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錢心理學

2013年4月出版

作者簡介

午堂登紀雄(Godo Tokio)

  美國註冊會計師(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CPA)、株式會社premium investment & partners董事長、社團法人事業創造支援機構代表理事、株式會社BLOOM CONCEPT董事長。

  1971年生於日本岡山縣。中央大學經濟學系畢。畢業後先從事自由業,後任職於東京都內的會計事務所及連鎖便利商店總公司。其後進入全球知名的策略經營管理顧問公司。曾在半年內使存款由70萬日圓增為400萬日圓,開始進行不動產及外匯保證金交易投資,一年之中累積了3億日圓資產。

  作者除了身兼經營者及個人投資專家之外,也活躍於寫作及演講。

  著有《33歲擁有3億日圓資產的私房術》(三笠書房)、《金錢的才能》(KANKI出版)、《聰明用錢術》(日本實業出版社)、《脫離日本》(ASA出版)等多部作品。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關於「早知道不要嘗試」的金錢二三事

1早知道不要去報名參加什麼證照考試
2早知道不要嘗試函授
3早知道不要在不成熟的心態下去上英文補習班
4早知道不要買報紙跟財經雜誌來閱讀
5早知道不要在20幾歲就買車
6早知道買東西先想像後果再行動
7早知道不要以「很有名」這種理由來挑選商品
8早知道不要放任虛榮心作祟
9早知道不要總是跟一樣的成員去喝酒
10早知道不要去買彩券

第二章 關於「當初如果有去做就好了」的金錢二三事
11當初如果去國外的大學留學就好了
12當初如果更認真學英文就好了
13當初如果有學習網路技術知識就好了
14當初如果先學習有關設計的知識就好了
15當初如果更常去國外旅行就好了
16當初如果讀更多的書就好了
17當初如果更早創業就好了
18當初租房子時如果能仔細談條件就好了
19當初如果在夏天搬家就好了
20當初如果更早一點買房子就好了
21當初如果更常邀約上司或主管喝酒就好了
22當初如果約會的花費全部都由自己出就好了
23當初如果西裝用訂做的就好了
24當初如果有每年定期去看牙醫就好了
25當初如果有送禮給朋友就好了
26當初如果對股價及匯率敏感些就好了
27當初如果先學習有關稅金的知識就好了
28當初如果先加入個人年金或退休養老保險就好了
29當初如果夫妻、情侶雙方有先溝通金錢話題就好了
30當初先住過高級飯店就好了
31當初如果錢包中都先放著10萬日圓就好了
32當初如果更常使用信用卡就好了
33當初如果把不需要的東西拿去賣掉就好了
34當初買東西時有先貨比三家就好了
35當初如果能善加利用地方公務單位的服務就好了
36當初如果花錢嘗試更多的體驗就好了
37當初如果先預留儲蓄部分,再用剩下的錢來支用生活花費就好了

第三章 關於「當初還好有去做」的金錢二三事
38還好當初沒有抱怨薪水
39還好當初沒去計較加班費
40還好當初即使年收入減少也還是換了工作
41還好當初決定成立雙薪家庭
42還好當初沒有節省、存錢
43還好當初沒有採用零用錢制度
44還好當初曾體驗過貧窮生活
45還好當初曾經被炒過魷魚
46還好當初選擇住在發車站附近
47還好不是住在廣闊的豪宅
48還好選擇了平日去旅行
49還好養成了在咖啡廳或家庭式餐廳工作的習慣
50還好我有「賺錢很重要」的概念
結語

IMG_20230815_221648

 

●人真正後悔的

→並不是自己曾經做過的

→而是當時有餘力卻沒有去做的事

 

●人只會看見自己想見的事物

→是否有意識到問題的差別

→就會造就日後人生的差別

 

●早知道就不要參加證照考試

→不僅無法證明自己的能力

還耗費許多光陰在準備考試

只是讓旁人覺得「你真是個閒人」

 

●現今的時代,考取證照的CP值最低

→若只是攤開講義,重複著背誦的行為

→幾乎可以說是沒意義

因為準備考試唸書這件事,跟今後將從事的商業行為所要求的,是恰恰相反的行為

→裡面出的題目,都有正確答案

※考生要做的只是努力記憶,重複回答著正確答案

 

●商業實務上,並不需要正確地背誦

→因為只要網路搜尋,幾乎可以取得大部分的情報資訊

→需要記憶的事只要用搜尋的就可以

→日常固定模式的事可以用軟體作業

→簡易等級的事,也能由海外的廉價勞工取代

能賺錢的工作,只會剩下解決難題的工作,以及創造新事物的工作

※我們必須學習的不是像證照那種「眼睛看得見的有形物」,而是溝通能力及解決問題的「無形技能」

 

●用功要著重的不是「背誦」而是「思考」

→「問題出在哪」由自己來設定商務上的課題

→沒有正確答案的實務上,因為是在假說的根基上求解

→要設定假說也是很辛苦、很麻煩也很困難

如果是參加資格考試的話,只要接受出題就好,所以很輕鬆

※人啊,會為了逃避思考而奔向資格考試的選項。結果就是讓20歲的我損失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早知道不要嘗試函授

失敗的主因,沒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個性是「沒有自制力是無法持續下去的」

→要學習新事物,還是盡可能選擇「面對面教學」

→事實證明,面對面教學方式的學習速度比較快

→研習會與演講也是,現場聆聽較會留下深刻的記憶

→面對面教學也有發生錯誤時能獲得訂正的優點

→比起單純「只讀講義」、「只聽錄音」,應該更能提升理解程度

學習任何事物時,希望避免函授教學,要親自到現場上課

 

●早知道不要在不成熟的心態去上英文補習班

→社會人士在重新學英文時所採取的方式

→比起輸出(output)更重要的是輸入(input)

→學習語言,先自修也是沒問題

→Repeating:將英語的聲調重複撥放的學習法

→Shadowing:邊聽英語,邊像影子般跟述練習

→應該是在達到能以英語演講的程度時,再去上英語會話課,這樣的收穫才多

對於英語久未使用、想重新熟悉的人而言,首先要做的是「輸入」

 

●上英文補習班建議一對一

→如果六個人上一小時的課程

→自己分配到的時間只有10分鐘

→如果是一對一課程

→自己就能完整擁有一個小時的課程

※針對自己的弱點重複練習,也能向老師發問,直到自己完全了解為止

 

●早知道不要買報紙與財經雜誌來閱讀

→最初為什麼需要去蒐集資訊呢?

→這些資訊到底能用在什麼地方?

無法實際應用的資訊收集,不能成為養分

※昨天刊登的報導,現在各位能想得起來有幾則呢?

 

●對於忙碌不堪的上班族

→停止閱報不會造成困擾

→不再閱報後收入還大幅增加

※把時間和金錢花在與實務上無關的資訊收集上,是有效的資源分配嗎?

 

●重新檢視自己在無意識行為下的「目的」

→假日租影片:如果能用心想到「看洋片兼具學英語」

→看報紙:活用在新商機、新商品的開發,增進思考力的訓練工具

→將日常的習慣一個一個重新檢視

※如果能仔細確認「那是為了什麼而做的? 真的對達成目的有幫助嗎?」

 

●早知道就不要20幾歲就買車

→每月停車費、加油費、保險費、保養費等維持費用

重點:有將有限的金錢分配到對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事物嗎?

回饋:這樣開銷,到底能得到什麼回饋?

※將錢花在「重點」及「回饋」兩個目標上

 

●早知道買東西前,想像後果再行動

→T桖:好便宜,變成衣櫃的肥料

→夾克:被店員稱讚,增加衣櫃的肥料

→皮鞋:第二雙半價,又幫鞋櫃施肥

→沒有想像自己在實際使用該物品的情境所造成的結果

就能明白「也許沒辦法常用到」、「可能會膩」、「現在不買也沒差」

→物品要用到壞為止

※所買的物品都會徹底使用到壽命結束

 

●早知道就不要以「很有名」這種理由來挑選商品

→有名還是沒名的判斷要點之一,在於廣告宣傳的多寡

→也就是媒體的能見度

→仔細想想,要上廣告就要花錢

→企業會從哪籌出這筆廣告費?

→我們多花的錢,負擔了高價商品廣告費用

注意到成本的背後,是由所有消費者來負擔的

→光由品牌形象來進行商品選擇,就有買到不合理高價物品的風險

→不可將廣告文宣及他人的評價照單全收

※商品是否物超所值,是靠自己的判斷來選擇

 

●早知道就不要放任虛榮心作祟

愛慕虛榮的話就會浪費無謂的金錢

虛榮心是要成本的

→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眼光,所以購買昂貴商品

→EX:住宅、轎車、衣服、包包、手機

※什麼錢該花、什麼不該花,就跟思考投資報酬率一樣,必須進行策略性的思考

 

●早知道不要總是跟一樣的成員去喝酒

在發牢騷時,自己完全一無所獲

→也沒有任何新發現與建設性

→這是多龐大的金錢與時間損失

※應該與上司或幹部一起去,或是帶其他部門或其他公司的人同行,讓每次聚會有新人員出席

 

●早知道不要去買彩券

→中獎的機率比被車撞到還低

 

●再也不要買護身符之類的物品

→保佑金榜題名、保佑身體健康、保佑生意興隆

※不想靠自己的努力,就想獲得利益與幸運

 

●自我投資最後悔的一點

→沒有去留學

 

●留學

→拓展自身可能性的留學

→將英語完全吸收成自己的東西

→透過異地文化生活拓展視野

→開拓海外人脈

 

●國際觀

→接受對方的價值觀、習俗、宗教等不同的文化

→能明確表達自我的主張

→達到交流的目的

 

●沒錢、沒時間

→理由五花八門都有

→因為有助學貸款

→即使借錢去留學也是值得的

→因為不是以取得學位為目的,不一定要選歐美的學校

 

●買房子不會產生收益

→磨練自己、投資自己會直接關係到未來的收入

→回饋是不可限量的

※為了無法產生收入的房子而貸款上千萬,與為了增加收入的留學而貸款上千萬,哪一個是有效的資金分配?

 

●要留學的話,愈早愈好

→因為可以讓留學的成果所發揮效益時間更長

→比起38歲去留學,40歲回國

→在28歲留學,30歲回國,能活用的經驗又增加10年

 

●假設是花整整兩年時間留學

→在人生職涯40年中不過也才1/20而已

→這兩年就像是誤差值一般的東西

→在當地所學到的事物

※若能成為一生寶貴經驗與技能的話,就能成為極有意義的一段時間、一種用錢的方式

 

●光是會英文這件事

→職業的選項增加

→交易的對象也變廣

→商機也大增

 

●如果不會英文

→只能在國內找工作

※只要會英文的話,全世界的工作都是你可以爭取、轉換跑道的對象

 

●趁20幾歲時拼命把英文學到專精吧

→就算把所有閒暇時間都花在英語學習也值得

 

●如果當初有學習網路知識就好

→先學會程式設計與網路技術的話

→就能寫出APP應用程式

→成為技術服務提供者

 

●任何人都能立刻「作品換現金」的方法

→寫成APP來銷售

 

●程式與出版品不同

→日語書只能在日本銷售

→但攝影APP與音樂APP等

→只要夠有趣,就能進入海外市場

※只要會寫程式,世界就能變得更寬廣

 

●愈是困苦時,網路技術愈能派上用場

→找入門書來讀、參考寫程式的人撰寫的部落格

※跟英語一樣,要專精網路技術,從現在開始也不遲

 

●如果當初先學習有關設計的知識就好

→設計:學會製圖、廣告、編輯文章等方面知識

→設計=品牌

 

●設計是訴諸感情的展現

→人不會被理論所打動

→而是會被情感所影響

※擁有良好的設計能力,就像是擁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自己動手做,鍛鍊設計力

→靠自己做出作品、發表作品、持續進行修正

→自行設計網站

→邀請別人來看看家裡的布置與裝潢

 

●人要拓展自己生命的寬度

1.認識他人的際遇

2.讀書

3.旅行

※人生會接收到什麼話語就像緣分

 

●旅行為何能增加生命的寬度?

→因為它能讓我們有機會思考平常從未想過的事

→重新去審視自己心中所認為的「常識」

※在日本覺得理所當然的事,一旦到了國外就未必如此

 

●機會就在大家眼前

→差別在於人分成兩種

→一種是能抓住夢想與機會的人

→另一種是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錯過機會被三振出局的人

 

●一本書平均不到500元

→能讓稚氣的自己,獲得新觀點、新知識、了解新的世界

→「竟然這種價值觀…」

→「竟然這樣的想法…」

書,能為自己帶來從未接觸的事物

※讀更多的書,就能了解不同面向的世界,之後的想法與行動也會隨之改變

 

●將書讀熟

→直到能用自己的話說明一遍

 

●將書的目錄當作確認事項

→全部試著照做看看

 

●只會對書的內容評論頭頭是道、逐本翻閱財經書籍的人

永遠也贏不了將書的內容按部就班去實踐的人

 

●有力量的國家

→都具備著易於接觸書本的環境

→美國都市中遍布著書店

※讀書是投資未來的自己

 

●大家都吸收太多東西了

→知識若不能應用在實務上的話,也是枉然

 

●沒有比現今更容易創業的時代了

→創業所需的成本急驟的下降中

→網站方面:WordPress或Movable Type等內容管理系統(CMS)就能自行架設

另外負擔個人網域名稱費(一年三百多元)、伺服器租用費(一年一千多元)即可

 

●需求與供給是波動的

→在需求量少的時期

→要求打折容易成功

 

●價格是賣方擅自來決定的

→以「不行就算了」的心態來試著洽談吧

→意外撿到便宜的可能性會提升

 

●搬家費用在旺季與淡季

→相差的金額是以倍數計算

→在淡季搬家的話

→省下的錢能夠足家電製品

 

在年度及半年終了

→房屋貸款變得比較容易下來

→因為銀行員有他的預算

→低價促銷拍賣也是為了出清季節性商品的庫存

→車子與電腦也是在新款上市後,舊款就降價

※只要瞄準商品、服務的淡季,就能達到聰明的購物

 

●買房子也是一種「資產累積」

租屋的話,房租就永遠是一筆持續性的支出

→一邊支付房租,一邊又要存錢,是相當大的負擔

→若買了自己的房子,在房貸都繳清後,之後的居住幾乎不用再花什麼錢

※透過支付房貸這個事先投資,預付一生的房租

 

●持有的房屋會為時間老舊

→價值與價格也會下跌

※無論如何,首先就能獲得「將來不必擔心沒地方住」的安心感

 

●購屋的好處

→是支付如同房租的房貸費用的同時

→也是累積資產

※想成「每月小額提撥儲蓄不動產」

 

●如果當初更常邀約上司或主管喝酒就好了

→能跟他們成為好夥伴

→工作會進行更順利

※獲得成功之前,有時需要的是公司內部有力人士的支持

 

●讓自己成為「愛將」的「提問魔法」

→想跟您討論工作方面的事

→對未來感到迷惘,可以跟您談談嗎?

→那時候您獲得成功,是什麼原因促成的?

→為什麼您當時會下這樣的判斷?

※從年輕職員口中說出「想跟您談談」,是很容易被接受的邀約說辭

 

●上司傳授的事,立刻實行!

→上司所指導的方法,要立刻去試,日後進行報告

→上司所推薦的書,馬上去讀,之後敘述自己的感想

※一定要親身實踐,並立刻向上司報告

 

●原則上「由邀約的人請客」的表現,是大人用錢的基本方式

→希望增進與他人情誼所邀約的飯局

→費用應由自己負擔

 

●如果自己要邀約人家

→又要求各付各的

→一定會被貼上「小氣巴拉又斤斤計較」的標籤

 

●要買單的時候

→就說:「受到您這麼寶貴的指導,這頓就讓我請吧」

→身為前輩的他們還是會付帳

→別忘了說:「請您務必再繼續指導剛才還沒說完的部分,謝謝您今天讓我度過了很有意義的時光」

※以感謝的心情,來傳達希望下次再出來的話語

 

●邀請女性約會、吃飯時

→如果能堅持由自己來付帳就好

→能聰明地展現對女性的禮儀,也是一種資產

→進到店裡記得女士優先

→趁對方還沒發現時先結帳,讓女性不必拿出錢包

→預計用餐快結束時,告知先去一下洗手間,離席的時候去櫃台結帳

※工作有能力的人對女性也吃得開,理由就是察言觀色、體貼入微的技術

 

●如果西裝用訂做的就好了

→外觀是決定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

→重點在於「質料」與「剪裁」

 

●個人手工西裝業者

→因為是向個人業者下訂,不會有多餘的費用開銷

→百貨公司因為要考慮到租金、人事,價格比較高

→名牌的話會因為名氣而收取比他牌更貴的費用

 

●如果能每年定期看牙醫就好

→失去才知道後悔

→最典型的就是健康

→七顆蛀牙,一口氣治療的話,會沒辦法吃飯

→陶瓷填充物一顆2萬,全部做好要18萬

→半年至少要給牙醫檢查一次,就能防止這樣的事發生

※如果疏於檢查,之後就要花上幾十倍的金額與時間來補救

 

●如果當初有送禮給朋友就好了

身邊的成功人士有共同點:都是「送禮狂」

→送禮,需要考慮對方心情與推測對方興趣、嗜好的想像力

→送了對方用不到的話,反而造成人家的困擾

※培養用心關懷、體察人心的功夫

 

●將送禮想成是「策略性的投資」

→尋求某人的意見時

→曾經做出兩手空空前往的無禮行為

※假設禮物或伴手禮一次花費1000元,這也是必要花費

 

●如果當初對股價及匯率敏感些就好

→平時的資訊收集能轉變為資產累積的成果

→是否能回收利潤的決勝點

※就在於能否敏銳察覺,進行資訊的蒐集

 

●如果當初先學習有關稅金的知識就好

→打工或換工作時沒有報稅

→治療牙齒一年花費3萬6千元也沒有報稅

稅金的知識終身用得到

 

●如果當初先加入個人年金或退休養老險就好

→保險有儲蓄及節稅的功能

→保險的節稅,實際上是一年利率超過6%的資金運用方式

→因為所支付的保險費用,可以做為所得稅的扣除額

→保險費用能以信用卡支付,可以累積信用卡公司的紅利點數

 

●若手中持有的捐贈、保險費、醫藥等單據總和

→超過標準扣除額的金額總數

→應以列舉扣除額方式申報

 

●若單據加總低於標準扣除額

→直接以標準扣除額申報即可

 

●當初如果夫妻情侶雙方能先溝通金錢話題就好了

對錢的共識,說是對人生的共識也不為過

→人生的優先順序,取決於花費的優先順序

→端憑當事人的價值觀,該把錢用在什麼地方、不該把錢用在什麼地方

 

●與對方「共有」同樣的價值觀

→夫妻之間能及早取得共識是最好的

→EX:到國外做生意的共同目標,就必須學好英文,大膽把錢花在一對一的英文會話課

 

●當初早點體驗高級飯店就好

→體驗過高品質的服務

→就能轉化更加努力的動力

※如果努力的話,就有這樣的美好世界等著自己

 

●即使皮包放很多錢

→還是要理性判斷哪些東西是必要的、那些不必要

※真正做到把錢花在刀口上

 

●到ATM領錢很浪費時間

→排隊這個行為,是對於時間意識薄弱的人才會做的事

→排隊沒有任何生產力

→還損失寶貴時間

→等於失去自己一部份的人生

※這是不重視人生的人才會去做的事

 

●如果當初更常使用信用卡就好了

→水電費、行動電話費、伙食費、治裝費

→一樣要付錢,用信用卡還能獲得紅利點數

 

●當初如果把不需要的東西拿去賣掉就好

→家具、電器製品等,總是不需要就丟掉

→有些東西對自己而言是垃圾,對別人來說卻是有價值的

 

●善用資源回收的業者

→要丟棄家具等物品

→免費請他們來收

※地方政府協助處理巨大垃圾幾乎要收費

 

●當初買東西先貨比三家就好了

→一直以為量販店的家電最便宜

→但網路上買才是真正的便宜

光是經過「比較」這個程序,就能為荷包省下不少錢

※實際去店頭走一遭,即刻以智慧型手機上網比價,尋找最便宜的店家下訂

 

●購買服務時,別忘了多方詢價

→不知道行情的人

→如果沒有多問幾家,就無法判斷到底是貴還是便宜

※比較、檢視,都是為了做到聰明用錢的必要功夫

 

●如果當初善加利用地方公務單位的服務就好了

→自己居住的地方有提那些「居民服務」?

→遊樂園、美術館、飯店、運動設施、文化教室、圖書館

※公共的服務,是利用我們支付的稅金來運作的制度,不去使用是自己吃虧

 

●如果當初花錢嘗試更多體驗就好了

→經驗是誰也奪不走的寶貴財產

→有錢人寧願把錢花在獲得體驗上

→窮人傾向於把錢花在物品上

→物品舊了就成為垃圾

經驗,卻會與其他的經驗結合,產生新的智慧

※比起物品更應該買經驗

 

●存錢的有效方法

→先扣除預定儲蓄的部分

→剩下的才用來做生活費

 

●只要最初能動用的金額受到限制

→對於花錢就會更謹慎

※可以鍛鍊自己從「想要買的東西」為「只買必要的東西」

 

●還好沒有抱怨薪水

→對薪水有怨言,通常會招致不幸的結果

※將薪水的金額放一旁,致力於工作

 

●還好沒去計較加班費

→就不會以是否拿加班費或沒加班費影響工作時間的分配

→能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

 

●健身房

→大家都花錢去練習舉重

→如果那是一種工作

→想法就會變成「要舉起那麼重的東西,沒有適當的酬勞我可不幹」

→這就是對於「回饋」的認知不同

 

●重點在於賦予事物本身什麼意義

→健身房是為了增加體力與健康

→但若是工作就不是那麼一回事

 

●工作

→能獲得名為「經驗」的珍貴回饋

→參與能影響公司經營成敗的困難計畫

→就是一種花錢也買不到的經驗

 

●在30歲之前專心於打造自己的基礎能力

→只要能在40歲至50歲收割成果就可以

※事實上,進入40歲以後,想要徹底學好某件事,真的會深切覺得時間不夠

 

●還好當初成立雙薪家庭

→配偶的收入一種增加收入

夫妻共同工作的「雙薪」所帶來的安全感

→結婚時,開一個「共同帳戶」,各自每個月匯入

→支付房租、水電費、電話費(網路)提供家庭使用的費用

→即使有了孩子,繼續保持與社會的接觸

※夫妻都工作的優點比缺點多上太多了

 

●為了錢而犧牲自己的時間

→即使要多花點時間還是去便宜的店買

→即使要多花點時間還是自己來做

→即使要多花點時間還是選便宜一點的

※錢沒了還可以再賺,但時間一旦失去了,就不會再回來

 

●時間就是人生

→現在的一分一秒

→不斷累積就是一天、一個月、一年

→然後構成人生

※不能為了錢而犧牲時間

 

●還好當初曾體驗過貧窮生活

→能了解自己最落魄的模樣

→讓自己擁有「頂多就是回到那時候重新再來就好」的堅強

→明白有多少錢就能足以過活

→自己的生活條件可以差到什麼地步

 

●還好當初選擇住在郊外發車站附近

→房租非常便宜

→坐電車通勤,所以在車上的時間就成為「讀書時間」、「用功時間」,可以用來自我投資

 

●還好不是住在廣闊的豪宅

→在家裡要跑來跑去很麻煩

→喜歡「伸手就能拿到物品」的地方

→打掃起來很累

 

●再豪華的房子也不會生出錢來

→自用住宅:房子無法產生收益

→花再多錢也不會使收入增加

 

●還好選擇平日去旅行

→基本上很討厭排隊

→上班族,就在平日請年假去旅行

※避開旺季,不但預約輕鬆,路況、飯店也不擁擠,價格也便宜

 

●思考不被人群淹沒的方法

→遊樂園:使用快速通行證

→去人比較少知道的地點旅行

→事先知道會賽車的地方,先預約將行李寄過去,再利用大眾交通工具前往

※試著思考如何將自己有限的時間及金錢做出最有效的利用

 

●還好養成在咖啡廳工作的習慣

→在自己家裡無法集中精神

→降低居住成本:出門利用外面的空間,自己家裡就少了這部分的需求

→在自家設置書房,就必須有大房子為前提

→無論租或買,居住成本會增加

→壓低水電費:冷氣、手機電腦充電、咖啡廳上洗手間

→熟悉游牧工作方式,作為自己的賣點

 

●還好我有賺錢很重要的概念

金錢,是靠自己提供的價值所交換得來的

→被稱為「顧問、諮詢師」的工作,就是解決顧客的問題

→無法收集到來自顧客「謝謝」的人,錢就不會進來

※貧窮的人=幫不上對方忙的人

 

●先不論用法是否正確

→偶爾回顧自己的用錢方式

→思考「那使得我的人生變得更豐富了嗎?」

→偶爾,也思考自己不曾把金錢投注其中的領域

→如果嘗試去挑戰看看會如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讀書摘要
    全站熱搜

    bookworm94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