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財
2020年8月初版
作者簡介
水湄物語
長投學堂創始人、財商教育先鋒、30萬暢銷書《30歲前的每一天》作者。致力於透過教育手段幫助眾人學習投資知識。大學畢業後經歷了公務員、讀MBA、創業、諮詢顧問、從事NGO。2012年與先生一起創立旨在幫助小白學習投資知識的長投學堂,已幫助400萬用戶邁出了理財第一步。
目錄
●複利三要素
→本金
→收益率
→時間
●130萬的年薪看似風光
→要承受一年超過11個月的出差
→每天上班7天、平均每天超過12小時的工作負荷
→五星級酒店早已失去吸引力
→著名城市也只是下一個工作地點
※高薪是用大量的時間和健康換來的,賺得越多越不自由
●財務自由的重點不是財富
→而是透過財富創造被動收入
→帶給自己身心自由
※讓錢為你工作換來的時間和空間,才是真正的自由
●經濟基礎決定你的意識形態
→一個人的社會行為和他對錢的認知息息相關
●投資自己
→用CEO思維,樹立個人品牌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說:「個人專長的壽命,要遠遠長於企業的壽命」
→當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後
→一提到你的名字,別人會立即想到你的專業能力、個人特質、工作價值,而不是你的職務和頭銜
※需要我們把自己當作資產不斷的增值,也是一種投資思維
●「錢」的瓶頸,無處不在
→因為「錢」,沒有實現自己的想法
→因為「錢」,想不出自己究竟還能做什麼
→因為錢不夠,所以我們的生活捉襟見肘
→因為錢不夠,所以我們將理想讓位給現實的需求
●第一層:基本生活所需和安全感
→我們需要錢來幫我們實現第一層需求,即財務保障
→如果沒有錢,我們吃不飽、穿不暖,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我們大部分人透過工作,早已滿足了自身生存的第一層需求
●第二層:個人價值和社會認可
→學生時代,接受好的教育,取得好成績
→進入社會,期待有一份好工作,每天穿光鮮亮麗的制服,出入高檔的辦公大樓
→收穫社會價值後,如此往復循環-努力讀書、取得好成績、收穫好工作、繼續賺錢
※金錢上的富有,不但能為消費提供有力保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個人價值和社會認可
●第三層:夢想和自我實現
→錢從來就不是工作的唯一目標
→更不是生活的唯一目標
→既然投資理財帶來的收入,可以讓我們當前的生活品質不受影響
→那我們完全可以不用為了錢,在不喜歡的人或事上浪費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富人思維和窮人思維的根本區別
→前者把錢當工具
→後者把錢當目的
※把錢當工具,你就是錢的主人,把錢當目的,你會一直被錢綁架
●30歲以前就是典型的窮人思維
→認為工作就是為了賺錢
→賺了錢就要花掉,好好犒賞自己
→不然就對不起我在工作上付出的辛苦和委屈
※事實上,這個認知的結果就是,我永遠在為了錢工作
●股神巴菲特的左右手查理·蒙格
→只要做好準備
→在人生中抓住幾個機會
→迅速地採取適當行動
→去做簡單而合乎邏輯的事情
→這輩子的財富就會得到極大的增長
●經濟基礎決定意識形態
→個人的財務狀況是經濟基礎
→意識形態則是個人呈現出來的狀態
●富人思維
→老鼠賽跑
→現金流四象限
→複利思維
●老鼠賽跑
→老鼠賽跑:一輩子被這些乏味的事牽扯,至死方休的生活模式
→老鼠不斷的在滾輪奔跑,即便跑的再快,也無法擺脫這個滾輪
→大多數人進入社會,每天為金錢而工作
→拿到薪水就消費:買房、買車、信用欠款,然後再付出更多青春和精力
→再開始新一輪的消費升級:買更大的房、更好的車、更多的奢侈品
●人生快車道
→不再靠死薪水來生存
→收入來自於「錢」本身
→讓錢為自己工作
→那怕失業、生病、領不到薪水,也依然有收入
●現金流四象限
→E(60%):雇員,為錢工作
→S(30%):自由工作者,一技之長,EX:專職作家
→B(5%):企業家,建立系統,EX:自己開公司雇用員工幫他們工作
→I(5%):投資者,用錢賺錢,透過資本的投資來盈利,實現財務自由
●成為B象限的人風險相當大
→開公司需要資本、人脈、各式各樣的資源
→還要順應時代和潮流
●成為I象限的人是人人都可以的
→當你有一桶金
→又具備一定的投資知識
→錢是可以幫你賺錢的
→而且是源源不斷地幫你賺錢
●複利
→財務自由之父雪佛說:實現財務自由的奧義就是複利。貧窮不是美德,而是無知
※複利三要素:時間、本金、收益率
●人生複利
→查理·蒙格:每天起床時,努力讓自己變得更聰明一點,認真、出色的完成你的任務
→不要為了存錢而忘記投資自己
→因為你才是最大的資產,你的人生也有複利
●你捨得對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投資,獲得一技之長
→你的升職加薪幅度可能是同齡人的好幾倍
※人生在年輕時有三項資產值得投資:健康、知識、人脈
●健康
→活得越久,你會越富有
→很多著名的價值投資者都長壽
→很多投資者因為不夠長壽,還沒等到收穫投資的果實就離開了
※身體健康最重要,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可以讓你在人生這一場長跑中堅持得更遠
●知識
→要明確目的:學習上的投資,要圍繞著目標進行,而不是泛泛而學
→知識要系統化:鍛鍊自己系統化的能力,知識結構才會更紮實和全面,才不會以偏概全
●人脈是你的圈子
→你願意經營人脈而投資時,你也會收穫人脈的複利
→哈佛研究:良好的社會關係能讓人們過得開心幸福
→良好的社會關係:婚姻家庭、同事、鄰居、親戚之間關係融洽
※不要忽略人脈的複利
●目標管理
→S:具體的
→M:可量化的
→A:可達到的
→R:有相關的
→T:有截止日期的
→EX:下個月要存一千元,不夠具體,也不好控制
→存款100元(S),30天內(T),每天存35元(A),存錢生活是跟你相關的(R),以上都是可量化的(M)
※目標拆解愈詳細,實現的難度就愈低,執行也愈容易
●實際上,少即是多
→想要什麼都好,往往什麼都做不好
※時間是稀缺資源,極其有限
●《一週工作4小時》
→作者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客座講師,也是著名企業家,精通六國語言,還獲得散打冠軍,也常常旅遊,足跡遍布全球
→之所以能做這麼多事,全都是因為每週工作4小時
※抓大放小-只選擇做很少但很重要的事
●學會偷懶-選最重要的事去做就好
→人的時間是有限的
→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把一兩件事情做精,效益遠大於做10件事卻博而不精
●能者多勞? 大錯特錯
→我們的時間有限,不能每件事都做
→必須學會必較和取捨,克服人性中的貪婪,選擇最重要的
→很多人感覺自己很忙,忙著工作、學習、考證、社交…,回首過去一年總結,似乎又沒有成果
※沒有認識到時間和精力的稀缺性,更重要的是,沒有弄清楚現階段,什麼對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為什麼個人能力強的,反而職業發展不順利
→他們的能力太強,任何事情都願意自己做
→寫一支程式碼,實習生可能要兩天,他們只要兩小時,乾脆自己寫
→寫一篇行銷文案,新人可能要一、兩天,他們不到半小時就寫出來,於是一邊搶的做,一邊嫌棄
→到最後,新人沒有培養起來,把自己也累到不行
→管理者的職責是把新人帶起來,而不是自己執行
※時間是有限的,你的事情是做不完的,時間也是有成本的
●機會成本:將時間價值最大化
→一天只有24小時,去除吃飯、睡覺、上班等時間,還約4個小時可利用
→把人生想像成一個不能重來的養成遊戲
→五年之後,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十年之後,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弄清楚最重要的事,以終為始,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巴菲特20打孔法
→如果一生只能做最重要的事,你會選擇做什麼?
→巴菲特有兩句話體現了他在投資上的「懶」
→如果你不想持有一檔股票10年,那就不要持有它10分鐘
→我最歡持有股票的時間是永遠
※巴菲特:如果一生中只能做20筆投資,你會投資什麼?
●為了等一支好股票跌到合適的價格
→常常會等上幾年甚至十年才會買入
→而後悠然坐等收益
→少即是多的體現
※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才要集中發力,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專注
●20打孔法
→把次數變成了稀缺資源
→每用一次,就少一次
→投資者才會認真考慮每一筆投資,力爭做到零虧損,做出最好的20筆投資
●找到20件最重要的事
1.列出所有想做的事並且分類
2.精簡每個類別的事項
3.完成
●列出所有想做的事
→把同類別的放到一起
→再合併花費時間相同的選項
●同一類別裡「精簡」
→因為時間和精力是稀缺的
→選擇也存在機會成本
→從眾多的事件中,選擇機會成本低的事情做
●讀書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
→是為自己的目標服務的
→過於追求讀書的數量而忽視目標是本末倒置的
※為你的目標讀書,而不必刻意追求數量
●列願望清單
→心理學角度,願望清單可以讓壓力變成動力釋放出去
→實踐性強,EX:每天都戴領帶上班,每兩週閱讀一本新書
※好幾個小驚喜相加,其快樂程度遠比一個大驚喜帶來的快樂更持久
●為什麼我們無法完成願望清單?
→很多人的願望清單寫:今年閱讀100本書、脫單、脫貧
→這些願望的實踐難度較大,而且無關連甚至相互衝突
→EX:宅在家裡或在圖書館讀書,就會減少外出社交認識異性的機會,進而影響脫單
※如果前面一個個小目標都沒達成,越到後面反而越沒動力
●拆解、聚焦
→聚焦到每一週、每一天
→必較具體,提高執行性
●設置目標層級
→低層級的目標比較容易達成
●區別自己的必要、想要、需要
→必要:每天吃饅頭、鹹菜,成本低,能維持生存
→需要:想要吃營養一點,給自己加個雞腿或者滷蛋,再加一些餐後水果
→想要:追求更高的生活水準,吃一頓1000元左右的日式料理
●拿鐵因子
→指非必要的開銷
→看似不經意的消費,經年累月、聚沙成塔,加起來就是一筆大開銷
→時間也是如此
●找出那些瑣事侵占了我們的時間
→常常很多工作都未完成
→卻忍不住追劇、打遊戲、滑臉書,這些都是時間上的拿鐵因子
●獎勵機制
→完成目標後,嚴格執行獎勵機制
→將你對自己許下的承諾一一兌現
※小確幸會讓你的生活充滿驚喜,你所做的會比你想像的多
●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
1.要命的錢(10%):3-6個月生活費
2.保命的錢(20%):專款專用,防止家庭突發狀況
3.生錢的錢(30%):股票、基金、房地產
4.保本的錢(40%):養老金、教育費
●財富上的窮人思維:追求一夜暴富
→實際上富人確實有錢
→有錢人不一定是富人
→歐美國家彩票頭獎得主,中獎後不到五年內,都因揮霍無度窮困潦倒
※彩票中獎者的教育水準和理財知識有限,他們並沒有擁有財富的能力
●窮人之所以窮
→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長期且明確的規劃
→只注重一時的享樂和眼前利益
●富人之所以富
→靠的是思考問題的角度、清晰的規劃、堅定的意志和高級的財商
●學習上的窮人:追求一勞永逸
→把獲得文憑和工作劃上等號,以求一勞永逸的心態,就是學習上的窮人思維
→很多人普遍的認知: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得到一份好工作、人生無憂
→父母那一輩的認知:好工作的都是所謂的鐵飯碗,公務員、國企、銀行,進入這樣的公司就能直到終老
※在學習上還停留在窮人思維,往往會讓自己陷入困境
●知識和技能的通貨膨脹
→未來20年有70%的工作被淘汰
●清閒的工作不能成為鐵飯碗
→從來就沒有什麼工作可以一勞永逸
→一勞永逸本身代表的就是懶惰,懶於競爭、懶於思考、懶於學習
→正是這種懶惰,才會讓我們被社會所淘汰
※我們需要的不是找一份可以依靠一輩子的工作,而是發掘自己可以依靠一輩子的學習力
●用富人思維自我增值
→你唯一的資產就是你自己
→最好的投資也是投資你自己
※即便是同一個行業,不同的人來做,也會有不同的結果
●如何聰明的自我投資?
→沒有一種方法是萬能的
→但是我們可以借鑑前人留下的成功經驗,少走彎路
●個人資產負債表(應徵的簡歷)
→資產項:XX大學、IELT 7.5、游泳校隊、網路連載小說
→負債項:公司用人成本(房租、水電、適用期薪資、正式薪資)
※淨資產正? or 負?
●企業在評估一個人時
→最透明、最公平的標準,就是這個人創造的現金流量
→只有當一個人賺取的利潤,超過公司所訂的KPI,這個人的價值才會被承認
→只有資產才能帶來現金流
※自己擁有的能力、證書、技能,才是自己的資產
●很多人工作之後
→個人資產不再增長
→因為他們不再透過學習進行自我增值
※只要最終資產減去負債的淨資產為正,能帶給企業正現金流,那麼你就是有價值的
●查理·蒙格的跨學科思維模型
→沒有白學的知識
→也沒有一勞永逸的知識
→將它們聚合一起並且內化成自己的思考框架
→才能讓你越來越聰明,考慮問題越來越全面
●運用跨學科思維模型
→你的思考就是多元的
→什麼投資會賺錢? 哪個股票會賺錢? 這都是單一思考
→評估一檔股票,需要分析很多方面
→不只財務資訊、生態系統、行業歷史、管理層和員工的背景等
●MMP學習體系
→數:數學、邏輯學
→物:物理學、生物學
→人:心理學、經濟學
●數學
→基本的數字運算,可以處理數量問題
→指數運算,懂得複利的概念
→機率的奧秘,知道從哪個方向下功夫
※如果想脫單,就不要陷在自己朋友或者同性的小圈子,而是要擴大基數,嘗試接觸優質異性多的圈子,總能提高基數
●投資理財上,機率思維尤其重要
→巴菲特關於俄羅斯輪盤(一支手槍,有5顆空包彈,一顆子彈)
→巴菲特說:那怕給我10億元,我也不會玩俄羅斯轉盤
→因為即便勝出的機率是六分之五,能贏10億元,但是遇上六分之一,你的損失是無限大
●機率上來看,在中國A股市場長期一定是賺錢的
→經濟發展的規律是一致的,生產力在進步,社會財富一定會增加
→為什麼多數人在A股都虧損? 因為多數人只能看到短期波動,沒有眼光放遠
※如果你了解機率並且堅定的執行下去,就能贏過大多數人
●2004年,聯合國把2005年訂為世界物理年
1.物理學是認識自然界的基礎
2.物理學是當今眾多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石
3.物理教育為培養人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科學基礎
●人文是重要的研究領域
→認識人、研究人,不但能讓我們更認識世界
→還能更認識自己
→文科更多是在講道
→道更貼近一個人三觀的塑造
●投資理財的過程
→也是一個不斷與人性的弱點搏鬥的過程
→驕傲、貪婪、憤怒、忌妒、懶惰
※最好的方式,就是制定嚴格的紀律,冷靜的判斷,不為短期小利而動搖
●我們明明知道在機率的計算下
→股票的長期投資一定是有收益的
→但大多數人還是虧損而出
→原因在於,大多數人敗給了人性的弱點
●逆向思維法
→從人類犯錯導致的重大災難中,尋找規律
→一一去試錯,從知道自己「不想做什麼」開始
※查理·蒙格說:「如果我知道自己會在哪裡死去,我就永遠不去哪兒」
●投資理財
→要規避自己不懂的、風險莫測的投資品項
→只選擇自己有把握的
●如果今天發生了某個社會重大事件
→問自己:這是為什麼?
→多問一句,多想一步,可以訓練自己的思考能力
→讓思想發揮更大價值
●C類員工
→通常是老闆或上級吩咐什麼工作
→他們就去做,什麼都不問
→最後做出的結果往往和上級要求的不一樣(因為缺少溝通)
→白白浪費了人力資源和時間成本
●B類員工
→上級要求做一件事
→他們做了一些,又跑來問上級
→然後又繼續做
→接著又跑來問
→反反覆覆溝通幾次才能把事情做好
●A類員工
→不是為了做事而做事
→每次上級交代一個任務
→它們會反問:為什麼要做這個? 目標是什麼? 有沒有什麼規律,或是過往的經驗教訓可以參考?
→甚至如果覺得這個項目不行,反而會勸阻老闆,為公司省去一大筆成本
●做為一名員工
→發揮主動性
→追根究柢
→不僅能帶來更多效益,還能發現老闆沒看到的盲點和誤區
●榜樣力量法
→從頂尖人物的經驗尋找規律
→為什麼學習投資理財,總是要提到股神巴菲特?
→為什麼要去讀經典書籍?
→為什麼要去了解世界各個投資大師背後的故事?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取前人的經驗和教訓
→讓我們少走彎路
※閱讀被時間和無數人驗證有效的經典理論,有助於我們的系統思維和價值挖掘能力
●找到一個領域的目標人物,然後一點點靠近
→找到領域
→找到目標人物
→效仿目標人物
●處於舒適圈的狀態
→如果一直學習對自己沒有難度的知識
→或者經常做得心應手的事情
→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停止成長
●巴菲特說:自己的成功之道是在能力圈內行動
→在舒適圈外學習
※能力圈:一個人透過不斷的努力和學習,建立起來的真實實力範圍
●長輩在十年前開始購買房產進行投資
→投資理念:只買住家附近的房子
→因為熟悉周遭的環境,也熟悉這周邊的房價水準和房型
→由於在附近買了7、8套房產,裝修和維護都有熟悉的工程行
→所以出租的價格相對便宜
→房客幾乎都是熟客介紹,空屋率較低
●實踐
→巴菲特的能力圈是經過長期實踐得出來的
→要想找到自己的能力圈,就要去嘗試
→你要做的就是不斷實踐,找出自己擅長的部份
→並把這部分圈起來,成為你能力圈的組成部分
→然後再對這個部分傾心研究,成為佼佼者
※把自己當作資產經營,便會有越來越高的價值,為你帶來現金流
●大學志願
→聚焦在大學科系本身就狹隘了
→因為學習這件事遠遠不只讀大學
※就讀的科系也不足以決定你的事業方向和人生
●學到的知識從來不是限制
→真正限制我們的是能力和學習意願
※世界在變化,每天都有新的知識,每天都要我們給自己歸零,重新出發
●一個人最寶貴的品質
→不會自我設限
→總是勇於學習、勇於嘗試、勇於改變
→世間上沒有一勞永逸的事
→成為富人不是終點,而是一項能力
→一項可以不斷讓自己創造現金流的能力
※把自己活成資產,無論你是什麼科系,都是無價的
●賺錢有三法
→加法賺錢:用時間換錢,EX:洗盤子
→乘法賺錢:把時間買出很多次,EX:網路文章、線上課程
→指數賺錢:把每一份工作按指數比率賣出,EX:投資理財
●加法賺錢:時間價值計算
→零售你的時間
→月薪型:正規公司或工廠裡
→時薪型:麥當勞和肯德基兼職、超市收銀員
→時間價值統一計算時薪
→無論領時薪、月薪、年薪,工作本質都是零售自己的時間,也就是做加法
→時間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至少人不可能每天工作24小時
※加法賺來的工作有天花板,一旦停止工作,就會失去收入
●乘法賺錢法:時間價值成以倍數
→把單分時間賣出很多次,透過一次勞動領許多薪水
→EX:開設理財課程,假設每份課程單價500元,只需要完成一次課程製作(PPT、錄音)就完成工作
→若課程賣出1千份,總收入就是50萬元
→若課程賣出1萬份,總收入就是500萬元
→不用一直處在工作狀態就有被動收入
→其要求很明確,需要具備一定的資源和技能,否則買單的人很有限
※先梳理自己的特長和優勢,然後發布在平台上做一些嘗試
●指數賺錢法:時間價值的指數倍
→投資理財的複利公式
→投資市場中,年化10%、20%的收益率,需要具備一定的投資知識和技巧才能達到
●巴菲特的賺錢路徑
→先做加法和乘法,再收穫指數爆炸
→股神巴菲特小時候打過工,9歲之前做過5份工作,用時間賺錢
→其次,學會雇用別人,買別人的時間幫自己賺錢,即乘法賺錢
→後來,不斷強化自己的投資能力,嘗試股票和基金,即指數賺錢
●以累積經驗為目標的開源
→畢業生進入銀行,從新人到熟練,最多只有3個月
→3個月之後,不過是反覆重複而已
→對銀行櫃員而言,不論是3個月的工作經驗,還是五年的工作經驗,都一樣
→櫃員就成為一個機器,所創造的價值跟一台ATM沒什麼太大區別
→但業務經理一開始薪水會比較低,沒有櫃員穩定
→每天需要和不同的人或公司打交道,經常會遇到挑戰,成長也會越來越快
→到後面,一個業務經理的薪資可以是櫃員的2、3倍,這就是經驗的價值
※經驗為目標的開源,個體的時間價值=未來期望價值
●經驗和金錢雙收的開源
→時間價值=時薪(當前收入)+經驗(未來期望收入)
→EX:一位大學生職業規劃是成為一名教師
→業餘時間找一份家教兼職,時薪300元
→若這份兼職經驗可以在以後教師生涯中,高於普通人5000元的薪水被錄用
→時間價值來看,這份兼職的一個小時,既得到了300元的薪水收入,還收穫了價值5000元的社會經驗
※能收獲經驗又能得到金錢的開源方式才是最優的選擇
●能不能賺錢的核心:將自己能做的和市場的需求相結合
→反覆詢問自己「我能做什麼」、「我會做什麼」、「我做過什麼」
※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優勢,透過努力,才能把夢想變成現實
●MPS法幫助自己找出交集
→M(價值):讓你覺得有意義的事
→P(快樂):做了會讓你快樂的事
→S(優勢):你擅長的事(如果自己不確定,可以聽聽親友或同事的意見)
●MPS實例分析
→M:寫作、旅行、解決問題
→P:旅行、美食、賺錢
→S:解決問題、寫作、旅行
→交集就是旅行
→關鍵字搜索,旅遊網站兼職編輯、兼職旅遊方案策畫師、遊記自由撰稿
●不建議年輕朋友辦信用卡
→信用卡本身建立在「信用」,有借必有還,很多學生沒有穩定收入,可能還不出錢
→信用卡本身鼓勵消費,對年輕人而言,不該讓消費主導生活
→信用卡的優惠集中在高端卡,也就是高資產客戶,年輕人只能辦相對低端的信用卡,優惠較雞肋,還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信用卡預借現金
→從你插卡取錢開始,銀行就不斷地收取費用
→先收一筆手續費,是2.5%
→然後每天算利息,每天每1萬元收取5元的利息
→EX:信用卡取了1萬元,借了30天
→取現手續費250元
→30天利息150元
→1個月下來要還400元
※和免利息的刷卡消費比起來,信用卡分期和預借現金,可以算是合法的「高利貸」,沒事千萬別使用他們
●很多紅利兌換仔細算下來並不便宜
→EX:某張銀行白金卡,積分可換取飯店住宿,但是要刷20萬元才能換1晚
→若20萬元存在貨幣基金裡一年,目前的利率,一年的收益可達8000元,這個價格也能住一晚5星級酒店
→沒必要非得刷卡換
●為了優惠而費盡心思
→本身也有時間成本
→專門為了得到禮品而特意刷卡
→為了打折而找餐廳
※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精神負擔
●如果不得不使用信用卡
→牢記四個字「絕不逾期」
→信用卡和個人信用是關聯的
→每一筆消費都會成為信用紀錄
→若不能按時還錢,會形成信用汙點
※輕則貸款被拒,重則影響人生計畫
●電商的周年慶、雙11、雙12
→各式各樣的優惠活動吸引你花錢
→但都是有條件的
→消費額滿抵用券,這些都是以消費為前提
※對於低收入戶或沒有固定收入的人,不建議這種大額消費
●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
→資訊爆炸的時代
→值不值得才是你需要考慮的問題
●建議列一個需要但不著急購買的清單
→偶然遇到好價格就直接下訂
→如果自己不需要
→僅僅因為便宜而買入,那多一分都是浪費
※時時記住,時間是最值錢的
●大多數人所追求的「斜槓」
→不過是在浪費時間
→並不是真正的「斜槓」
●真正的「斜槓」前提
→他們在每個領域都很精通
→「斜槓」只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今天的很多斜槓青年,更多是在打零工
●小董:作家/溝通專家/美食家
→乍看之下這個人非常有能力
→簡直是跨領域的複合型人才
→作家:業餘時間在網路上寫寫個人心得日誌
→溝通專家:平常和同事或解答用戶的線上疑問
→美食家:偶爾做零食小餅乾
→這完全是業餘愛好,或者是說廉價零售自己的時間
※最好先判斷:這個斜槓,到底專精到什麼程度
●很多年輕人追求斜槓
→是在盲目求多
→同時逃避專業評價
→在每一個領域都不精通
※如果只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反而會分散你的精力,使你無法專注加強自己的專長
●如何聰明的賺錢?
→認清時間的價值
→歸根究柢,都要認清時間的成本
→否則容易陷入盲目賺錢的陷阱
※糾纏於低價值的事,不僅浪費大量的時間,還沒有累積到寶貴的經驗
●憑感覺,難以擁有好工作
→你喜歡什麼工作?
→你的長處什麼?
→你覺得薪水多高是高?
※選擇工作上如果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容易喪失目標感
●找工作跟選股票有異曲同工之妙
→需要我們學會價值投資
→選出真正有價值的公司,且投入成本
●如何選到好工作?
→深入了解對方
→知道這家公司的口碑和背景
→主要業務及經營情況
→確認這家公司的價值如何
→對你有怎樣的價值,是否值得你選擇
●判斷求職者有沒有上進心
→你瞭解本公司的業務嗎?
→你瞭解本公司的競爭對手有哪些嗎?
※了解對方不僅僅是保護自己的必要方法,也是決定自己能否脫穎而出
●常見錯誤一:跟風聽說,迷信光環
→自己沒經驗,希望仙人指數
→事實上,別人說的就真的好嗎?
●銀行員工分兩種
→正職人員和約聘人員
→只要是在銷售第一線,業績考核壓力非常大
→沒有一定人脈和銷售能力根本應付不來
●老一輩的經驗或許不適合未來社會
→聽從父母的經驗,選擇去當公務員,最終讓自己進退兩難
→想回大城市,能力和經歷都已落伍
→想考公務員,但又實力欠缺
※這樣的求職成本,比投資股票失敗還大
●如何了解一家公司的價值?
→這家公司是做什麼的?
→這家公司賺不賺錢,賺錢的能力有多強?
→這家公司有沒有護城河?
→這家公司的價格值多少錢?
●毛利率
→企業業績好,福利自然好
→企業盈利能力弱,發不起年終獎金也就不難理解
→想找高薪的工作,首先要找盈利能力強的企業
※只要毛利率超過30%,這家企業就屬盈利能力較強的
●ROE
→連續五年ROE達10%以上的企業,就是一家穩定賺錢的好公司
※如果能連續五年達20%甚至30%以上,可以證明是一家高速成長的公司
●護城河
→無形資產:品牌、專利、政府授權
→轉換成本:銀行業,去新的銀行開戶很麻煩,要花很多精力和時間
→網路效應:微信、支付寶,越多人使用越便捷,越便捷使用越多人
→成本優勢:廉價航空,薄利多銷
→規模效應: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不要只是道聽塗說,而是要腳踏實地做好研究調查
●沒有絕對完美的工作
→任何一項工作都不會只有光鮮亮麗的一面
→背後往往有不為人知的付出和代價
●競爭越激烈的公司
→工作壓力往往越大
→這些公司之所以備受矚目的成就
→基本都是員工長年累月拼命工作換來的
→他們的身體和精力都長期處於超負荷的運轉狀態
●無論找工作或投資
→首先必須做到的就是多方比較、知己知彼
→只看到薪水高就萬事大吉的選擇方式
→一定會給你意想不到的煩惱
●三維分析法
1.職位:長遠是否有利個人發展
2.行業:向上升遷和發展的機遇多不多
3.待遇:保障是否完善
●在大公司工作,你的履歷會必較好看
→人力資源一看就會非常清楚,不用詳細問也會對你的能力有些認可
→大公司有一套成熟的新人培訓體系:企業文化、職業素養、業務流程
※大公司的工作經歷,在人脈、公司架構、眼界格局、心態上,都給豐富的經驗和資源
●先就業,再擇業
→先擁有一份工作,可以養活自己
→如果過於執著某個行業或職業導致無法就業
→對個人和社會都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先給自己找一個安全邊際:進入職場,擁有謀生能力
→再累積人脈和經驗
→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逐步接近心儀的職位
●要想創業,首先要有很高的執行力
→歸根究柢,執行力就是一個人的行動力
→有太多人想法很多
→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永遠只是在「想」
→卻從來沒有做
※沒有行動永遠也不會有結果
●精實創業三要素
→最小可用品:保證有穩定的現金流,先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提供日常開支
→客戶回饋:先得到身邊人的回饋,再進入市場檢驗
→快速修正:因為投入少,所以你可以反覆嘗試
※千萬不要剛開始創業就把自己的財產或父母的積蓄孤注一擲,若是失敗,代價太大了
●企業用來了解應徵者無形資產:背景調查
→過往的工作經歷有「推薦人」一欄
→確認你的簡歷不造假
→透過聯繫推薦人,可以判斷你的「職場貨幣」是高還是低
→如果在團隊中與同事相處矛盾重重
→或是毫無團隊精神、不顧忌他人感受
→甚至有才無德、在商業道德上出問題
→即使經驗再豐富、再有能力,公司也不願意聘用
※職場是一個圈子,持續打造個人品牌,才能讓自己職場護城河越來越寬、越來越深
●擁有不可替代的資源
→體現在人脈、資本、關係上
→EX:一家企業的內勤,工作8年,當地的飯店、旅行社、會展公司都和她建立良好的關係
→即使在旅遊旺季,有客戶出差訂不到房間,她仍然有本事協調出客房讓客戶入住
→若公司要開會,只要提出需求和預算,她很快就能提供性價比最高的會議場地,而且還能拿到折扣,比訂房網還要省時效
※雖然職位不高,但是公司的銷售同事都人認為離不開她,這就是她相對於別人具有不可替代性
●擁有不可替代的成本
→若公司花費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培養你
→那替換你的成本也會隨之大增
→自然不會讓你離職
●擁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公司沒有你,未來可見的損失
→EX:一家公司的兩個基層員工
→一個是剛畢業的職場新人,年輕、愛學習、願意吃苦
→另一個在公司30年,卻是得過且過的老油條
→即便兩個人當前做的是一樣的工作,創造的價值相差無幾
※可以判斷的是,前者的未來價值更高,不可替代性也更高
●對企業而言
→你的成本優勢不在於你「要得少」
→而是在於你「創造的多」
→對於能創造價值的人,那怕「月薪50萬」都是低薪
→對於不能創造價值的人,即使不領薪水也會徒增公司的營運成本
●要累積足夠的成本優勢
→靠的是強大的學習力和不怕失敗的行動力
→成功的人往往是善於學習且堅持不懈的人
→不斷的去實踐
→去挑戰有難度的工作
→這也是快速成長的必經之路
※成功只會出現在努力拚搏實踐之後,而不是靠想像就能得到
●讓自己成為一個成長型思維的人
→不斷嘗試
→穩定提升
→快速修正
●一切事物都在不斷變化
→好公司能幫股東賺錢,是因為它源源不絕地為社會創造價值
→好員工能不斷漲薪水,是因為他們為企業和市場創造價值
→好的創業公司能不斷做大做強,是因為它們能為用戶創造價值
●複利效應
→若大學畢業開始,每個月堅持拿出1500元進行投資,經過60年
→年化收益率8%,財富總值增加到2400萬元
→若懂一些理財技能,將年收益提高到10%,賺到的錢上升到3500萬元
→若收益率達15%,80歲的終身財富總值高達6億元
●善用理財,可以打破收入的「天花板」
→彌補薪水線性增加的不足
→巴菲特99%的財富都是在50歲以後獲得的
●學習財商知識,對年輕人來說是必要的
→有自信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
→而不是為了一點薪資的差別而喪失自我
→讓你在追求理想的過程,沒有為錢犯愁的後顧之憂
●從身無分文到存下500萬元
→大學生每個月規定自己只花8000元
→剩下2000元不玩也不花,而是買股票
→把股票帳戶當作存錢筒
→買平穩的銀行股,定期定額方式進行儲蓄
→到跳蚤市場買3000元的電腦
→用完3年後還以2000元賣掉
→當朋友在網路上曬新車、新房、新款iphone
→他跟老婆還是住在租來的小房子裡
→每天上下班騎著破舊的自行車
※但是每年存下的錢加上股市裡的資產,比一般人不知多了幾倍
●切忌不要負債
→享受青春並不意味著肆意揮霍
→你可以勇敢地旅遊、戀愛、體驗生活的美好
→但要在個人能力範圍
※獨立自由的第一步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不要吝嗇學習
→考取證照等投資自己的花費
→凡是對你工作升遷有幫助的都是值得的
→至於一些奢侈的享受和昂貴的衣服鞋包,最好不要過度消費
※把錢花在關鍵的地方
●買足、買對保險
→人到中年,身體、健康和精力都開始走下坡
→而生活的負擔越來越重
→假如沒有足夠的保險金作為安全基礎
→一旦出問題,很可能會讓家庭一夜破碎
※很多重大疾病或意外事故,光靠勞健保是不足的
●消費比率:支出佔收入的百分比
→低於90%:及格
→低於50%:優秀
※消費比率控制在40%~60%,存錢和享受生活兼顧
●儲蓄比率:月收入減去消費後,佔總收入的百分比
→大於10%:及格
→大於50%:優秀
●負債比率:總負債除以總資產得出百分比
→低於30%:及格
→等於零:優秀
※很多人為了個人虛榮心,大量使用信用卡,預借現金於個人消費,這種行為強烈反對
●節約是財富累積的基礎
→即使你的淨資產是零
→你需要做的必須是存錢
●儲蓄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沒那麼簡單
→雙11打折,此時不買更待何時?
→心儀的女神願意一起約會,不吃頓燭光晚餐有點說不過去
→放假了同學都去旅遊,我不去是不是顯得太慘
※影響我們存錢的,歸根究柢就是消費
●斷捨離購物法
→想買一件東西,先放入購物車
→過三天再看一看
→如果沒那麼想要了,直接清空
※準備下單前,再想想如果要用斷捨離整理術,還會留下它嗎?
●搬家購物法
→每次買東西時就想到搬家的情景
→逛街的也少了
→反而把注意力轉移到游泳、跑步和朋友交流上
→身體和人緣也越來越好
※當自己提著簡單的行李看著其他人忙前忙後搬家時,感覺自己身輕如燕
●體驗式購物法
→錢真的能買到快樂,但要看你買的是什麼
→消費體驗式的東西:旅遊、美食等
→雖然體驗後看不見、摸不著,但會留在你的記憶深處
→而如果消費的是化妝品、衣服、包包,反而會讓自己的快樂隨著東西變舊而厭棄
※多製造經歷、少留下實物
●第一類:銀行、信託
→錢的投資仲介
→EX:給你介紹房子的不是真正的房東,而是仲介,收取手續費
→銀行儲蓄,賺取利息差
→民間高利信貸和小額信貸,匯集很多人的錢,再把錢借給需要錢的人,賺取中間差額
●第二類:債券
→無中間商賺差價
→EX:國債、地方債、企業債
●第三類:成為部分資產的所有人,但是不參與經營,簡稱「股東」
→EX:股票
→想透過股票賺錢就要找到好的公司
→並且在公司價格比較便宜的時候買進
●第四類:成為該資產的所有人,預測未來漲跌
→EX:黃金、期貨、房地產
→賺來的錢不是利息或分紅,而是買賣差價
→外部因素:政策、市場、戰爭
※這類商品需要注意哪些因素會影響價格,然後進行綜合判斷
●第五類:前四種集合
→EX:基金、理財商品
●投資的世界裡
→不明白的事情千萬不要去做
→不懂不可怕
→不懂裝懂才最糟糕
※用知識和耐心,換回最後的收穫
●陷阱:比特幣及類比特幣
1.投資上,不懂的事不要做
2.投資上,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人生是一場長跑
→在各個階段都有人綻放精彩
→但不到最後你不知道誰是贏家
→短期內靠負債有可能讓你一步到位
→有房有車很風光
→但到最後還是要付出代價
※靜下心來,晚幾年享受,少一點透支,你就有可能在未來擁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真正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
→不是學歷
→不是工作
→更不是人際關係
※而是一個人的思維模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