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退休 2.生涯規劃 3.生活指導

2020年12月3日 初版2刷

作者簡介
 
田臨斌(老黑)
 
  1960年生於台北,任職殼牌石油22年,曾任該公司在台CEO、大中華區業務總經理等職。45歲事業頂峰之際,放下工作,移居南台灣,積極經營退休樂活人生。
 
  離開職場後,除了找到對寫作的熱情,還考上街頭藝人證,每週一次在愛河邊以吉他彈唱英文老歌,並和另一半攜手從事大量包括郵輪在內的各種旅行,且將旅行經歷及生活體驗和讀者朋友分享。
 
  著有《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懶人大旅行》等書。
  臉書粉絲專頁:老黑看世界
 

目錄

推薦序 越早規劃,越早享受 曾琬鈴
推薦序 退休之後,無限可能 黃世岱
推薦短文  吳家德、邱寬敏
自序 不只FIRE前,更教你FIRE後
 
第一部:FIRE前的職場生涯
FIRE的5W1H
退休餘命與長命百歲
退休之退與休
Work to live,Live to work
我的FIRE之路
FIRE重要三關鍵之多賺錢
FIRE重要三關鍵之少花錢
FIRE重要三關鍵之投資理財
守住職場眉角,在職離開都愉快
Who the mala cares?
企業階梯怎麼爬?
英文力與失敗力是現今必須
記帳與金錢觀
瘦FIRE,肥FIRE
想置產,地點怎麼選才聰明?
地理套利之高雄發大財
有無子女都能成為FIRE族
想提早FIRE,得先培養紀律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會做的事
賺錢的目的不是拿來買藥吃
投資理財首要須承擔風險
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沒有風險
FIRE了,耶!然後呢?
老黑的MEMO  FIRE前的22點叮嚀
 
第二部:FIRE後之實現自我
給即將退休及剛退休的人
FIRE後,學會接受與放下
職志怎麼找?用5W1H來說明
實現職志的障礙:錢、面子、生死
要忘掉自我實現嗎?
FIRE之後的理財技巧--解決金錢焦慮
錢要怎麼花才聰明?
異地退休的各種考量
切記好漢不提當年勇
出門找樂子,拋夫棄子又如何?
不同人生階段的旅行
唯一能用錢買到更富有的東西,就是旅行
人生下半場仍要莫忘初衷
閱讀能建立自主的精神世界
好好面對新身分的焦慮
「二月天」實現了我的音樂夢
運動治百病,包括眼疾
坦然面對心靈感冒
想凍齡先從培養自信開始
一顆高爾夫球結為百年好合
好旅伴是吵完能重歸於好的人
隨時保持Open Book,自然擴大朋友圈
郵輪上遲暮與生死
那些FIRE後的鄰居群像
Thank God For Another Day
老黑的MEMO  FIRE後的23點叮嚀
 
結語 不只羨慕,要有所行動

IMG_20221120_203342

●45歲離開待了22年的職場

→現在60歲

→過去15年出過6本書

→當過四年街頭藝人

→環遊世界2次

→搭郵輪五百多天

→到過近百個國家

→動過四次手術

→單車環島一次

→演講數百場

→得過一次憂鬱症

→碰過史上最長牛市,和兩次金融風暴

 

●經驗告訴我

→人不能一面吃喝玩樂、一面想提早退休

→或一面睡到自然醒、一面不知醒來要幹嘛

※只有心態對了,正確的行動才會持久,期待的結果才可能發生

 

●多數的FIRE族都不是理財高手

→他們成功的原因不是靠複雜精妙的投資技巧

而是真正理解金錢的作用和意義

※這樣的紀律同樣適用於FIRE的生活其他層面

 

●FIRE

→財務獨立,提早退休

→被動收入>必須開銷

→無須再為五斗米折腰

 

●越早越好,但永不嫌遲

→複利效果需要時間累積

→身體健康和興趣嗜好也都需要長期培養

→好日子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FIRE定義

財務門檻:存夠年開銷的25倍

→EX:每月花費5萬,一年要60萬,25倍就是1500萬

→穩定投資理財可帶來5%年報酬,花4%(60萬)

→在不動用本金前提,足夠長久應付日常支出和通貨膨脹

※達到目標有三個關鍵因素:1.增加收入 2.減少支出 3.投資理財

 

●再加上三個條件

1.有自住房

2.有醫療保險

3.無負債

 

●退休真的很容易

→明天遞辭呈

→後天就退了

※難是難在接下來如何過生活?

 

●剛退休下來

→多花時間保養身體和陪伴家人

→多看書和旅行

※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找回自己」

 

●65歲退休後平均可以再活一年半

→平均壽命不到67歲

 

●如果提前在55歲退休

→平均餘命可以成長到28年(活到83歲)

→如果50歲就退,餘命可達36年(活到86歲)

※越早退休活越久,過55歲,每晚一年退休少活2年

 

●上班族壓力大

→身體大多處於「亞健康」狀態

→年輕時忍忍還可以扛過去

→中年之後一旦放鬆,各種毛病傾巢而出

 

●人們不願或不能早點退休的考量都是:錢

→早退錢少,生活匱乏

→晚退累積較多財富,卻來不及享受就和世界說拜拜

 

●政府公布台灣居民平均壽命突破80大關

→代表我們這代人將比父母輩多活將近20年

 

●統計學角度

→一個人符合已滿40歲

→目前沒有足以致命的嚴重疾病

→就有相當大的機會活到100歲

※如果碰巧符合第三個條件:是女生,活到100歲的可能性大增

 

●有錢和健康好的人不一定活得比較好

活得好的人生活一定有重心

※「活得久」不等於「活得好」

 

●活得好需要符合幾個條件

→不缺錢

→健康無大礙

→生活有重心

 

●比爾蓋茲退休後活得很好

→不是因為有錢有錢

→而是生活有慈善事業為重心

 

●成天有事沒事逛號子和逛醫院的退休族活得不好

→不是因為窮或健康差

※而是生活缺乏會做、喜歡做、和有意義的事

 

●人活在世的目的不是賺錢

→如果生活拮据當然要繼續工作

※但想清楚什麼叫「不夠」

 

●如果工作本身就是喜歡做、會做

做了有意義的「職志

→也應該繼續工作

→直到做不動為止

※如果生活已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就該放心大膽從事職志,追求夢想

 

●許多人猶豫是因為想等到「準備妥當」那天

不要等

→因為根本不會有那一天

※時間跟精力很容易在等待中蹉跎殆盡

 

●退休後不要以賺錢為主要目的

→有人因興趣開民宿、咖啡廳、做義工

「財富不見得創造快樂,快樂通常帶來財富」

→EX:退休後畫畫不要以開畫展、運動不要以拿獎牌、念書不要以拿學位為前提

※放下一切以「功利」為主的行為準則

 

●找到並從事屬於自己的職志

千萬別說自己沒有職志

→每個人都有

※如果不知道或知道卻不做,通常是放不下名利、面子等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東西

 

●36歲以前的價值觀

→人生上半場念書

→下半場工作

→既然念書的目的是準備工作

※所以人活在世一切都是為了…工作

 

●以前在台灣工作十幾年

→加班是常態

→有事固然要加班

→沒事也得賴在辦公室,否則顯得沒事幹

 

●澳洲公司總部規定5點下班

→台北下班純屬參考

→這裡時間一到多數人立刻收拾物品走人

 

●澳洲人下班在幹嘛

→上健身房

→接小孩去公園

→在家後院BBQ

※同事聚在一起很少談公事,最普遍話題就是旅行

 

●工作定義有新看法

→人生上半場為成家立業努力打拼

→下半場轉為為實現自我而勞心勞力

 

●不要把熟悉視為理所當然

→跨出舒適、接觸多元

從不一樣的價值觀中認識世界、認識自己

→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鼓勵大家「走出去」

 

●假設人可以活80年

→40剛好是一半

→二三十歲沒感覺

40一旦跨越,白頭髮、老花眼全冒出來,體檢紅字一大堆

※40歲左右的身體和心靈變化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

 

●定存成了40歲前唯一成功的理財經驗

→28歲碰上台股首次上萬點,投入五萬半年後變8萬,又過半年市場反轉向下,血本無歸

→隔段時間投入當時最夯的鴻源集團,倒閉後拿到一張債權人證明,20年後連本帶利領回500多元(共投入30萬)

→過一兩年打算結婚,去汐止買總價500多萬的預售屋,房子沒蓋好碰上林肯大郡倒塌事件,汐止房價一夜滑坡,斷尾求售,投入100多萬拿回30萬

→外派澳洲兩年,緊接大陸三年,回台後銀行儲蓄增加不少,投入當時正在勢頭上的美國科技股那斯達克,不出一年,全球網路泡沫,投資幾乎腰斬,隔年911事件,原本腰斬的金額再被腰斬

 

●為了盡早離開職場

→達到靠被動收入就「入可敷出」的目標

→第一是記帳

※因為只有清楚知道花費,才能決定財務自由的目標

 

●FIRE之路三關鍵

→多賺錢

→少花錢

→投資理財

 

●多賺錢:努力打工

→只在一家大型外商企業工作22年

→1984年第一份職務是業務助理(就是打雜),薪水一萬五

→台灣經濟起飛的後期,工作七八年後,薪水達10萬

→隔幾年外派海外,薪水連加給可達20萬

→40歲回台任職台灣分公司負責人,薪水約30萬

→最後一任職務再度外派,每月收入換算台幣將近60萬,而且是稅後

 

●能快速達標的關鍵是職涯最後三年

→大陸工作,責任重、工時長、錢多、花費少

→三年累積約2000萬資產

 

●斜槓:網拍、直播、部落客、顧問、接案、兼差

→個人看法還是以累積專業為前提

→唯有專業才能賺大錢

 

●眼光放遠,做不一樣的事

→人要先有視野,才有相應行動

※事在人為,不要被環境限制自己的眼光

 

●縮減生活必需的支出

→設:月入5萬,投資回報5%,FIRE存25年所須以達到財務獨立目標

→月花4萬(儲蓄率20%)需要36年

→月花3萬(儲蓄率30%)需要21年

→月花2萬(儲蓄率60%)需要12年

※即使收入不增,只靠縮減開支也能大幅縮短時間

 

●養成斷捨離的生活習性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捨棄多餘的廢物

→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想清楚對事物的必要、想要、需要的區別

→喝名牌咖啡是想要

→超商或自備咖啡是需要

→對許多人來說,喝咖啡根本沒這個必要

→古代人沒有這方面問題,因為物質匱乏,僅夠生存

※現代人硬是累積一堆需要想要的玩意,標準庸人自擾

 

●對多數人來說最花錢的是住和醫療

→最花錢的地方自然也最容易省錢

→可惜人們常忽略這點

 

●自住房占用大筆可用來投資生財的機會成本

→不同城市的物價差兩三成已經很厲害

→房價動輒可差三、五倍

 

●年輕人健康好,不覺得醫療很花錢

→事實上,人過中年身體健康狀況下降很快

→一不注意醫療花費很嚇人

→人人知道卻不是人人做到的撇步:運動

※養成運動習慣,省錢又享受,越早開始省越多

 

●沒有一個FIRE族是沒有簡樸習性的

→斷捨離對FIRE族來說

不是想要,也不是需要,是必要

 

●上班族只靠存錢一輩子不可能財務自由

→必須鼓起勇氣從事有一定風險的投資

 

●投資必須以穩定成長前提

→高回報必定高報酬,較接近賭博

 

●現在很少有人用定存理財

30年前台幣定存利率有9%

→30年來一路下滑現在連1%都沒有

→15年前澳幣和人民幣定存利率都超過5%

※對要求回報率不高的人來說,理財是件輕鬆如意的事

 

●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投資賠錢?

1.貪

2.短

 

●FIRE族通常以5%年報酬率為目標

→建議長期投資兩種產品

→ETF:台灣、美國、全球都可以

→名為「XX退」的基金產品,近年多家金融機構推出,以退休理財為目標

 

●建議盡早買房

→目的是自住而不是理財

→FIRE後盡快還清貸款別再碰房產,因為風險太大

→當房東則太麻煩

※一旦離開職場,無論如何先繳清房貸,不要欠錢

 

●忠於工作,但不要忠於公司

再好的公司,待久了也會成為井底之蛙

→努力做好手上工作都是先決條件

※進入職場,不努力工作是一種錯誤,對公司效愚忠是一種更嚴重的錯誤

 

●抓住機會做能發揮創意的工作

→人在自由空間下,才能學到最多東西,發揮最大才能

→有些人怕錯誤不願意嘗試新事物

→這些人付出的代價就是大把青春在無聊沉悶中度過

→善加利用工作提供的工具和經驗,做個人的「人生規劃」

→為一旦離開企業後的生涯做好準備

※人生不只工作,退休後還有幾十年要度過

 

●職場上結交朋友,不要玩弄權術

→職場是每天花費時間最多的地方

→起碼要做到以誠待人

→同事關係只是一時,不要把革命情感做可長可久的友情

※有幸碰到工作內容以外的志同道合,才可能成為長期的良師益友

 

●保有工作以外的生活,不要把工作當全部

問問自己平時花多少時間和家人相聚、閱讀、玩興趣、旅行、運動?

→這些才是人活在世該做的事

→工作是為實現這些,不能反客為主

※記住:沒有人臨終時抱怨這輩子工作太少

 

●以退休規劃為前提的理財原則

1.長期穩健

2.分散風險

 

●你看到事情一面,能否看到另一面?

→自己的人生自己過

→無須向任何人負責

→也不需要和任何人辯白

 

●相較於有小孩

→沒小孩確實在年輕打拼時經濟負擔較輕

→累積財富速度較快

→但也代表人生必將失去養兒育女、學習成長的機會

→更別說老來靠子女奉養的可能

 

●高薪不是天掉下來的

→企業不是慈善機構

→薪資反映的是責任和績效

→外派海外看似光鮮

→離鄉背井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凡事有得有失

→人不能什麼都要

→為了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就必須做出一定犧牲妥協

 

●聰明才智

→講難聽點,學歷的唯一證明大概就是證明一個人不是笨蛋

→智力代表的是分析和學習能力

→也就是能夠把複雜的大狀況拆解成容易理解小事件的能力

→聰明的人不見得事事都懂

但反應快、有邏輯、會推理

※企業需要高智力的原因:不管眼前工作多熟練,克服新挑戰需要不斷學習成長

 

●積極性

→面對困難挑戰時展現出的勇氣

→設定目標時的抱負

→國際職場的台灣員工這方面很吃虧

→我們從小被教導不可犯錯,不要與眾不同也不要出風頭

→因此培養出不輕易嘗試和發表意見的習慣

 

●領導力:影響他人的能力

1.溝通

2.協調組織

3.激勵

※領導力強代表以大局為重,以身作則、有同理心,能創造雙贏

 

●培養成就力需要在平時養成樂於跨出舒適圈

→嘗試新鮮事物的習性

→不要因為過於計較得失而刻意規避風險

 

●領導首重溝通

→溝通不只講話,更是態度

→同理心是關鍵

觀察小孩行為最容易理解領導力

→一群小朋友通常會有個領頭羊

→這不是被選出來也不是被指派

→是由言行影響他人形成的默契

※家庭教育對一個的領導力有決定性影響

 

●許多人不把英文當工具,而當成「學科」

→功用是考試

→講究的是正確、拼寫、文法

→發音有偏差就是錯誤

→久而久之就把工具本質忘了

 

●別的不學沒關係,一定要學「失敗」

→學業、交友、打工、戀愛,失敗經驗越多越好

→失敗的前提是嘗試

不嘗試才是真正的失敗

※企業要的人才不是分數高的人,是樂於從嘗試中學習成長的人

 

●英文只要用就會

→不用就不會

※重點是想辦法進入環境

 

●足夠就好

→錢沒人嫌多,但需要用時間和精力交換

→退休有時效,壽命和健康有限

 

●記帳

1.離開職場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2.過這樣的生活需要多少錢?

 

●放一本筆記本在家中固定位置

→盡量把每一筆花銷在第一時間寫下來

→起碼每天睡覺前補上

無論如何不要拖到第二天

※記帳不是寫文章,而是花最少時間提供最多訊息

 

●記帳主要用途是做預算

→檢討一年實際花費可以為下一年訂目標

→目的是規畫生活

 

●簡樸生活

→多賺和少花是通往財務自由最有效的兩條路

→退休收入有限

※簡樸過日子,達到財務自由自然可行的多

 

●破產上天堂

→離開世界那天把最後一塊錢花掉

→如能做到

→通往財務自由之路自然縮短許多

 

●生活開銷最大的部分是旅行

→通常選擇淡季或打折機票、普通民宿

→吃喝入境隨俗

→幾乎從不購物

→旅行屬於「想要」項目

※投資理財成績好,就跑遠一點,成績差就跑近一點

 

●對物質的需求不是特別低,但很固定

→不隨擁有錢財改變而改變

→搞清楚事物對自己的輕重緩急,也就是價值觀

→而且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價值觀

了解「我」在乎什麼,而不是別人要我在乎什麼,或在乎別人眼中的我什麼

※一旦搞清楚,就會把有限資源放在該放的地方

 

●和無窮物慾劃清界線

→我們擁有物品的質與量是前人的無數倍

→卻不見得比前人活得快樂

→我們工作時間比前人長得多

→目的是換取超出生存需要

→卻被商業社會包裝成必要的各種形式的物品

※賺多少花多少是一般人的通病,也是許多人認為退休離自己遙遙無期的主因

 

●台灣年輕人之所以感到厭世、委屈

→主要原因之一是還在玩上一代人玩的遊戲

→這種遊戲的規則是贏家必須擁有天龍國房產

→台北房價高,這點已經獲得國際認證

→台北收入全台最高,但比國際大城差距不小

→多數一路爬到台北就像碰到天花板一樣不在往前

※台北高房價成因:是被那2千3百萬人既出不去又離不開,不一定有需求,卻一心想擁有的人,關起門來炒出來的,特別吧

 

●買賣房產的建議

→FIRE前,選擇住在收入最高的地方

→FIRE後,選擇住在CP值最高的地方

→不要靠買賣房產投資理財,因為風險太大

→不管工作在哪,盡早買自住房,退休的前提之一是有自住房

→不要自我設限,移動自己,人有無限可能

※跳出思維,把在台北置產這條劃掉,重新審視人生清單是否變得清爽許多

 

●退休後可以經常旅行,錢從哪裡來?

→很多人人辛苦工作半輩子

→犒賞自己的方法都是買名車

→想想看,把買車的400萬省下來

→每年花40萬旅行,10年可以累積多少「旅歷」

→這還不算養車用車費用

※沒住在擁擠昂貴的老家台北,而是選擇悠閒的港都高雄,從房價物價省下來的錢足夠環遊世界好幾圈

 

●人各有志

→不是人人愛旅行

→喜歡名車也沒什麼不對

→重點是對自己誠實

→是真的愛車(或名牌包)

→還是在意外界眼光

 

●得到之前,你願意放下什麼?

→與其頂著頭銜領高薪,我選擇沒有名片,卻有時間做喜歡的事

→與其買精美物品,我選擇把錢花在看不見、摸不著的經歷累積

→與其存錢老年照養,我選擇買完醫療險後努力運動健身

→與其留遺產給後人,我選擇破產上天堂

※這些都是自己的選擇,所以不會為失去的感到遺憾,或羨慕別人

 

●是否生育

→生兒育女事關自身人生重大

→強調「自身」,就是建議你不要管社會、長輩、同儕看法

→做最適合你倆選擇

→並負起所有責任

 

●老年醫療照養

→沒有小孩,就把身體盡量照顧好

→遇上病痛交給專業

→同時把心靈留給自己

→坦然接受老天一切可能的安排

※其實不管有沒有小孩,不都是這樣嗎?

 

●記帳

→鉅細靡遺的在FIRE前後記了三年多

→即使工作忙碌也不曾遺漏過一天

→帶給我明確的財務目標

 

●運動

漸漸發現說「沒時間運動」=「運動不重要」

→因為每個人的時間都是24小時

→用在更重要的事物上當然沒時間運動

※嘴巴說運動重要,身體卻做其他事,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運動很累

→有氧運動很枯燥

要長期堅持就需要紀律

 

●FIRE的目的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無論什麼事都要健康做後盾

※追求FIRE如果只考慮錢,即使成功也失去意義

 

●理財

→理財的紀律是老生常談

→但還是有許多人做不到

因為它基本上違反人性

→人性是追漲殺跌

※要克服人性必須靠紀律,不求貪、不求短

 

●40歲以後的理財沒有任何秘訣

→長期穩健加分散風險

→靠紀律度過難關

 

●FIRE理論立基於長期複利

無論5%或是7%平均回報都必須是紀律性投資的產物

※想在短時間內靠橫財退休,那不叫FIRE,叫賭博

 

●紀律指的是需要勉強去做的事

→事實上人都有惰性

→紀律對任何人都有幫助,尤其是年輕人

→累積時間越長,紅利效果越顯著

 

年輕人時間特別多,因此可塑性也特別高

→同樣是理財,你能獲得的複利效果遠大於我

→同樣是買保險,我繳的保費是你的好幾倍

→同樣是運動,你能練出六塊肌我只能有一塊

→同樣是玩興趣,我只能當街頭藝人,你卻能發展成事業第二春

※如果擁有如此優勢卻不擅加利用,也只能說:浪費!

 

●自由建立在紀律之上

→FIRE的目的正是自由自在過日子

那就必須先有紀律性

※如果還能在再加上可塑性,人生極限就只剩下天空了!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會做的事

→堅持念有興趣的科系,和英文長期交朋友

→善用Gap Year,到國外度假打工

→遠離香菸,一周至少運動三次

→不要因為「時間到了」而結婚生子

→學習投資理財,建立正確金錢觀

→盡早養成閱讀和旅行的習慣

 

●錢說到底它只是工具,不是目標

重點在「夠」,不是「多」

→步入中年就要把注意力轉到「聰明花錢」

※做錢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家庭之於人生是把雙刃劍

→和諧家庭是人生樂趣和意義的來源

→問題家庭則可能製造各種悲慘不幸

家庭生活好壞,無關運氣,取決於當事人是否成熟思考

※家庭成本很高,務必想清楚,否則寧晚勿早,寧缺勿濫

 

●健康管理不出飲食和運動

→進入人生下半場

決定生活品質的不是金錢地位,而是運動習慣

※別等到中年才開始培養,健康跟錢一樣,越早開始存越有效

 

●一般人生病四處投醫

→沒病時不注意保養

事實是健康跟存錢一樣

→有錢人不是一夕致富,而是靠平日積少成多

※身體不是一天變好,或是一天變壞的,而是靠平日生活一點一滴累積

 

●平時如何對待身體

→日後它就如何回報對待你

→像銀行存款一樣,一分一毛清清楚楚

※或許一時可以蒙混過關,時間拉長,這筆帳是連本帶利要還

 

●存錢還要存健康

→無論吃喝玩樂,還是從事職志,都需要身體健康當後盾

→工作時生病請假就好,反正浪費的是老闆時間

→退休後沒假可請,浪費的全是自己的寶貴生命

 

●只要人生上半場努力工作賺錢、妥善理財

→到了下半場,即使坐在家裡什麼都不做

→錢都會自己跑出來,因為錢會生錢

→但健康剛好相反

→人過中年,即使坐在家裡什麼都不做

※健康都會一點一滴流失,必須付出更大努力才能維持現狀

 

●如何存健康?

→老生常談,飲食、運動、生活作息

道理人人都懂,區別在於做跟不做

※不重視就會有100個藉口不做,重視就會找100個理由去做

 

●如果對健康不重視

→說難聽點

人生上半場辛苦賺來的錢,到了下半場只能買藥吃

 

●退休生活三要素

1.金錢

2.健康

3.職志

※任何一項不好都會拖累另外兩項

 

●尋找職志不容易

不要想錢、不要想名、不要想別人怎麼看

※想會做的、想喜歡做的、想有意義的

 

●靠本職工作創造財富更重要

→看看四周財務自由的人

→沒有人是不努力工作,只靠投資理財達成的

※倒是有不少人短暫從投資賺到錢,卻很快因為各種不同原因失去

 

●一般信念是錢能滾錢

→卻忽略了前提是「成長」

→沒有經濟、人口的成長

→就沒有股票,債券的獲利

※碰巧過去幾十年是人類歷史成長最快時期

 

●遠比靠別人更穩當的是靠自己

主動投資自己

→被動投資金錢

 

●上班族要特別小心市場大漲或大跌的時候

因為工作心情容易受影響

→1990年台股首度上萬點,「菜籃族」就是當時發明的名詞

→2000年網路泡沫的金融危機,許多人積蓄短時間腰斬,難以工作甚至離職

 

●不管在波動中賺錢或賠錢(多數賠錢)

→最大輸家必定是心浮氣躁

→因而賠上本職工作的人

 

●理財最大迷思:不清楚理財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多數人會說財務自由

請問財務自由以後要做什麼?

 

●金錢是生活要素之一

→包括家庭、健康、心靈、職志

→任何財務規劃必須和這些一起考量

 

●中樂透通常沒有好下場

→正因為財富來的太快

→不知如何運用金錢的結果

→未蒙其利反受其害

 

●理財不只看技術

→整體財商不高的人理財技術再好也沒用

→不如不理財

 

●人生有限

活著的目的不是累積財富或見證反彈

→而是把每一天活好活滿

 

●人生經歷大於物質擁有

旅行迷人之處在於拓展經歷

→因為少了探索的人生就像少了水份的植物

→必將逐漸凋零枯萎

※生活不偶爾冒點風險,人必將逐漸言語乏味,面目可憎

 

●人生最大風險就是沒有風險

→FIRE本身就是一場探險

→生活上要勇敢嘗試探索

→將各種風險轉換成人生經歷

 

●唯一的錯是不嘗試犯錯

→我們從小到大習慣用「對」跟「錯」來衡量事物

→所謂的對錯又全都存在於外界眼光當中

※人生沒有對錯,即使有也必須自己去感受,別人經驗只能做參考

 

●許多人以為FIRE的目的是財務自由

→其實那只是手段

→真正目的是自我實現

 

●人活在世就要追求快樂

1.錢

2.身心健康

3.職志

※頂多再加上一個人際關係

 

●錢是FIRE族過程中的兩個關鍵

1.少花錢

2.投資理財

 

●FIRE後工作壓力解除

→許多被掩藏的毛病會冒出來

→年齡漸長,老化必定出現

→離開職場也代表離開主流生活

→心理疾病容易找上門來

 

●退休後的旅行心態和型態完全不同

→需要更強的體力耐力

 

●看似無須太多體力的靜態活動

→EX:畫畫、寫作

→其實任何創作都很費心力

※對身心健康的要求不比工作時少,甚至更多

 

●職志(志業)

→自己最會做、喜歡做、做了感覺有意義的事

→從事職志等同於馬斯洛需求層次最高一層的「自我實現」

和興趣嗜好有很高重疊性

※職志是個人興趣中最突出的那一個

 

●三件事規劃管理越早越好

→邊工作邊照顧健康

→還能邊從事興趣嗜好

※多數上班族時間精力有限,工作壓力又大,較無閒暇重視後兩項

 

●心流

→只要你做一件事經常有這種感受

→它必定是你值得培養的興趣

※多嘗試,回想過去心流經驗

 

●職志經常和創作有關

→創造必定牽涉成長學習

→學習沒有終點

※沒有終身志趣的人最怕他人眼光,有志趣的人只怕時間不夠用

 

●人生下半場有如一張白紙

→對沒準備的人是處處充滿危機的開端

→對有準備的人則是夢想成真的機會

※你必須自主規劃生活,並為品質好壞真正負起責任

 

●金錢

→長期投資、分散風險是多年不變的兩大心法

→平均回報是符合預期的5%左右

簡樸生活餓不死人,餘裕只用在旅行

※一旦世界恢復正常,投資和旅行自然回歸常軌,如持續不正常,反正無法旅行,要錢做啥?

 

●健康

→和年齡相關的疾病「不可逆」

→學會面對、接受、處理、放下

※努力延緩老化,讓剩餘生命保持發光發熱

 

●人際關係

→值得深交的朋友不需花力氣

→必須花力氣維持的朋友不值得深交

→自己放輕鬆連帶接觸的人也輕鬆,好品質友誼反而更容易形成

 

●有沒有小孩和退休生活品質關係不大

→如果退休後因子孫無法自在過活

→通常是自我設限

 

●生活

→運動、旅行、閱讀、寫作、音樂為主軸

→趁還有能力多用力創造新經歷,獲得新學習

※在有限人生持續做會做、愛做的事就是永遠不變的最大夢想

 

●因為追求名利而失去的東西,是否值得?

→或現在值得,再過幾年呢?

 

●職志怎麼找?

→WHAT:會做、喜歡做、做了有意義

→WHY:自我實現

→Who:專心一志做自己最會做、最想做的事

→When:職志基本天生,終其一生不隨時間改變

→Where:不用去外面找,只需向內「挖

→How:心流體驗、認識自己

→兩個工具:閱讀和旅行

→最後的方法:嘗試,不計後果的嘗試

 

●職志:會做、喜歡做、做了有意義

→對某件事很有興趣,學起來很輕鬆

→產生「心流」(flow):當人發揮技能能專心做某件事具有挑戰性的事

心流是持續「喜悅」的主要來源,能創造心流的事可能就是天生職志

→吃飯、睡覺雖然很愉快,但不是職志,因為缺乏挑戰和學習

→賭博和電玩雖然令人廢寢忘食,也不是職志,因為缺乏利他意義感

※職業和職志相重疊的人最幸福,可惜有這樣的福氣的人不多

 

●馬斯洛需求理論

→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

除非所有層次都得到一定程度滿足

→否則人不會真正感受快樂

※有人即使有名、有錢、人緣好、受人尊重單但仍不快樂的原因,自我實現是幸福人生之路

 

●天生我材必有用

→從事職志不見得「成功」

→但各行各業的成功者從事的都是「職志」,而非職業

※專心一志做自己最會做、最喜歡做的事,自然容易創造卓越

 

●職志基本天生

→事實上,我們小時候都憑直覺反應很清楚自己會什麼、愛什麼

→隨年齡增長

→心性越加「蒙塵」的結果反倒忘了老天賦予

 

●不知道職志通常是不認識自己的結果

→不認識是因為將熟悉視為理所當然

 

●實現職志的障礙

→錢

→面子

→生死

 

●錢

→錯是錯在把錢當成目標本身

→而不是達成目標的工具

→人生上半場努力賺錢用力省錢,這習性到了下半場必須轉變

→許多人退休後放著會做、喜歡做的事不做

→卻願意花一整天排隊買打折品,只為了賺一點或省一點無法真正提升生活品質的小錢

 

●面子

→從小比到老:分數、學歷、工作、相貌、家庭、子孫、財富、地位

→人生上半場攀比能激發工作潛力

→但也有副作用:自卑自大、憂鬱焦躁、自暴自棄

→退休後,愛畫畫的人不畫了,怕上不了臺面

→愛唱歌跳舞的人不唱不跳,怕被陌生人看笑話

→學英文的人開不了口,怕在學英文的孫子說發音奇怪

 

●生死

→容易忽略人生有限這個事實

→徒留遺憾給自己

→許多人的口頭禪:「等到XX時候,就可以做XX事」

→事實上,即使那天到來,又會給自己設新門檻

 

●環遊世界

→統計調查,超過90%的人有此夢想

→只有1%的人能實現

→但那是夢想

→是願望清單的項目

不是個人的天賦特點

※自我實現是指將個人長才潛能發揮出來

 

●實現自我不必然「成功」

但必然不斷學習成長

→EX:李安是個有自我的人

→不是因為得過奧斯卡獎

→即使不得獎,他還是一個走在自我實現道路上的無名小導演

※只因為他不斷學習成長,發揮長才

 

●人生最重要的是實現自我

→不是考第一名

→從出生到死亡它一直在我們身邊

※我們該做的是,認識它、了解它、實現它

 

●FIRE的目的不就是自由自在

→專心做自己愛做的事嗎?

→除非投資理財是愛做的事

→否則花那麼多時間精力做啥?

 

●選擇很少,還有什麼好討論的?

→平均年報酬率5%

→低風險、低成本,最好固定配息

※投資人有多少選擇? 答案是很少

 

●看狀況調整項目和比例

→長年期投資外幣定存

→債券型基金

→大型企業海外債

→ETF

※不碰別的是因為不懂,或回報過低,或風險過高

 

●要投資就無法完全躲避風險

只能管理、長期持有

→分散貨幣就是管理方法之一

→匯率能跌也能漲,這個貨幣跌那個貨幣就漲

※對經常旅行的人來說沒差,貨幣越跌,就越到那個國家消費

 

●觀察生活四周不為錢所困的人

共同性就是對物質慾望不高

→但和名車、名包基本絕緣

→大都不在意外界眼光

→言談中很少抱怨或攀比

※他們對生活充滿自信,不隨環境變化起起伏伏

 

●從事職志:管理期望、掌握生活

當生活中有比錢更重要更值得追求時

→錢就像食物、空氣一樣

※人對它的期望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不缺就好

 

●解決金錢焦慮

→大道至簡

→搞清楚錢的本質和來龍去脈

→投資理財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複雜

 

●如何花錢?

→這筆消費帶來的滿足感高低,以及持續時間

 

●錢要花在能得到體驗的地方

體驗勝於物質

→精美物品確實令人滿足,但持續時間短

→很快就會被想要更好物品的焦慮取代,心理學上叫做「快樂水車」

※體驗就像是肌肉,是你的就是你的,誰也拿不走,而且不隨時間貶值

 

●CP值不高的消費,是花錢買「被人看得起」

→和快樂水車本質異曲同工,水車必須不斷滾動

今天被這群人看得起,明天就想被另一群人看得起

※無休無止,無法真正的快樂

 

●錢要花在哪裡?

→花在能增加體驗的地方,體驗令人長久回憶

→花在讓自己成長學習的地方,滿足實現自我的需求

→花在幫助別人的地方,施比受更有福

※西方認為聰明花錢最高境界是「破產上天堂」

 

●千萬不要人在天堂,錢在銀行

→林則徐是古代大官,也是有錢人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增益其過

 

●富二代多不成材

→成材者大都各憑本事

沒必要留遺產給子孫

※要留在自己的養老和實現夢想經費後,限定數額,訂立遺囑確認

 

●美國哲學家的觀點:人生五大目的

1.一生能夠做你喜歡做的事

2.一生能勇敢冒險不怕失敗

3.一生中能在愛的環境中度過

4.一生能夠活得自在,活在當下

5.一生感恩一生奉獻

 

●人生下半場的社交圈

→重點是要讓家人親友願意親近自己

→如果願意,即使天涯海角人家都會主動找上門來

→如果意願不高,不過增加厭惡感而已

 

●同學朋友聚會

→形成的結果是住得越遠碰面次數越多

→住在同城一年見不到一次倒是常事

※重點不是地理距離,是心理距離

 

●歐美退休人士

大都選擇離開昂貴、生活品質不佳的大都會

→移居物價較低廉、氣候較溫暖、空氣較清新的地方

 

●台灣卻不分男女老少只有一個理想地址:台北

→天龍之名顯然不是浪得

→國際大城房價被全世界推高

→台北則是被本地人炒到世界第二(房價/收入比)

※這麼多退休老人住在寸土寸金的鬧市區,難道只有我覺得有問題?

 

●兩種人不適合異地退休

→健康太差的人

→對人和環境較依賴的人

 

●長輩在如今社會是個負面名詞

是否是「長輩」不是取決於年齡,而是行為

→過去經歷造就現在的自己

→有人愛聽你的經歷不要吝嗇說

→沒人愛聽就不要囉嗦

→來到人生下半場,凡是惜福,但不要流連,更不要自憐或自戀

※今天,是剩餘人生的第一天

 

●許多女生或許說養兒育女,相夫教子就是自我實現

→其實那只能叫犧牲奉獻

→自我實現必須把個人特點長才發揮

孩子成年、老公退休,該是女性同胞「拋夫棄子」的時候了

→別再說家人離不開你,其實你離不開家人

※如果不希望子女成為媽寶,老公成為大型垃圾,那就放生他們吧

 

●女性平均壽命較長的原因

→公園、菜市場、隨時隨地,三五好友吱吱喳喳有說不完的話

藉由倒心理垃圾、不爽得以發洩,鬱卒得以排解

→不像男性「矜」久了容易悶出病來

※女性不如男性那麼在乎面子

 

●女性更獨立

→男生出遊只能跟老婆去

→女生卻能跟老公去、跟子女去、跟姊妹淘去、跟陌生人去

 

●只為了每個月多領幾千塊而延後退休完全沒有必要

→甚至可說是一種浪費

→只要願意過簡樸生活,而且沒有打算留一大筆遺產給子女

 

●旅行和觀光的差異

→觀光是逃離,旅行則是抵達

→觀光是消遣遊覽,旅行則是認識理解

→觀光客被當地人帶著跑,旅人則是想認識當地人

→觀光客盡情享樂,旅人改變人生

 

●換個地方過日子

→過去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觀光

→轉變到每到一地,租住民宿、騎腳踏車、上菜市場買菜、聽居民聊天

→用他們的眼光看事物

 

●唯一能用錢買到更富有的東西,就是旅行

→旅行有別於生活

→旅行刺激好玩,生活枯燥繁瑣

→如果能將日常生活過倒不乏味呢?

→如果旅行不總是吃喝玩樂加血拚,而是有更多空白無聊的時間呢?

旅行和生活的界線被打破,差別不再是行為,而是心態

※在家附近公園也能來一趟有滋味的旅行,到遙遠地方旅行也不過是換個地方生活而已

 

●旅行需要錢,所以重要

→但說到底,重點是夢

※錢再重要還是工具,不是夢想本身

 

●旅行不只要錢

→還要健康的身體和心態

→不同身心狀況的人從同樣旅程獲得的東西大大不同

→金錢無法衡量區別

 

●人過中年,對旅行的看法要有所改變

→哲學家培根說:旅行,年輕時是教育,年長後經歷

※旅行,年輕時是消費娛樂,年長後是日常生活

 

●人生下半場仍要莫忘初衷

→別在乎別人看你的眼光

→因為根本沒人在看你

 

●人生下半場是自我實現

→旅行是擴展視野,不是插旗打卡

→畫畫是為創作,不是開畫展

→與人分享很棒,有錢賺更棒,但那都是附帶的

※做喜歡的事才是重點

 

●人如果到中年沒有選擇自由令人遺憾

→但如果有自由

→卻把時間精力浪費在外界眼光,豈不更加遺憾?

 

●網路無法取代看書

→Google可以提供問題的答案,卻無法替代人的思考

網路有很多知識,但知識不是智慧

※智慧是知識經過思考消化後的結果

 

●看書可以讓人思考

→但看一兩本沒用

→要大量閱讀,大量思考

→才能把死知識變成活智慧

※智慧讓人認識世界,認識自己,進而學習成長,發揮潛能

 

●凡是能促進思考的書都是好書

→挑自己有興趣的讀

 

●看書是「無聊」的死對頭

→常聽人說坐郵輪很無聊,空閒時間太多

→如果愛看書要怎樣無聊?

→滑手機、追劇、打怪,那些事做久了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書看得越多只會感覺越充實,自我感覺越好

 

●世界就像一本書

→旅行和閱讀的共通點是透過外界來認識自己

→認識那些才能知道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在

→從哪兒來,從哪去

 

讀書和不讀書的區別

→愛讀書的人謙和,因為從書中學到世界很大,知識無涯

→不讀書的人容易自大或自卑

→愛讀書的人平等,因為從書中學到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或警惕的地方

→不讀書的人看到不看低

→愛讀書的人幽默豁達,因為從書中學到不要把自己當回事

→不讀書的人戲謔搞笑

→愛讀書的人言之有物,接觸相處如沐春風

→不讀書的人缺乏自信,言行舉止過與不及

※古人說,三日不讀書,言語無味,面目可憎

 

●生活只要把金錢、健康、職志搞好

→閱讀不能生財,但能傳遞理財知識

→閱讀不會直接讓人變健壯,但能教導健康知識

→閱讀和職志關係密切,任何一門科學、藝術、技藝,都需要經由書本學習成長

 

●身分的焦慮

→現代人生活不快樂的主因

溫飽之外需要外界的尊重和崇拜

→別人對自己視而不見最傷自尊

※人人賦予他們人身分標籤的結果,就是人人都為自己在別人眼中的身分定位不斷奮鬥,因而產生焦慮

 

●化解身分焦慮

→旅行

→藝術

 

●堅持做喜歡的做的事就對了

→只要是職志就一定會用樂趣和意義源源回報

→EX:喜愛唱歌,考上街頭藝人不管打賞金額高低,結束後總有一種愉悅感

 

●運動治百病

→天只助自助者

→平日的飲食、運動、生活習慣、心態

→除了自己,神也幫不了你

 

●飲食

→不再像以前那樣餐餐吃撐喝飽

→稍有飽意就離開餐桌

→澱粉類能少就少

→蔬果多多益善

→加工食品盡量不吃

→烈酒不喝,只小酌啤酒跟葡萄酒

 

●人的身體很奇妙

→你對它好它就對你好

→你對它不好它記得比誰都清楚

※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千萬不要心存僥倖

 

●自信來自哪裡?

→金錢、健康、職志

→窮人很難有自信

→有錢人如果欲求不斷,也沒有自信

→感覺自己錢夠用的人最輕鬆,最有自信

→不健康的人生活限制多,很難有自信

→健康的人由內而外充滿朝氣,自信油然而生

→從事職志的人熱愛生活,學習成長帶來滿足喜悅

→生活缺乏重心的人,心情隨外界改變而改變,一旦避免不了的向上比,自信心必受打擊

 

●有自信的人

→自我不是孤傲,是獨立、不依賴

→不一定熱衷社交,但不缺朋友

→不刻意打扮即可穿出自我

 

●沒自信的人

→害怕孤獨,經常需要抱團取暖

→看似交友廣闊,當碰上困難,不容易得到真正友情滋潤

→舉手投足不落落大方

→穿著打扮只願意隨大潮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不要再裝點門面下功夫

→不要再相信凍齡神話

※最重要的是充實自己、從事職志、活出自我、生出自信

 

●情人眼裡出西施

→容顏會變

→但只要個性還在,西施就在

 

●和諧婚姻的相處之道

1.尊重:理解對方也是獨立個體,有別於己的需求和想法

2.愛慕:不是崇拜,是發自內心欣賞對方性格特點

 

●價值觀一致比什麼都重要

→關鍵是得到另一半的支持

→兩人同心,其利斷金

 

●價值觀差異太大,就早點了斷吧

→日本卒婚模式:熟年夫妻不離婚的前提下,各自生活

→雖然孤單,起碼自由自在

※人生到頭來都是一個人,就當作提早練習

 

●絕對不要和不是你真心愛的人一起旅行

→挑選旅伴不要將就

→通常夫妻最合適

旅行是試煉一對戀人是否適合走向婚姻的方法

→因為旅行就像是生活的縮小版,酸甜苦辣都有

※有些旅伴適合同歡樂,有些旅伴適合共患難,有些人你能容忍他的各種不足和缺點,有些人你怎麼看都不順眼

 

●旅行更是退休夫妻犒賞自己年輕辛苦的最佳戰利品

→人生大部分責任已盡

→無牽無掛和革命夥伴牽手遊山玩水

→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人生旅伴就是最佳旅伴的人

→是最幸福的人

但好旅伴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相互磨合鍛鍊出來的

※有收穫回饋就必定有犧牲妥協,沒有同甘共苦就沒有日後回味

 

●好旅伴更是可遇不可求

→有幸碰上務必珍惜

→不但可以一起旅行、一起生活、一起成家、一起立業

→通常也是一生一世的良師益友

 

●和熟人聚會聊天

→避談政治、宗教,否則引發不快

→談家庭、健康,可能觸人隱私

→談生活、旅行,又有炫耀比較之嫌

※保險起見,大夥在一起經常說些不痛不癢的話題

 

●和陌生人交談可以深入淺出

→和認識的人交往反而經常禁忌一堆?

因為和陌生人沒有利害關係,也不用害怕丟面子有關

※東方人階級意識根深蒂固,與人相比容易不爽,又無法克制不比,乾脆視而不見,避而不談

 

●非交不可的朋友有兩個

→一個是另一半,如果感情好,退休生活如魚得水

→另一個是自己,擁有興趣和屬於自己生活的人,哪來時間孤單寂寞

※沒有自我的人,與人相處通常有兩個形式:控制或依賴,兩者都令人難以消受

 

 

●婚姻狀態不佳的人不要急

→也不要放棄希望

→真命天子可能在前方

※記得要參加同學會

 

●郵輪一對美國籍的老先生、老太太

→原本是中學同學

→稀奇的是他們畢業後各奔前程、各自經歷家庭、事業等種種風浪

→在12年前(70歲)一場同學會再聚首,從此展開人生另一篇章

 

●People Die

→長途郵輪大多是年長者

→平均年齡超過70歲

→誰規定人只能在家裡或醫院往生

如果能在旅途中離開世界,自己和家人都會欣然接受

→郵輪公司不要求乘客上船前做健康檢查,表示船公司已做好應變的準備

※把剩餘的每一天活好、活滿

 

●理髮店老闆娘

→既是理髮店,也是社區活動據點

→與其說是開店賺錢,不如說是社交會友

→替人理髮、幫鄰居帶小孩、小狗小貓

→子孫每隔幾個月來南部走走

→經濟自主、生活自主,雖然獨居,不依賴他人的結果更令人親近

※堅持做自己愛做、會做的事,讓身體和腦袋維持相當程度運動量

 

●單車店師傅

→80歲的老伯修車又快又便宜

→一年365天一個人顧店,年節也不例外

→輪胎打氣都不用電動,而是手壓

※修車兼健身,一天不動都感覺不舒服

 

●Thank God For Another Day

把每一天當作人生的最後一天

→如果幸運還有明天,就算多賺的

→每天醒來都感覺是老天恩賜

→既然沒有明天,記那些過去的怨恨遺憾幹嘛?

※一旦心態如此,更加珍惜身邊的人事物

 

●世界開始用不同態度回饋

→一個正面想法引出另一個正面想法

→一個積極行為導致一個積極結果

→一個正向的人影響另一個人更加正向

※久而久之,圍繞四周的全都是正向樂觀,充滿希望的人事物

 

●1990年8月公司員工旅遊

→經歷一場生離死別

→日月潭發生船難,57條生命

→人生不過數十寒暑,當時離開的只是早走而已

→留下的,包括自己,不久後還是得走

不是看破生死和名利,只是想過好活在世上的每一天而已

※把每一天當人生的最後一天,用正面惜福的態度 Thank God For Another Day

 

●求學階段

→念有興趣的科系

→和英文交朋友

→國外度假打工

→遠離香菸

→一週至少運動三次

→學習投資理財

→培養興趣愛好

→閱讀課外讀物

→假期去旅行

→參加社團

→打工

→戀愛(多談幾場)

 

●工作階段

→聰明工作

→儲蓄/記賬

→建立財務目標

→買保險

→長期投資理財

→考慮清楚後結婚/生子

→每周運動三次

→從事興趣

→取得另一半支持

 

●人生下半場

→檢視保險及理財布局

→和家人討論住家地點

→從事職志

→從事興趣

→天天運動/活動

→做健康檢查

→檢視交友圈

→列出願望清單

→立遺囑

 

●人生不同階段有幾件事前後貫穿

→理財、運動、閱讀、旅遊、從事興趣

→金錢、健康、職志、快樂生活

※越早養成習慣越好,任何時間開始都不嫌晚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讀書摘要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okworm9487 的頭像
    bookworm9487

    bookworm9487的部落格

    bookworm94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