繳本息

 

●勞保:按月領老年年金給付逾8年,較一次領划算

→每月應繳保費=月投保薪資×勞保費率×個人負擔比率

→2019年勞保費率為11%

→勞保費率每兩年提升0.5%

→直至13%上限為止,預計在2027年達到

 

●1962年以後出生者

→須待65歲才能領

 

●展延年金

→達請領金額後,仍繼續工作

→每延後一年,給付金額增加4%,最高上限至20%

 

●減額年金

→比請領金額提早退休

→每提早一年就減少4%,最多減20%

※最早只能提早5年請領,結付金額會被打8折

 

●以不計提早或展延年金,簡易粗略估算

→假設從25歲工作,工作40年,65歲退休

→就算是終其一生只領25K(2萬5000元)

→退休時每月可以從勞保領到1萬5624元收入

 

●若有5年的薪資水準達到最高月投保薪資4萬5800元

→工作滿40年後、65歲退休

→每月領到2萬8396元退休金

 

●勞保退休月領金額

→假設從25歲工作,勞保年資40年,65歲申請老年年金,未展延亦未提早請領,工作期間每月所領月薪相同

→25K:月領1萬5624元

→30K:月領1萬8786元

→35K:月領2萬2506元

→40K:月領2萬4862元

→45K以上:月領2萬8396元

 

●勞退

→由雇主或個人每月提繳工資到勞工個人退休金帳戶

→由政府拿去做投資

→投資的收益累積到個人勞退專戶

 

●可節稅

→依勞基法,雇主必須每月提撥月提繳工資的6%至個人的勞退專戶

→勞工自己也可以決定自行提撥1%~6%,也就是「勞退自提」

→依照實際工資對照月提繳工資,再按照比率提撥

→目前勞退月提繳工資分11組共61級

→第一級最低1500元,第61級最高為15萬元

→每一個人每年最多就是提撥10萬8000元

 

●雇主幫你提撥6%比率,會比你實際薪資的6%還要來的多

→若薪資是4萬6000元,落在4萬5801~4萬8200元

→雇主每月須要幫你提撥2892元(4萬8200元×6%)

→比實際薪資4萬6000元的6%(2760元)還高

 

●公司已經有提撥6%做為退休金

→以財務及退休的角度

勞工還是應該要自行提撥

※提撥比率能夠提滿到6%是最好的

 

●勞退自提可享稅負優惠

→提撥的部分可以從當年的所得中全額扣繳

→不必計入個人所得繳納個人綜合所得稅

→若是一次提領退休金

→只要所領金額低於「18萬×工作年資」就無需課稅

→以40年的退職服務年資計算,一次領取超過720萬才需要課稅

※唯有退休金超過「36萬2000元×工作年資」的部分才需要全部課稅

 

●選擇分期領取退休金

→全年領取總額超過78萬1000元的部分才需要課稅

※每月領6萬5000元以上的退休金才會被課到稅

 

●提高所得替代率

→自行提撥退休金,也會有強迫儲蓄的效果

→若年輕就自提6%,加上雇主提撥的6%

→總提撥比率達12%

→若以月薪五萬元、每年個人退休金報酬率3%計算,自行提撥6%為例

→工作40年,分20年領取退休金,每月可領3萬812元,所得替代率高達61%

→若不自提,僅靠公司提撥6%退休金,同樣條件下,退休時每月只能領1萬5406元,所得替代率僅有30%

 

●勞退專戶的資金,政府會再拿去投資累積收益

→就算投資績效不理想,甚至比定存還差

勞退專戶也有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最低保證收益

→2019年7月,每年最低保證收益是1.0541%

※自2005年7至2018年底為止,平均收益為2.8%

 

●勞工退休金請領方式

→一次領:工作年資不到15年

→月領

兩者都是年滿60歲才可以請領

※工作年資滿15年以上,可以在一次領與月領中2選1

 

●阿莉月薪3萬5000元

→對應月提繳工資表屬於第29級的3萬6000元

→適用個人所得稅率5%

→每月自提金額:3萬6000元×6%=2160元

→每年提繳金額:2160元×12個月=2萬5920元

※可節省綜合所得稅:2萬5920元×5%=1296元

 

 

●阿莉月薪6萬元

→對應月提繳工資表屬於第40級的6萬8000元

→適用個人所得稅率12%

→每月自提金額:6萬8000元×6%=3648元

→每年提繳金額:3648元×12個月=4萬3776元

※可節省綜合所得稅:4萬3776元×12%=5253元

 

●勞退應該一次領還是月領?

→基本上總金額差異不大

→因為勞退金的月領金額不是活到老領到老

→只是勞退金總額根據餘命分配每月領取

※差別在於月領的話,剩下在勞退專戶的錢可以繼續滾收益

 

●勞退月領金額

→假設從25歲工作,勞保年資40年,工作期間自提6%,工作期間每月所領月薪相同,預估個人退休金投資報酬率為2.8%,分20年領取

→25K:月領1萬4384元

→30K:月領1萬7307元

→35K:月領2萬734元

→40K:月領2萬2904元

→45K:月領2萬6160元

→50K:月領2萬8901元

※主計處統計,台灣人近年月薪平均水準約5萬元,則可領到2萬8901元

 

●以台灣一般月薪來說

→只要有自行提撥6%

屆齡退休,勞保加上勞退多可領到3萬、4萬以上

※只要再利用穩當的投資,退休後要月領5萬元以上不困難

 

●以5萬元試算每年1.5%通膨下相當於多少錢

→10年後:4萬3083

→15年後:3萬9993

→20年後:3萬7124

→25年後:3萬4460

→30年後:3萬1988

→35年後:2萬9693

※40年後的5萬元購買力等同於現今2萬7000元

 

●年金險

→提供固定現金流

→不受市場波動影響

 

●傳統型年金險

→即期:最適合已經屆齡退休,手上握有一筆大額資金的族群

→具有保本效果,是波動最低的商品

→缺點:繳完保費開始領年金,準備時間短,保單價值無法累積

 

●利變型年金險

→適合距離退休還有一段時間、風險程度偏低的族群

→可以在累積期間放大保單價值準備金

→由於是以宣告利率累積保單價值

→只比定存利率高一些

→資金增值效果有限

 

●變額型年金險

→適合還有20年以上才要退休、風險程度較高的族群

→變額年金險會連結投資標的

→保單價值取決於投資標的的績效

不保本,有虧損的可能

→投資標的績效好,可以累積更多保單價值準備金

→投資標的下跌,保單價值也會因此減損

※這類保單需要利用較長的時間經歷市場多空循環,來賺取保單價值準備金

 

●附加費用率

→無論是哪一種年金險產品都有附加費用

→是保險公司營運所需成本:員工薪資、作業成本

你繳的保費扣掉附加費用,剩餘資金才會開始累積

※若是附加費用率太高,將會侵蝕你的本金

(利變型年金險附加費用率約1%~2%,變額年金險約3%)

 

●宣告利率

→與利變型年金險最有關

→一般人認為宣告利率愈高愈好,代表保單價值準備金可以增值較快

→但其實,宣告利率只有要求不得為負利率

→不是固定不變,也沒有保證數字

→就算保單銷售當下宣告利率高,之後也可能會調降

※與其選擇宣告利率高的保單,不如選擇長期宣告利率穩定的保單,而非忽高忽低者

 

●保險公司的資本適足率(RBC)

→一間保險公司的資本適足率應該要200%以上才算可靠

 

●若以65歲月領一萬5000元試算

→傳統型即期年金險:躉繳金額450萬

→利變型年金險:55歲開始準備,累積10年,躉繳金額360萬

→利變型年金險:45歲開始準備,累積20年,躉繳金額280萬

 

●適合退休準備的ETF

→原型ETF

→具有長期穩定的配息紀錄

 

●0050

→反映的是大型成長股的競爭表現

→50檔上市公司的市值總額和幾乎占台股市值的7成

 

●元大高股息

→預估未來1年現金殖利率最高的30家公司

→高殖利率的公司多半是手上現金充沛、配息大方,但是成長性相對較低

 

●假設你現年25歲

→距離65歲還有40年準備期

→前20年以0050為主,加速累積資產

→後20年轉換成0050、0056各半

→退休後全部轉為0056

 

●若退休後每年目標領息24萬

→0056現金殖利率以4%保守估計

→屆時需要備有600萬的資產買進0056

 

●0050年報酬率以8%保守估算

→0050+0056投資組合年報酬率以6.5%估算

→每月只要拿出2255元

→就能在65歲時擁有600萬元資產買進0056,年領24萬

 

●若你現年35歲

→準備期間只有30年

前15年買0050

後15年0050、0056各半的投資組合

→至65歲再全數轉進0056

※每月投資金額只要4893元就能做到

 

●打造月領8萬投資工具

→配息基金+股票型基金

→若勞保年金加上勞工退休金每月有4萬水準,自籌4萬元的現金流缺口

→共同基金風險低於股票投資,由專業經理人操盤有望創造勝過大盤的報酬

利用配息基金養股票基金的方式

※讓現金流持續成長,又可以拉高整體資產成長率

 

●6條件篩選長期穩定配息基金

→配息能夠滿意,波動能夠接受

→慎選計價幣別,高利貨幣小心匯損

→看基金總報酬,判斷配息是否配到本金

→大型基金品牌,且台灣有總代理為優先

→基金成立最好超過10年以上

→基金規模夠大,持有標的超過100檔以上

 

●打造月領10萬投資工具

→具成長性存股標的

→扣掉勞保、勞退的3萬~4萬元月退休金

→相當於需要自籌每月約6萬~7萬的現金流

 

●假設現年30歲,計畫60歲退休

→退休後不再投資

→將錢全部放在銀行領利息(以2年期機動利率1.3%)

→預計活到80歲,每月都要有6萬元的現金流

※退休時至少要準備1332萬8609元

 

●1332萬8609元有30年時間可以準備

→使用報酬率5%的工具,每年須投入約20萬元

→報酬率10%,每年僅需準備8萬1028元

※對受薪階級,要將投資本金大幅拉高不容易,學習如何提升報酬率是更高效率的做法

 

●3指標篩選穩定成長好股

→屬於穩定發展的產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備較長的生命週期,產品替代性低

→市占率高,最好有寡占地位

 

●近五年稅後淨利年增率大於5%

→獲利要能持續成長

 

●排除以下狀況,避免錯失好公司

→一次性的業外損失

→來自系統性風險

 

●近五年毛利率、營業利益率穩定或長期向上

→若是靠大幅殺價砍單來的,毛利率及營益率必定出現下滑

※砍單有極限,未來稅後淨利想要持續成長不容易

 

●現金股利持平或是逐年成長

→一間公司的股利配發能力也反映賺錢能力

→賺錢的公司才有可能將盈餘分享給股東

 

●一間公司若是處於成長期

→配息率一定會比進入成熟期的公司低

→因為公司需要將現金拿去買設備

※只要公司持續成長、持續發放股利,配息率低是可以接受的

 

●定期定額

→EX:統一超、中華電、大統益

→從2012年1月1日起每月投資一萬元,並將股利再滾入投資

→到了2018年12月28日,平均年化報酬率在7%以上

 

●若從25歲開始準備退休金

→每年投資7萬元

→就可以從60歲退休每月領6萬

 

●以60歲退休月領6萬

→退休前年化報酬率設定10%,60歲退休後資金全數放銀行,2年機動利率1.3%

→25歲開始:活到80歲每年投入49179元

→30歲開始:活到80歲每年投入81028元

→35歲開始:活到80歲每年投入135526元

→40歲開始:活到80歲每年投入232713元

 

●現金殖利率

→一間公司每年都能穩定配發5元股利

→若100元買進

→每年的報酬率就是5%

※一家公司若營運狀態未變,能以愈低的價格買進,報酬率愈高

 

●常用「5年平均現金股利法」

→當股價為5年平均現金股利的20倍,股價屬於合理,換算現金殖利率是5%

→若公司營運正常,股價卻只有5年平均現金股利的16倍視為便宜,也就是現金殖利率大於6.25%

→若是5年平均現金股利已經32倍以上,現金殖利率小於3.125%,代表股價偏貴

 

●分散投資,但最多以10檔為限

核心持股以5檔為理想

※一個人心力有限,太多股票是顧不來的

 

●2條件判斷是否要淘汰持股

營收年增率連續衰退6個月

稅後淨利年增率連續2季衰退

 

●營收是一間公司最領先的財務指標

→也是唯一一項每月都會公布的財務數據

→營收就是觀察一間公司營運狀態最即時的指標

→營收是公司獲利的根本

→一間公司必須先有營收才有可能獲利

→若是營收開始下滑,獲利自然無可避免跟著落難

當一間公司營收年增率連續3個月下滑或是轉為負成長就該提高警覺

※連續下滑6個月無法改善就非賣不可,表示營收惡化已形成趨勢

 

●當一間公司獲利開始衰退

→代表這家公司沒有辦法再帶領你的投資部位成長

→更不要說安穩領股利了

※若是連續2季公司獲利仍衰退,代表公司衰退已成趨勢,該出清持股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讀書摘要
    全站熱搜

    bookworm94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