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錢心理學 2.理財

2021年7月29日初版三刷

作者簡介

吳淡如

     
  臺大法律系學士、臺大中文研究所、臺大EMBA丶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碩士、嶽麓書院歷史學博士就讀中。

  一個認為「活在這世界上,就要多學一點東西,才不會虧本」的人,興趣多樣化,人生一定要精彩,不管做什麼事都很認真,而且企圖達到專業,只要喜歡。對於理財和投資,從來不喜歡人云亦云,企圖建立理性看法,以及決策模型。

  2020年年底才成立的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Podcast) ,半年在台灣已超過3500萬的下載量。

目錄

序 過得其實美好的衰年——改變心裡的設定密碼

第一篇 理財——不當下流老人,這些事越早知道越好
1.先把腦袋變富有,保證不會活得窮
肯定錢的價值! 
有錢的第一步:趕走心裡的窮鬼
理財的基本課:別歧視錢
2.讓財富一定增加的存錢法
無痛存錢in,無痛消費out! 
日本人的招財行為學
3.保本、避險常常都是騙
一元不增,也算保本? 
保本、避險不等於保證收益
聽到「保證收益」,立刻要想到的事
4.跑贏通膨,才叫真保本
通貨膨脹到底有多可怕?
怎樣的投資可以跑贏通膨? 
想跑贏通膨?第一絕招還是投資自己! 
 
第二篇 成本——不管投不投資,一定要懂成本
5.命只有一條,你想怎麼活——時間成本的重要
管理時間成本祕訣一:設定目標,然後一步步完成
管理時間成本祕訣二:集中火力,對準最佳利益! 
6.做半死為什麼不賺?因為你沒看到「真正的成本」
一盤200元空心菜隱藏的成本
做生意老賠錢?因為你算錯成本! 
7.不想越節儉越窮?請搞懂固定成本跟變動成本
從冰箱看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
省小錢,結果卻反而花更多錢! 
8.敢嘗試,也敢半途而廢——沉沒成本教你理性選擇! 
捨不得、離不開與沉沒成本的關係
別被沉沒成本左右了你的決定
害怕損失、浪費,就落入沉沒成本的謬誤
跌倒了,從別處爬起
半途而廢,也是一種理性
 
第三篇 投資——投資概念及股、匯、美金
9.為什麼要長期投資?兩百年歷史告訴你的投資真理
投資與投機的差異
不同資產的投資報酬率到底有多少? 
投資需要克服兩種力量
10.把錢放在真正值得的投資上
經濟蕭條vs.經濟衰退
美國經濟大蕭條時發生了什麼事? 
經濟大蕭條的教訓
投資心理學:避免從眾心理
11.心臟要有多強才能玩高風險投資
投機就是:比膽識、比頭腦、比錢多
百歲投機之神投資成功學
為什麼殺進殺出必死無疑? 
12.慢飆股,長期持有不怕套牢
閉著眼六年財富翻倍的股票
為什麼台積電有前途?什麼叫做工業4.0
13.買黃金,請不要超過總資產5%
黃金是悲觀投資工具
可是阿嬤都說要買黃金才安全
黃金真的保值嗎? 
黃金無論如何沒複利效果
14.跟著匯率環遊世界
貨幣升值到底有利進口還是出口? 
台幣升值時,該怎樣進行投資? 
日幣升值、泡沫經濟以及人口紅利死亡交叉點之後對日本房價的影響
美金直貶,要急著贖回嗎? 
反向思考:危機入市?
 
第四篇 房產——買房前該懂的幾件事
15.什麼時候是買房時機? 
疫情對於全球房價的影響
就業人口帶動勞動發展
從財務金融學來看,低利率時代不借錢是傻瓜
不要小看通貨膨脹
房市這麼熱,是進場時機嗎? 
現在買房,就是怕錢變薄了
年輕人要學會使用現代的理財方法
16.買自住房看樣品屋,請保持理性
自我催眠粉紅泡泡吹啊吹
我的第一間房在墓仔埔隔壁
打破樣品屋大又美的迷思
快清醒!跟美麗的建案話術說不
17.想投資第二間房子?買雞買豬就是別買馬! 
雞:會生蛋的房子
豬:養大可殺掉賺很多的房子
馬:中看不中用的房子
不要將個人喜好及未來幻想加注在投資屋上
做報酬率穩定的決定
投資海外房地產,別忘了考慮稅賦
海外房地產的豬在哪裡? 
如何從GDP找到豬
18.女人最需要有自己的房子
男人可靠還是房子? 
房子登記誰名下? 
婚前沒房,婚後沒保障
可攻可守,兩房比套房好
 
第五篇 保險——懂得規劃,保險也有高CP買法
19.買保險,最高限度該花多少保費? 
保險,保的是不時之需
小心!投資型保單話術!
讓投資歸投資,保險歸保險
20.買儲蓄險?不如買防癌險! 
防癌險的關鍵:單位數
CP值最高的防癌險,不可不知
防癌險,比儲蓄險更棒的禮物
21.失能險,到底需不需要保? 
失能險到底需不需要保? 
購買失能險一定要知道的事
關於失能險保費、理賠金與看護費的迷思
你是因為飢餓行銷買保險嗎? 
 
第六篇 創業——別以為豬在風口就會飛!創業前,先了解基本原則
22.太多人的地方不要去,增加成功機會
聽到「現在會賺錢」五個字,請先停看聽
不要開心的去當最後一隻老鼠
現在熱門,以後呢?
不要拿命去踩名叫熱門的地雷
23.追逐熱門行業為什麼老是一場空? 
學會五力分析,不會亂投資
越熱門越容易泡沫化
五力分析判斷法:不會傻傻相信「夯」
不要陷入完全競爭的黑洞
誰都想事少離家近賺得多
24. 改變世界,要先改革自己
用創新點子吸引人
舊文化也能創新
個人如何自我創新?
25.想成功,請懂第一性原理! 
避免落入思想侷限
第一性原理非比較性思維
抽絲剝繭看到原始狀況
人生的取捨也與第一性原理相關
IMG_20230102_193304

 

●改變定義

→它就會變得更有吸引力

→你也會非常有動力

改變定義,就是改變心理的密碼

※別人認知的痛苦或辛苦或許就會變成你的快樂

 

●年紀騙不了上帝

→當你的年齡大於平均值

→你再怎麼努力鍛鍊自己

→再努力都沒及格也是正常

 

●這個時代的平台革命更迭太快

→你的技能、經驗、知識甚至智慧

過去有用,現在未必有用

→我們沒有資格教訓年輕人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多,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多」

※多,未必用得上! 那些橋、那些鹽,只是沉默成本

 

●社會學名詞「內卷化」(involution)

→為年輕世代日常生活困境的高頻詞

用來指稱「沒有發展的增長」

 

●不少中年男女一直過著高內耗、低創新的生命

沒有問自己:你有多久沒有從事任何自我創新?

→閃躲、找藉口、責怪命運,最後聳肩嘆氣說:「哎呀! 就這樣也沒辦法」

※有時候與其找人訴苦抱怨,不如把時間用在自己「沒做過的新鮮事」上

 

●其實只要你一直動腦

→絕對不怕題材用完

→因為這個世界的經濟情勢是瞬息萬變的呀

 

●沒有人能夠肯定自己完全正確

但是如果建立在自己的思考方式

→至少不會盲從

→不會被賣了還在幫人數鈔票

※這世界上唯一的聚寶盆就是學會「理財」+「洞澈投資」+「看中長期效果」

 

●先把腦袋變富有,保證不會活得窮

→如果做什麼事都衰,那就是腦袋裡的東西不對

 

●畏首畏尾型窮鬼

→因為害怕導致什麼都不敢做

因為你不投資,你的錢就會隨著通貨膨脹而逐漸貶值,結果錢越來越薄

※就是這種「什麼都不做」,才有可能讓你導致真正的損失

 

●不想動腦筋窮鬼

→不想努力、只想快速賺錢而胡亂投資

最大特徵:「喜歡跟」

→跟大師、跟專家、跟身邊的人

→EX:曾經委託會計朋友投資,一年之後,原本投入的300萬賠得慘兮兮

→EX:曾經跟別人買了某建設公司,最後那些股票下市

※當你不想努力,只想搭別人的便車輕鬆賺錢,最後的結果通常是血本無歸

 

●莫名花錢型窮鬼

→也就是月光族

→消費欲望太大

改變存錢的順序就好

→大部分的人都是先消費薪資,剩下的錢才儲蓄

※有錢人先把錢存下來,剩下的錢才消費

 

●30歲前的我超善良、單純又天真

→借錢給並非很熟的人、同事、老同學

→認為這是一種幫助他人的方式

→最後,這些錢沒有一筆回來過

甚至跟我借錢的人到最後就消失了

※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想法,不要亂借錢或胡亂消費,才能把辛苦的錢留住

 

●正常的傻瓜

→正常的決策者

→常常做著「傻瓜」的決策,但他們毫無自覺

 

●不管怎麼來的錢,都是錢

→定義是自己下的

本質上並沒有不同

→心理帳戶造成我們對辛苦賺來的錢視如珍寶

→卻對容易得到的錢輕鬆化掉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繼承遺產的二代,會輕易將上一代積累迅速敗掉的原因

※請一定要公平地對待每一分錢

 

●開源、節流兩件事

→想真的成為富人,最重要的是開源

 

●想做好投資

→選定優質的投資標的

→投資時間要夠長,還要提早投資

→第一桶金越多,就有機會越滾越大

 

●領錢的時候,就先存錢

先把儲蓄跟投資的錢分配出來

→然後是學習與娛樂的費用

→剩下的錢才是你的生活費用

 

●建議每個月定期定額購買基金或ETF

→不要買單一國家的基金,或是過度成熟的市場

→最好選擇有機會大幅成長的年輕國家進行投資

 

●從女兒出生一開始

→就買大中華區基金

→每個月定期定額1萬元

※到8歲時,投入120萬元,實質累積卻是310萬

 

●還沒有存到錢,盡量不要使用信用卡

→千萬不要當月光族

→要是你開始欠卡債,表示你的理財觀念有問題

※因為你根本沒資格欠卡債

 

●根據美國統計,一個人有了信用卡

→消費金額會比現金多出一倍

如果你一直使用信用卡或其他無痛消費的方式,會讓你的消費金額不斷攀升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存款,不要選擇無痛消費的方式

 

●吸引力法則

→要增加財運,就要對錢有正向的感受

 

●隨時可以取得的東西,就不要囤

→很多日本人(台灣人也一樣)

→好不容易把房子翻新裝潢,還做了極簡設計,整體變得很時尚

→結果卻搶了一堆便宜的衛生紙囤積在家裡

一但有了堆積如山的衛生紙或日用品,一切都會變調

※請不要為了一時的衝動購物或是貪小便宜,購買一些暫時不需要的東西(雖然是你的必需品)

 

●請別人吃飯的時候,要大器一點

→請去高級餐廳

因為用好東西,可以提升你的心理狀態

※既然要請對方吃飯,透過吃高級餐廳,你就是在告訴對方:我重視你

 

●不要路邊攤

雖然好吃,但是用來請客不適合

→別人也會觀察你帶我去吃哪一家餐廳

→來判斷我對你有多重要

 

●選擇適度服務的餐廳

→過度服務,讓人產生緊繃感

→甚至有些服務生會一直打斷你們的談話

→這樣的餐廳就不適合請客

 

●不要貪圖「免手續費」、或「買多、單價低」為考量

→思考核心點:你到底為什麼購買這些產品,而不是貪圖那些小利

 

●常會聽到健身房或補習班說:如果一次滿多少堂課,就可以有多便宜

→然後你就一口氣買了很多堂課

→但卻因為某些原因沒有上完

→最後再因為退費問題處得不愉快

 

●有時候,你就是貪圖一堂課可以省100元

卻沒有想到你是否會經常使用

※結果買了一堆課、花了更多錢,卻沒有達到你的目的

 

●終身會員VIP卡,要價100萬

→持有這張卡就可以免費做SPA,而且不限次數

→但是朋友結婚不到三年,SPA店就倒了

店家保證你可以無限次使用,但沒有保證自己不倒阿!

※貪小失大! 該思考為什麼買,而不是「有什麼小利」而買

 

●保本、避險常常都是騙

人生中第一個1000萬的啟示:為了要保本,錯過了最好的標的

→無論保本或是避險

※都是裡用你害怕損失的心理,把你的錢拿去玩他最好的遊戲

 

●人生中的第一個1000萬,發生在30歲那年

→年薪才60萬

→卻因為版稅,帳戶有了1000多萬

※那一年,繳了200多萬的稅

 

●保本、避險不等於保證收益

百歲股神安德烈.科斯托蘭尼說得好:「如果你希望年紀這麼大的我,能給你什麼經驗? 那我會說,保本、避險一聽就是騙局

 

●當台灣投資界出現「保證收益」的連動債,就有一定的警覺

2008年是「保本」或「避險」產品最猖狂的時候

※這一年秋天,雷曼兄弟宣布破產,整個全球金融市場被打趴在地

 

●在台灣,曾經發生騙了1萬6千多名投資人(金額約當時260億台幣)

→XX行政院長、上市公司股王,以及六家銀行、一家投信受到波及

→被喻為「台版馬多夫」的詐欺案

→為什麼這麼多看似厲害的人及金融機構也受騙上當?

→始於一家打著美國保盛豐集團創辦人名號的男士,向各機構銷售所謂的連動債

→一般的連動債公司,只會給銀行2%佣金

保盛豐集團卻給台灣的銀行4%的佣金,並且提出給客戶每年獲利6%~8%的保證(消費者當然不知道)
※這家集團做的卻是買空賣空,根本沒有連動債,只是用「後金給前金」,取得銀行的信任

 

●很多人一輩子的養老金

→都死在這種「保證獲利」、「保證拿回本金」

※不少金融專家都說過:我不相信任何的金融投資,在市場上可以不損失,可以給你保證獲利,或者持續讓你享有一致性的利潤

 

●只要聽到任何「保證」

一定要立刻思考:為什麼可以保證?

※保證付你利息,且比當時的定存還高,更要思考清楚

 

●我們目前定存只有0.8%

→請問要去哪裡才能夠保證給2%、4%甚至10%的錢給你?

→就算我們去銀行借款,利息也不過1.3%到1.8%

→而他保證給2%的利息,到底從哪生出來?(當然是從後面老鼠們的奉獻拿出來的)

※請你永遠不要聽到「保證獲益」、「絕對償還本金」、「保證給你一樣的利息」就跳進去

 

●原來口口聲聲跟你保證的,就是不能保證

→就跟有人在你年輕貌美的時候,告訴你說:「我保證一輩子愛你」一樣

※感情,有時候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果你只知道把錢放定存

→那麼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相對上越來越窮

因為你沒有跑贏通膨

※守財奴,也只能越來越發現到頭是一場空

 

●通貨膨脹是溫水煮青蛙

→剛開始你不會發現事情很嚴重

→可是年復一年

※你會發現你的錢變薄了,這就是典型通貨膨脹

 

●早期台灣的定存利息曾經高達6%~7%

→隨著經濟趨緩

→定存利息慢慢變小

※現在的定存利率不到1%

 

●通貨膨脹有多可怕?

如果你把錢放在定存,就是在賠錢

→EX:平均3%的通貨膨脹率,今年100元買到的東西,明年就要103元才能買到,而去年只要97元就可以買到

 

●良性通膨:一般介於2~3%

→惡性通膨:辛巴威一條土司只要100元,過了幾個月後,一條土司要100萬元

※鈔票面額越來越大,就是屬於惡性通膨,這種會導致國家財務破產

 

●購買力大幅下降

→30年前一碗乾麵才10元~15元

→現在一碗乾麵平均都要35元

→這就是通貨膨脹的結果

 

●怎樣的投資可以跑贏通膨?

→不能只是把錢放在定存

 

●房地產

→未來不一定,但是過去是打敗通膨

簡而言之:人口紅利消失

→人口老化的國家,比較不需要房子

→出生率比較低的國家也不太需要房子

 

●日本為例

→邁入高齡化社會後,房地產的漲幅幾乎是停滯

→偏遠的房子,甚至賤價賣出

→年輕人需要謀生,當然就要到大都市去

→經濟發展時期,房子是一定賺錢的

※想要投資房地產,千萬不要選擇人口紅利已經消失的國家

 

●黃金

→黃金是一個無法對抗通膨的投資工具

非常不鼓勵大家買黃金

※如果真的很喜歡,請不要超過你總資產的5%

 

●股票與ETF

如果想跑贏通膨,一定要選擇人用得到的東西

→因為人可以用得到的東西,就會有市場需求

→EX:房地產就是人回用到的東西

→EX:股票或ETF背後代表著公司,公司也會生產人們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務

 

●保險

→有些朋友認為可以靠保險跑贏通膨

→如果你也這樣想,就代表你低估了通膨的威力

→而且也把自己看待比精算師聰明!

 

●假設一位22歲的大學畢業生

→每月存2萬,繳滿30年

→等到60歲,保險公司會給他1000萬

月存2萬,1年就是24萬,30年就是720萬,這樣的報酬率只有1.1%

※你存的錢根本無法跑贏通膨,現在聽起來1千萬好像很多,30年後搞不好活不了幾年

 

●保險的意義在於人生風險的控管

→如果是家庭支柱,要保意外險、健康險等保障型的保險

→而不是儲蓄險或投資型保單

※保險和投資搞在一起,肯定不會有勝算

 

●想跑贏通膨

→第一絕招就是投資自己

 

●投資自己的腦袋

→自己就是賺錢的根本

→讓自己不斷學習

→不斷認識新領域的人

※得到的機會,就會比別人多很多

 

●自己為例

→2000年以前收入大部分在寫書

→2000年時,進入新領域,開始當主持人

→不是故意轉換跑道,是真的喜歡新鮮事

→因緣際會下讀了商學院,也做了小小的電商

 

●投資自己的人生

→你的人生不是只有工作跟賺錢

→更多時候要活的得有意義

建議要投資在旅行上

→透過旅行,可以拓展自己的視野、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

→旅行經驗,是你人生中最寶貴的回憶

※一定要把錢投資在值得回憶的記憶上,人生才會更加精采

 

●投資自己的身體

→老了以後,最容易花費的就是醫藥費

→爸媽省吃儉用一輩子,加上房子的資產,也不過是1000萬

→後來不幸罹癌,自費的標靶藥物一年費用差不多就是1000萬

→辛苦一輩子的錢,只夠買一年的標靶藥物

※你必須鍛鍊自己的身體,要懂得怎樣吃才能讓自己更健康,才能有機會跑贏通膨

 

●如果你把錢放在定存

→就是在賠錢

 

●如果要投資房地產

→不要選擇人口紅利已經消失的國家

 

●如果要跑贏通膨

→一定要選擇人用得到的東西

 

●時間是你最寶貴的資本

→理時間比理財更重要

※不會管理時間的人也絕對理不了財

 

●設定目標,然後一步步完成

→所有的目標,都是透過每天完成一小點、一小點而逐步完成

→焦點放在你的目標上,而不要放在別人的嘴巴上

→座右銘:別跟我比毅力

※之所以會贏,並不需要多大POWER,每天持續一點就行

 

●集中火力,對準最佳利益

→80/20法則,檢視你的投資和人生

在任何特定族群:重要的因子只占少數,不重要的因子總是佔大多數

→你不應該浪費你的時間或其他資源,在那些多數不重要的事情上

※浪費很多資源的事物,只有20%的效益時,你就要好好檢討「對不對」的問題

 

●電商同時間出兩個產品

→一個是洗髮精,一個是保養品

→假設營業額10萬元,洗髮精佔了8萬元

→應該要把資源還有宣傳投在佔營業額8成的洗髮精,而不是保養品

※賣得不好的產品,如果還要拼命去行銷,最後就是拿資源去打水漂

 

●家庭中有兩個小孩

→一個很會讀書,一個不愛讀書,但是體育美術很棒

→常見的做法:把家裡80%的教育經費放在不愛讀書的小孩身上,補了一大堆,成績卻沒有起色

產生的結果:你很努力教豬唱歌,豬很痛苦,你也不快樂

→正確的做法:應該把80%的教育資源灌注在會讀書的小孩上,讓他往大學、碩士一路念

→不愛念書的小孩應該讓他花20%的力氣在讀書上,然後引導他發展別的領域

→每個人會的科目可能不同

※讀書最挫敗的小孩,往往是因為數學不及格,所以花了80%來加強數學

 

●80/20法則

→把最寶貴的時間

→放在最值得的事情上

 

●一盤200元空心菜隱藏的成本

→老闆去菜市場買一把20元的空心菜,叫做「直接成本」

→間接成本:餐廳店租、水電費、營業稅、員工薪資、員工勞健保、裝潢折舊、冷氣、調味料、清潔成本等等

→老闆賣你一盤200元,光是直接成本加上間接成本就已經佔了60~70%

→還沒算行銷費用、客戶服務費

 

●自行帶酒,店家要收開瓶費或清潔費

→如果你自己帶酒,店家要賺什麼?

→如果有人喝醉嘔吐需要清潔,最終付出成本的是店家

 

●餐廳喝可樂

→考慮到租金、員工薪資、清潔、後續處理

→當然比你去量販店買還要貴

 

●做生意老賠錢

→因為你算錯成本

 

●珍珠奶茶賣15元

→原料成本8元

→扣掉成本,毛利是7元

→租金攤位1個月3萬元,一天1000元,假設每天賣100多杯,一杯的租金成本是10元

→原本毛利7元,扣掉10元的租金成本,已經虧掉3元

→假設他一個月薪資3.6萬元,就算天天做,平均一天要1200元,攤提到珍珠奶茶,一杯成本是30元

→只有賣15元,怎麼能不虧本?

 

●做生意最貴的成本不一定是直接成本

→而是後面看不到的間接成本

 

●燒烤店

完全不知道收入多少、支出多少

→現金收入,收了客人的錢就放抽屜

→廠商付款時,就從抽屜拿出來給廠商

→傳統的雜貨店經營方式,難怪賺賠都不知道

 

●做生意的人

一定要把收入跟支出的帳算清楚

→每一樣的攤提、每一樣的成本都算清楚

→直接成本外,租金成本、裝潢攤提、人力成本、行銷費用

※清楚知道你到底是哪裡賺、哪裡賠

 

●如果你不把自己薪水算進去

→勸你直接去當義工

→捐錢給慈善團體

→比開店更能貢獻社會

 

●不要只看到某些事情的直接成本

→還要看到後面的間接成本

→這樣才知道自己做的選擇對不對

 

●不想越節儉越窮

→搞懂固定成本跟變動成本

 

●有人省了老半天,冰箱過舊不肯換新

→兩年多的電費

→足足可以買一個全新的冰箱

 

●固定成本:購買新的冰箱

→假設價格3萬元

→分五年攤提,平均算下來每年固定成本是6000元

→每個月是500元

 

●變動成本:冰箱耗電

→工研院調查,每戶家庭用電約400度

→其中13%的電消耗在冰箱

→冰箱消耗的電力約50度

→每度4元來算,冰箱電費200元,就是變動成本

※老舊冰箱,一個月可能會多花將近400元的電費

 

●工研院統計

→冰箱使用十年後效率衰退20%

→15年衰退50%

→20年衰退100%

※長遠角度,換一台省電的冰箱,會比耗電的冰箱,來得划算

 

●我們自以為不換冰箱是省錢

→結果你需要付出更多的電費

→成為十足的傻瓜

※你不付新冰箱錢,不讓自己享受比較能保鮮的食物,結果就是賠更多的錢

 

●電冰箱花了5萬多元

→兩期電費比較,足足省了1000多元

→一年省下6千多元電費

→省下的錢8年後可以再買一台全新冰箱

 

●做任何事情

→不能只考慮到固定成本

→而是要思考固定成本(冷氣)與變動成本(電費)的關係

※千萬不要為了省小錢,最後反而花了大錢

 

●很多不想浪費的人

→反而浪費的錢更多

→因為他們不知道固定成本已經變沉沒成本

→而變動成本像老鼠在咬布袋

 

●沉沒成本

→找不回的人生、再怎麼哭也回不來的錢,都叫做沉沒成本

→鐵達尼號都沉了,不管你花多少力氣惋惜它,它都不會浮起來

→不懂沉沒成本,就會判斷錯誤

※選擇比努力重要,如果選擇錯誤,一切都會變沉沒成本

 

●你的衣櫃是否有一堆沒穿又捨不得丟的衣服?

→失心瘋買了一件非常貴的衣服

→回家後發現穿起來並不好看,又無法退還給商家

→這件衣服的存在,沒有幫你,反而在害你

※你就是沉沒成本的最佳代言人

 

●人們在進行消費、或做某件事

→因為已經投資時間和金錢

明明不開心,卻捨不得離開

※持續做不快樂、不值得的事,但又捨不得、走不開,這就是捨不得沉沒成本

 

●你是否談一場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戀愛

→如果此時喊卡,不就浪費之前好幾年的愛情長跑

→結果婚後才清醒,真的不合要離婚,又要花很多時間處理

※別怨對方誤了自己的青春,是你把自己的花樣年華變為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的謬誤,商業常見的開店

→明明生意不好,甚至虧損連連

→卻因為捨不得已經花出去的裝潢、精神、和錢

→再繼續熬,遲遲不肯關店

→這些花出去的,都是沉沒成本

 

●航空史上,法、英兩國聯合研製的協和號飛機

→研發過程中投入大量的時間、人力、金錢

→於2000年發生空難,加上911事件,結束為期20多年的空中舞台

→首次商業飛行前,以投資超過8億英鎊,比當初的預算1.5億多出數倍

→最後無從回收,當初的投資,都成了沉沒成本

 

●從個人到政府,各種事情都可能陷入沉沒成本

因為我們天生不喜歡後悔

→想說服別人或自己

→我沒有要浪費什麼,更想證明過去的種種是有價值的

 

●如果要讓過去有價值

不如告訴自己「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學到」

→學到也是一種成本

→沒必要讓為了持續想得到讓沉沒成本累積更多

※不要讓沉沒成本左右你的決定,這才是理性的決定

 

●夾娃娃機

→投了錢沒夾到,再投錢

→差一點,繼續投錢

→或許沒夾到,都超過了直接買娃娃的錢

※最矛盾的是,那個娃娃並不是你喜歡的

 

●已經吃飽和飢腸轆轆的人分兩組

→請大家吃各式各樣的蛋糕,一一介紹蛋糕的價格

→其中,蛋糕最貴「價值500元」

→無論是哪一組,大家都會把最貴的蛋糕吃完

※即使已經吃不下了,還是會想辦法說服自己吃,如果不吃就等於浪費500元

 

●為了不想浪費一、兩年考公職時間

→也可能是因為公司名聲大

→一陣廝殺後,終於有了辦公室的一桌一椅

※即使工作後發現不適合,也繼續待著,甚至到退休

 

●女人的沉沒成本:青春、曾經擁有過的愛情

→先生外遇提出提婚

→太太訴苦的台詞:「當初他追我追得多辛苦」、「當初他口口聲聲只愛我一人」

現在事過境遷,愛如果無法挽回,過去的曾經也成為了沉沒成本

※當愛成為沉沒成本,請擦乾眼淚,不要再用之後的十年一直咀嚼著背叛的滋味

 

●投資行為:買到沒有前景的股票

→股價跌跌不休,再放下去也沒有未來

→從三位數跌到兩位數

→告訴自己「不賣就沒損失」

 

●一支股票賠錢

→趕緊斷頭,學習投資知識

→重新尋找有希望的股票

※不要企圖用更多錯誤的時間、精力、金錢,去挽回一個已經不可能成功的錯誤

 

●避免落入沉沒成本的謬誤

做了就是做了,過去的就是過去了

→無論怎麼做都無法取回失去的金錢

→你為什麼要把洞越挖越深呢?

→還不如早一點兒放棄的好

※跌倒了,不一定非得要從原處爬起,也可以從別處爬起

 

●半途而廢,也是一種理性

→創業一段時間後,心知肚明自己投入的時間已晚

→再下去不但只會燒更多錢,還換不回好結果

→這時候,請半途而廢

 

●並非所有的事都不能半途而廢

→如果一輩子就這樣走在不喜歡的事情上

→莫名的過完此生,你真的願意嗎?

※如果事情不是你喜歡的,一定要思考沉沒成本,而不是「來都來了,就繼續佔著吧」

 

●與其一直看過去

→不如將時間、精力投入到更有朝氣、更幸福、更有機會的事情上

※沉沒成本:已經發生的投入,但無法回收的成本

 

●投資與投資的不同

→投資:把錢放在可以長期增值的資產上

→投機:進行短期操作,利用投資工具的價差爭取獲利

 

●投資

→把錢放在股票或基金上長期持有

→讓股票或基金的價值隨時間而增加

 

●投機

→今天買進股票

→幾天內、幾周或幾個月內就賣出賺價差

 

●現金

→40年前一碗陽春麵5元,現在要50元

→哥倫比亞統計分析,1802年持有1塊錢美金,到了2014年,購買力只有原來的5%,也就是5美分

※通貨膨脹吃掉了現金的價值,持有現金不是好的投資

 

●黃金

→200年來,黃金增值3.12倍

年化報酬率0.5%

→黃金不是投資財,而是投機財

※黃金一盤跌,也有超過十年的紀錄

 

●債券

→短期政府債券年化報酬率2.7%

→長期政府債券年化報酬率3.5%

→2008年金融風暴的雷曼債券,根本是歷史悠久騙局的馬多夫債

→很多人買的是鎖很久的連動債(六年的澳幣和南非幣),甚至開心以為自己有配息

提醒你,連美國政府債券都不可靠

※千萬不要看到債券一時投資報酬率不錯,就一股腦兒投資債券

 

●股票

→200年來,股票的報酬率高達103萬倍

→年化報酬率6.7%

→複利的力量

→1.067乘以200次

→1802年的1元美金,到2014年滾出103萬美金

→巴菲特1962年收購波克夏,當年每股7.5美元,如今每股超過40萬美元,年化報酬率20%

 

●現金跟股票造成資產巨大的差異

→通貨膨脹

→GDP成長

 

●美國200年中

→每一年的通貨膨脹率1.4%

→每一年的購買力以1.4%比例下降

→代表今年可以用100元買到的東西,10年後要114元才能買到

→代表購買力變成了原本的87.7%

→30年後需要151元來購買,購買力變成了原本的66.2%

→200年後,原本100元的東西要1612元才能買的到,購買力變成原本的6%

※購買力的下降很快,官方的通膨數字並不可靠

 

●股票為什麼可以不斷增值

→GDP成長

→美國在過去GDP成長了33000多倍,平均每一年的成長是3%

→股票的本質,是代表企業的成長

→GDP成長,表示公司隨著經濟成長而獲利,股票就會增值

→挑對股票,你手中的資產價值就會水漲船高

S&P500多年來的投報不輸巴菲特的波克夏

※想讓資產資值,思考標的一定要考慮到通貨膨脹跟未來可否可以隨著經濟成長而獲利

 

●經濟蕭條

→1929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長達10年

→GDP衰退10%以上

→找不到工作、買麵包都大排長龍、想買醉沒有酒

→「經濟單位」出問題:店倒了,人失業了,家庭斷炊了

→1929年,美國採金本位制,宣布緊縮貨幣供應

→兩個月有650家銀行倒閉,一年內1300家銀行破產,四年間超過9000家銀行倒閉

→企業倒閉,引起30%的失業率

 

●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出了一本書《美國貨幣史》

→各大國央行總裁都看過這本書,所以開始印鈔票

→他認為當時應該擴大貨幣供應,所謂的印鈔票

→透過印鈔票來維持經濟穩定,避免從衰退陷入蕭條

不管是網路泡沫、次貸風暴等經濟衰退,最後都是用寬鬆貨幣來應對

※問題來了,人類還沒碰過「全世界錢印太多會怎樣」的事情

 

●從眾心理

→通俗一點就是跟風

人類本能,沒有對跟不對

→大家都說好看的書,可能會讓更多人去閱讀

→大家都說好吃的店,我們也會願意去嘗試

 

●投資心理學:避免從眾心理

→你想要賺錢,就需要有自己的判斷

→報紙講什麼,你就聽什麼,最後做出錯誤的決定

千萬不要因為大家都怎樣,所以我就去做,從眾對你的人生沒有好處

※你都跟別人做一樣的事,還做得比別人還慢,你跟別人沒有差別時,就是沒有特色,你正在殺進紅海市場而不自知

 

●不賺錢

→因為你想的跟大家都一樣

 

●投機

→比膽識

→比頭腦

→比錢多

 

●投機者如果挺不過

→你就會完蛋

但是,大部分投機者都挺不住

→而是口袋不夠深

※如果沒有一定的資金,不要玩投機遊戲

 

●操作過外匯20多年

→做的是現貨,不是期貨、不是權證

→2008年~2009年產生金融海嘯

→因為高齡生產,沒有心力去了解外匯獲利狀況,事後才發現虧損了近3千萬

→到了2012年澳幣兌美金由0.7:1漲到超過1:1,最後倒賺3千萬

→事實上,金融海嘯時,沒人認為澳幣會起死回生,我是因為照料新生兒沒空煩惱,才放那麼久

→後來把3000萬買了京都跟東京的房子,當作投機的禮物

→也開始思考如何穩健投資

※長期債絕不如S&P500甚至0056,還白操了心,在投資中衝進衝出,很難樂活

 

●百歲投機之神投資成功學

凡是證券市場裡面人盡皆知的事情,我都不會因而激動

→傻瓜比股票多的時候,千萬不要進場,要在股票比傻瓜多的時候進場

※沒人要買股票,就是進場的好時機

 

●能夠給你明確答案

→保證你穩賺不賠或樂意幫你理財的

→只有詐騙集團

 

●如果你在股市殺進殺出

→光是稅金跟手續費就會吃掉你的獲利

→還是有可能導致虧損

 

●所有的投機天才只有在多頭時出現

→通常在黑天鵝出現時一夕跳水

※任何孤注一擲都是不對的

 

●投機這條路上能夠持盈保泰的人很少

→想要真正賺到錢

→就必須透過價值投資法

 

●學長施昇輝奉行價值投資法

→43歲就沒有上班

→一直到60歲,一家每年花費約100萬

→還可以培養三個孩子上完大學

 

●股神巴菲特

→世界上進行價值投資法最成功

投資人可以投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真正建立自己的能力跟判斷力

→對某些公司、某些行業獲得超乎別人更深的理解

※歸納出自己的投資判斷力,最終透過長期投資獲利

 

●張忠謀曾說:「台積電沒有一天是萬里無雲」

→就是因為不斷面臨挑戰,才會成長為現在的台積電

→不然你以為張忠謀為什麼一大把年紀還回台積電坐鎮

 

●2000年網路泡沫

→台積電進入短暫調整與休養

→沒有耐心的投資人紛紛賣出

→2002年,你想不到台積電一股只有新台幣50元

→1999年,它曾經達到新台幣225塊

 

●2002年至2017年

→台積電花了10多年才回到200元

→對台積電投資者而言,這段期間不是慢字說清楚,甚至很多人都放棄了

→沒想到這六年呈現爆發性成長,疫情後各國拼命搶晶片

→2021年股價曾來到600元

 

●如果想買任何個股

→應該要買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

→尤其是技術領先

→因為任何一間公司要做到技術領先相當困難

→尤其是台積電能被世界看見

 

●想長期投資的人

→稍能將風險分散的0050ETF比台積電安穩些

 

●如果想要投資台灣

→讓台灣的企業跟著你的財富成長

選擇體質很好的公司進行投資

※如果害怕股價上下影響心情,可以選擇5G相關的ETF

 

●1.0第一次工業革命

→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

→瓦特發明的蒸汽車帶動火車前進

→火車的發展,促進國內外的貿易

 

●2.0第二次工業革命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

→最大特點在於在電力和通訊技術的發展

→特別是貝爾申請電話專利權

→世界形成巨大的通訊網

 

●3.0第三次工業革命

→又稱網路革命

→2000年~2003年遇到網路泡沫

 

●第四次工業革命

→大數據、人工智慧、雲端應用

→AI來了,物聯網來了

→EX:2015年10月,AlphaGo擊敗世界頂尖圍棋棋士,AlphaGo可以24小時不斷學種套路

→EX:語音辨識理解人類語言,機器人會聽話了

 

●如果你的工作

→電腦會做得比你準確

→你都可能失業

→專家預言,將來可能連法官、會計師或家醫科醫師都不需要那麼多

※AI的精確度跟公平度,以及效率都可能比人強

 

●買黃金,不要超過總資產的5%

→黃金的本質是唱衰經濟商品

 

●黃金是悲觀投資工具

→當人想買黃金,通常是未來悲觀的時候

→當經濟前景不明的時候,黃金就是人們用來避險的工具

 

●不管多大的危機,人類還是會一步步克服困難

→2000年美國網路泡沫

→2008年金融海嘯

→2020年新冠肺炎

 

●克服困難,黃金的價格會下降

→如果你持有黃金比例過高,有可能造成損失

→當景氣恢復,黃金的價格也會快速下降

 

●投資一個標的物

一定要弄清楚它的本質

→投資股票不是賭黑白,是成為這間公司的擁有者之一

→你相信這間公司會持續成長,你也因此獲利

 

●長期持有大量黃金

→代表你不相信這個世界經濟有未來

黃金是一種悲觀指標

→人類發生災難,它才會漲價

※哥倫比亞大學統計,過去200年來黃金的漲幅只有3.12倍,股票高達103萬倍

 

●通常只要黃金漲了

→請注意銀、銅、鐵

→尤其後兩者是工業剛需品,漲幅會比黃金確定

 

●有人說:黃金可以抗通膨,是最安全的避風港

因為過去全世界都是金本位制

→如果你要發行多少貨幣,就需要有多少黃金

※自從1933年羅斯福總統取消金本位制後,貨幣的價值已經跟黃金脫鉤,黃金價值不可同日而語

 

●巴菲特曾經買礦業公司股票

→其中業務包含黃金開採

巴菲特買的是公司,不是黃金本身

→購買金礦公司股票可以幫巴菲特賺錢

※黃金沒有辦法支付利息給你,所以沒有複利的效果

 

●在動盪不安的時代

→黃金可以為人提供保護

→但是不代表黃金對你而言是最佳保護

※很多人會迷信過去帶來獲利的商品,但不代表未來也是

 

●投資最可怕的事情

投資者不了解自己投資的標的

→EX:台灣某大公司曾經有原油2倍的ETF,下市之前還有180萬張沒有逃掉

→投資前,想清楚投資的金融商品有沒有長期投資的價值

※不該長期投資的,你要來的及跑,萬一買錯了,狠狠跑

 

●新台幣升值

→新台幣30.5元可以換1塊美金,到新台幣28元可以換1塊美金

→代表台幣對美金已經升值6%以上

→假設在美國買玩具要10元美金,2019年11月需要305元新台幣買到玩具

→2020年11月只要花280新台幣就能購買

※對於進口美國商品或是到當地旅遊是好事,因為可以用更少的錢買到同樣的東西

 

●台灣為出口國家

新台幣升值會讓以出口為主的公司出現問題

→鴻海做的是代工,毛利率在3%~4%

→原本一張100萬美金的訂單,在2019年11月可以兌換成3050萬新台幣

→若新台幣升值6%,在2020年11月,只能兌換成2850萬新台幣,一來一往少了200萬新台幣

→毛利率3%計算,100萬美金只能賺3萬美金,相當毛利只有90萬,然而匯兌損失高到近200萬

 

●台幣升值時

→進口成本會大幅降低

→食品、紡織、玉米、小米、黃豆、咖啡

→外銷出口業會造成匯兌損失

→電子業、航空運輸業、壽險業

 

●1985年,美國、日本、英國、法國、西德5個工業國家簽下《廣場協議》

→目的在聯合干預外匯市場

讓日圓大幅升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

→自從簽訂《廣場協議》後,日幣對美金的匯率狂升超過「2倍」

→本來一塊美金可以換到140塊日圓,到後來1塊美金只能換到70塊日圓

→讓日本出口工業的競爭力下降

※長期來看,日本產業外移了、經濟蕭條了,日本的房價也開始下跌

 

●美金還是國際上最廣的貨幣

→長期來看,美金是最重要的貨幣

→台幣無論如何都要看美金的臉色

→美國政府動不動就控訴小國家「操縱匯率」,就要給予制裁報復

 

●現在手上沒有美金資產

→可以利用美金跌的時候一點一點買進

→就像定期定額一樣

→未來出國旅遊或是孩子要去美國念書

※你會感謝自己這段期間定期定額的方法存出財富

 

●兩岸念了兩個商學院

→台大商學院、上海中歐商學院

→最初理想:想要學會一套商業思考邏輯,不要再人云亦云

學一個體系,學習分析理路來了解事物背後的成因和真相

→而不是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台商回流,不是造成房產上漲主因

→商人只有一個特點:錢要用在最會賺錢的地方

→疫情會永遠存在嗎? 台商以前在台灣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嗎?

→已經在國外找到便宜人力,建立供應鏈的台商

→要因疫情就搬回勞工較高昂的地方,實在不是合理的判斷

 

●疫情對全球房價的影響

→有人預測會跟2003年SARS一樣,房價會大跌

→這次大家等到的結果不一定一樣,歷史經驗未必會重複發生

→不但等不到大跌,房子漲、買房的人增多了

→不要只會「看見台灣」

→德國的房地價在2021年3月來到最高

→疫情曾經相當嚴重的英國,2020年8月房價漲過一翻又一翻

 

●疫情竟然把英國的房子推到最高價

→過去,因為大陸人士投資,所以英國房價大漲

現在是因為英國取消印花稅,造成房地產大漲

→英國豪宅曾經收到15%~25%的印花稅,假設1000萬的房子,就要繳150萬~250萬給國家

→英國取消印花稅,交易成本降低,大家瘋狂的買

 

●就業人口增加帶動發展

→「當地」就業人口增加,人們找的到工作、賺得到錢

→近期「台南的豪宅」銷售量上升

→因為有南科、有工業區、有台積電

就業人口會帶動某個地區的發展

※這就是為什麼台南跟高雄就在隔壁,台南熱、高雄溫的原因

 

●經濟學告訴我們

在任何地點,就業人口是房地產漲價的關鍵

→EX:底特律因為美國汽車工業的衰落、九份因為金砂風光不再

→美國的房價轉折點,剛好也是勞動人口率相對高點

※可以找到好工作及賺錢的地方,房子就會賺

 

●台灣的利率為1.3%

→假如貸款1000萬的房子

→每個月收2萬元租金,一年有24萬租金收入

→卻只須給銀行13萬1000元的利息

→倒賺11萬元

 

●過去的利率高到8%~10%

→1000萬以上的房貸

→每年要繳100萬的利息

→壓力非常大

 

●現在利率如此低

→你會發現,借錢等於賺錢

→因為利息1.3%低於通膨指數(官方發表指數約2%)

→看起來你要付利息,但你賺的錢超過你付的利息

借錢出來,一定要有比利息高的投資

※放在0050、0056等平均起來有5%的ETF,這叫做錢滾錢

 

●買房時,盡量只先還利息

→逼不得已才還本金

→因為利率不同

※因為通貨膨漲只會讓錢變薄

 

●通常不會去看行政院主計處的官方數字

→官方數字的通膨,會將麥當勞漢堡價格、捷運費、一堆林林總總計入

不是真正的民生物價漲幅

※官方統計的通膨一定不高

 

●真正的漲幅怎麼看

→你家巷口的蚵仔麵線

→十年前,一碗約30元,現在則是60元,漲了一倍

→很多東西都漲了50%

 

●實質的通貨膨脹侵蝕了金錢的購買力

→今年的1000萬

→明年剩900萬

→第三年剩800萬

 

民國38年開的本票

台灣進行幣制改革,發行新台幣4萬元瞬間變1元

→過去的台灣,能夠保值的正是房地產

※為什麼大家要買房子,是為了抗通膨

 

●鼓勵年輕人先有間自住的房子

→最好是一間十年內你還願意住的房子

 

●自備款來源

→考慮房子可以貸多少

→利息是不是付得起

→以免本金一起負擔很沉重

 

●一定要清楚,自住房跟投資屋的不同

如果月收入只有5萬,先別急著買投資屋,你扛不起

※如果放著5000萬閒錢,當然可以考慮投資屋

 

●當一個國家人口紅利已經進入死亡交叉

利率通常不會漲

→日本在1996年的利率最高,然後一路下滑

→美國的利率也是從人口紅利死望交叉後一路往下掉

 

●運用低利率的時代

→首先,你要有信用

→有沒有辦法從銀行借出錢來

※借錢等於賺錢的時代來臨

 

●如果你的錢夠買自住房

→「千萬」不要好高騖遠買一間「貴桑桑」壓死自己的房子

→「千萬」不要買可能賣不出去的房子

 

●買房之前先看該區的成交率

有的房子在深山林裡,交通不便

→貼三年「售」也賣不出去

※拜託你,再浪漫也別買

 

●如果付不起新房

→先買一個別離工作地點太遠的蛋白區中古屋

→二房比套房好賣出

 

●人有了房子才存的到錢

→先有個家,再用你的家當成理財工具

→貸款不要急著還

→只要你能創造比房貸更高的收益(0056在2021年還有年息4.5%),建議你不要還

 

●以適合現代的理財觀念思考

先在能力範圍內購買自住屋

→買了之後把錢借出來

→做一個高過你的房地產利率及高過通貨膨脹率的投資

 

●要多少的報酬率才夠?

→主計處算出來通膨利率是2.3%

→房貸利率是1.4%

→1.4+2.3=4

→答案是,請超過4%

※能夠長期平均高過此收益的不多,0056算是其中之一

 

●看預售屋的第一要務

先了解基地的實際位置

→很多時候,接待中心不一定會在基地上

→樣品屋在大街上,實際的基地在深深地的巷弄內

→甚至會看到嫌惡設施

※所謂的嫌惡設施:鐵道、墳墓、高壓電、電線桿

 

●26歲到27歲把賺到的240萬

→在台北買一間預售屋

→位在大湖山莊的小套房

→那時候利率也不過4%

→樣品屋旁邊有一個很大的看板,後面就是公墓

→銷售小姐說:那個會遷走,不久會遷走

→後來遷走了,只不過是過了18年

→當年沒有捷運,房子離工作地點太遠,只好在工作地點另外租屋

→當時房子總價300多萬,租金一個月1萬出頭

→偏偏太忙沒空管理,房客不但跑掉還把家具全部帶走,半年的管理費沒繳,沒付房租也不知道

→有次遇到水災,同棟樓地下一樓淹死人,房子雖然在五樓,也被連累了

→當時墳墓沒搬走,把小套房賣了,一坪28萬買,15萬至16萬賣,300多萬入手,只賣了180萬

 

●打破樣品屋的迷思

→一般磚牆是12到15公分

→樣品屋的玻璃只有0.3公分

→看樣品屋要注意櫃子深度

衣櫃至少要有60公分,一般的櫃子深度要40公分才夠用

建商品牌很重要,Google發現,有的建商蓋什麼都漏水,客訴一堆也不管

 

●關於建商喜歡談論的未來

→未來會有捷運、大型商業中心

→中古屋仲介喜歡談「未來有都更」

→你有多少命可以忍到未來?

※這個「未來」多久會來? 還是根本不會來?

 

●買房動物經濟學

→人生的第二間房看成動物

→你只能買生蛋的雞

→會長肥的豬

※千萬不要買拿來炫耀的馬,不然你只有買牠跟賣祂的那一天是心情愉快的

 

●如果你有自住房

→才能考慮投資房

 

●雞:會生蛋的房子

→2009年日本東京精華區,中古屋和店面平均報酬有9%~10%

→當時日幣貸款利率1%,以前不難貸,日本本地貸大概2%多

→也就是,拿2%多的貸款利率,換9%到10%的租金報酬

 

●日本人口紅利的死亡交叉點是20年前

→跌到精華區只剩下原來的1/3

→郊區甚至1/6或1/10不到

→如果你是買別墅,或買在遙遠的北海道、輕井澤,可能跌到想賣都沒人要

※房屋的維持費用又很高

 

●台灣可能因為人口老化,房價會跌

→但不太可能像東京跌那麼多

→基本上,有正常人煙處,避開度假區

※只要大家還可以在這區域賺錢工作,基本上不太可能跌到想賣沒人要

 

●豬:養大可殺掉賺很多的房子

→經濟正在蓬勃開發中的區域

→2006年在上海,公司投資一個辦公室

→投資300萬人民幣,租金只有一萬(報酬率比借人民幣的借款利率還低)

→2006年一坪米2萬多元人民幣,賣掉的時候6萬多元

→總額來算,本來是300萬,最後來回700~800萬,大概是賺120%,扣掉本金,賺1.2倍

 

●日本當房東的投報率,一年是9%

→十年就賺90%

→72法則(複利)72/9=8年回本

→但是房子賣掉了,長期不會在獲利了

※日本的房子收租金,過了10年,也許它有點老舊,但它還是繼續在為你賺錢

 

●馬:重看不重用的房子

→第二間房,觀念不正確,一定賠錢

→千萬不要養馬,馬很好看,可是馬既沒辦法生蛋,也沒有辦法長肉賣掉

→朋友在幾十年前在白沙灣買一間套房

→現實發現,房子放著沒去住會擔心,有空去,還要先打掃

 

●養一匹馬

→每個月要花掉6萬~8萬元

→如果有了馬,會覺得每星期、或每個月一定要騎牠

→還要為牠養生送死

→久了一定會成為一種心理負擔

※所以不養馬,投資房子也不投資「馬」

 

●請把感性去掉

→要看的是投資潛力、人口紅利、利率、國家政策

→甚至民族性都比你喜不喜歡重要

※我超喜歡巴黎,但與其在那裡買房,我不如每次都去住五星大飯店

 

●做報酬率穩定的決定

→做民宿最高可以賺到10%

→長租客只能賺到6%

→民宿雖然最高有10%,誰能保證民宿客人的穩定性?

→一遇到疫情,搞不好就是0%

 

●曾經與一家公司在日本合開民宿

→生意好時,一年投資1000萬,可以賺15萬

→最低的時候,只能賺1萬

→如果租給長租客,1000萬可以賺到8萬

→為什麼要忍受不穩定的報酬率呢?

※能租給長租客是最好的,穩定不換約,你的報酬率就可以持續

 

●海外房地產

→別忘了考慮稅賦

→美國很多州都要付1%以上的稅

→1000萬的房子,如果一年都空著,也要付10萬元的稅

→法國是稅率很重的國家,房仲收10%以上的佣金,國家也收10%的稅,你的房子就算會漲,15年後才會還本

→且做買賣都要親自到,想要獲利的可能性超低

 

●五個標準指標

1.人口還在增加的國家,而且人口越多越好

2.薪資還在成長的國家

3.人性勤奮

4.治安要好

5.政局要相對穩定

※越南還在長大中

 

●所有的國家用人口紅利的學說來看

→通常在GDP從2500元到1萬元之間

→房價是漲最快的

※當GDP超過1萬2千元到2萬元後,大部分已經成為經濟上比較成熟、人口比較老化的地方

 

●中國房子漲最兇的時候

→大約在2006年

→那時候中國GDP剛好在2600元

※越南在2018年GDP達2600元

 

●當收入增加到一個地步

→人們不再有旺盛的動力

→對於換屋的需求也相對下降

→房子就不容易漲

※世界上「十大宜居都市」,選的都是人口老化都市

 

●台灣房子漲最快的時候

→就是我們的GDP不斷往上翻

→從客廳即工廠開始,大家想過更好生活的時候

台灣再2015年已經達到人口紅利死亡交叉

→亞洲四小龍幾乎同時達到,同年,勞動人口開始下降

※在台灣投資房屋,想要賺加倍的利潤是微乎其微

 

●台灣的房子要再大漲的可能性真的不高

→可是房子進可攻、退可守

→房子轉現金沒那麼快

※很多人做生意把錢賠光、被騙光的,結果房子還在

 

●不鼓勵大家沒腦買房、炒房

→現在的房地合一稅漲很高

→短期交易課重稅

→持有2年內課45%的稅

→持有逾2年、未滿5年課35%

→持有預售屋2至3年,一樣要負擔35%或45%的稅

→想在五年內賺差價很難

※或許能賺許租賃財,也不會比0056目前平均年利率高

 

●現代女人婚前積極買房子

→萬一沒嫁,還是很有安全感

→萬一將來出現變局,婚前的財產是屬於你的,房子可抵押貸款

※台灣的離婚率已經到1/3

 

●建議買兩房,進可攻、退可守

→不能買太大,付不起

→太小會覺得不好用

 

●為什麼不要買三房、四房

→少子化

→各大都市的四房已經不好轉手,有行可能無市

※兩房的趨勢,是目前比較搶手的,未來要轉手比較好轉

 

●現在買房沒什麼賺頭

→唯一的優點是貸款利率很低

盡量付利息,先不要付本金

→不要讓自己因本利還壓力大到失去生活品質

※有錢就定期定額放在投報率4%的投資工具上,更不必擔心成為房奴

 

●保險是保險

→理財是理財

 

●保險,保的是不時之需

→雙十理論:以年薪的1/10,買到年薪10倍的保障

→假設一家四口,夫妻雙方都有工作,兩人年薪加起來100萬

→合理的保險費用:不超過10萬元

→兩人加起來的保障理賠至少要1000萬元

 

●小心投資型保單話術

→理專說:以前有到5%~6%的投資報酬率

→「以前」說的是過去最好的時候

並不是「保證」5%~6%

※買了投資型保單,就是盈虧自負,保險公司跟銀行完全不負責

 

●牙醫師聽親朋好友的建議

→買投資型保單

→每月投資2萬元,共投資16年

→16年來共投入214萬

→解約時,拿回220萬

→這6萬,是用16年的青春換來的,一年大概賺2000多台幣

→16年前的幣值比現在大很多,當年的定存利息還有3%~4%

※同樣的金額,投資ETF複利計算,十年會增加一倍,16年應該要有500萬,而不是220萬

 

●投資就是投資、保單就是保單

→想投資基金,請直接買基金

→基金:手續費1%

→投資型保單:手續費50%、60%

很多熱門的基金都不在你投資型保單的選擇範圍

※保險公司背後都有金控公司,當然就賣自己金控公司推薦的基金

 

●買儲蓄險,不如買防癌險

→防癌顯的關鍵:單位數

→你知道自己買多少單位嗎?

→住院時理賠金額一天多少?

※單位數與理賠額度有關

 

●A公司保險為例

→一單位是1000元

→購買十單位,因癌症住院一天,可以拿到10,000元

 

●B保險公司為例

→一單位是5000元

→購買兩單位,因癌症住院一天,可以拿到10,000元

 

●購買防癌險的關鍵在於單位數

→單位數夠多,說不定連看護的費用、營養補充品的金額,都可以負擔

※建議病房理賠一天至少5000元

 

●定期防癌險

→30歲男性,一年期癌症定期險

→一個單位300元,買十個單位才3000元保費

→就擁有住院一天1萬元的理賠金

 

●癌症終身險

→一個單位就要4000元保費/年

→住院一天只拿到1000或2000元的理賠金

 

●定期防癌險缺點

→保險期間,如果沒有得到

→繳出去的保費相當於一去不回

→這也是保險的基本精神

※用少少的錢買高保障,中了就幫助自己,沒中就幫助別人

 

●家裡的「非經濟支柱」人口

→最好的保險就是防癌險

→趁健康的時候買就是王道

→現代人文明病多,誰知道哪天想買的時候還被拒保

※如果想為孩子投資,還是定期定額買基金或股票吧

 

●失能險需不需要保?

→購買之前,先把基本的意外險、癌症險都買夠

→有多餘的錢,就去投資0050

→最後剩下的錢,愛買什麼就買什麼

 

●你買的失能險內容是什麼?

→怎麼樣算失能?

→每個月能收到多少錢?

※你知道自己買了什麼嗎?

 

●人生以不失能、不讓人家長照為人生的奮鬥目標

→所以一直在練體力

 

●買任何保險

→最少需要知道一件事:什麼樣的情況會理賠?

 

●失能險為例

→很多人覺得「中風」就有理賠

→卻不曉得你買的險必須要癱在床上、極度、高度需要他人照顧才能理賠

不能只看病名,而是要了解理賠等級

※不信,請把當初保險公司附上的「失能等級表」拿出來細讀

 

●劉鳳和她母親為例

→媽媽中風八、九年

→前五年都還可以拄個拐杖

※雖然病名是中風,卻因為沒達到極度需要他人照顧,所以不理賠

 

●如果只缺失一個指頭,不賠

→因為不算失能

→如果是一個手掌出狀況,就會賠

→因為失去一個手掌,會造成失能

 

●精神疾病

→如果可以走動、可以自己吃飯

→就不是「極度、高度需要他人照顧」

→不會理賠

 

●別以為買了失能險就一定會理賠

想像很豐富,事實很殘酷

※請謹記「看身體狀況」五字,戳破失能險盲腸

 

●某家失能終身險

→50遂年繳155000元

→20年共繳了310萬元

→假設在80歲失明,每個月可拿到2萬元理賠金

→要到近93歲時,總共才拿回310萬元

→還沒把通膨算在內,93歲時310萬元等於現在多少錢很難估算

→以五倍來計算,假設現在每個月請外勞3萬元,等他失能時可能每月要15萬元

→屆時可能已經沒有外勞會來(目前東南亞國家內需大,已經禁止國內勞工出國當外勞)

※你確定有外傭會來嗎? 你拿回的錢夠付他?

 

●與其買終身失能險

→不如考慮失能定期險

※再添一些錢投資0050或0056

 

●未來不一定會有外籍勞工

→自己的健康自己顧

 

●如果有人告訴你哪一個行業「現在很賺錢」

→請你別急著踩雷

※代表「現在」千萬不要去參與

 

●以前主持的節目「女人要有錢」

→當越來越多電視台模仿,這節目終究是做不久

→一窩蜂的節目,大家都做,就把它做死

 

●完全競爭市場

→市場上到處都有競爭者

→每一個人都可以完全跟你做得差不多

※也不問自己可有差異化競爭?

 

●類蛋塔危機

→每幾年就在創業市場上大演一次

→這幾年抓娃娃機、拌麵也引起大批人跟風

 

●很多成功的企業

因為加盟者不好管理

→花錢把加盟店收起來變直營

※如果要維持企業的品質和名聲,恐怕得靠直營才能把政令貫徹到底

 

●南部有很多製麵工廠

→只要10萬左右

→就能專門幫你量身訂做生產各式麵品

→不過,你有品牌力嗎?

 

●想進入一個企業或投資時

→它有獨特競爭力嗎?

→好模仿嗎?

→吸引力會持續嗎?

→是剛需嗎?

→退出成本高嗎?

→流行會多久?

 

●集體策略的錯誤

→爸媽很愛管小孩立志願、念科系

試問:以前的熱門行業到現在還是嗎?

→以文科來說,那時的熱門行業是老師、主播、記者、銀行的職員

→這二、三十年來,很多報社都解散,很多老師變成流浪教師

→這就是大量進入的結果

※當時的熱門行業,如果後來太多人進入,又變成完全競爭的「血海」

 

●如果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讓孩子去做愛做、有興趣、願意投入的事

→也許很冷門,如果這世界上沒幾個人看得懂甲骨文,你也擁有獨特的競爭力

※與其要孩子投入熱門行業,不如多觀察孩子有什麼樣的競爭力

 

●選擇比努力重要

不要拿命踩名叫熱門的地雷

※未來十年會出現的超夯行業,是我們現在的眼睛看不到的

 

●不要跟最好的朋友創業

→有太多問題發生在友情身上

 

●你要創的業google搜尋出來有多少結果?

→如果根本是百萬條,就叫太熱門,請放棄

 

●熱門行業一窩蜂

→大家都去做

→就是把它做死

 

●為什麼要學習五力分析

→這樣就不會亂投資

→如果對你不利請打×

→×越多越不能做

 

●新加入者的威脅

→有沒有很多人加入?

→如果娃娃機只要6000~8000元的就能買到一台,身上有6000~8000的人多不多?

 

●現有競爭者之間的競爭力

→到處都是娃娃機,一個店面就有一、二十台

你現在放的流行娃娃最厲害,可是別人也可以買來放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娃娃機是你的固定成本

→雖然以後可以賣,但是賣得掉嗎?

→娃娃機裡的娃娃來源,你是否有議價能力?

※你對供貨的上游,完全沒有議價空間

 

●顧客的議價能力:

→對於買方(消費者),他沒有一定要來你家

→他不喜歡或夾不到就去另一個娃娃機,沒得談

 

●替代品的威脅

→除了其他人的娃娃機

→夜市裡還有很多玩樂跟獎品玩具

※只要潮流一過,就沒人想玩

 

●越熱門越容易泡沫化

→蛋塔效應

→珍珠奶茶也是

※不只茶飲店將來會泡沫化,連咖啡店也是,因為煮咖啡不難

 

●台積電的五力分析

→新加入者的威脅不太多

→現有競爭者之間的競爭? 不怕,競爭力很強

→替代品的威脅? 現在大陸生產晶片也不太多

→買方的議價能力? 不高,反正你就只跟我買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對於一個大公司,供應商還是要看他的臉色

 

●擦鞋童理論

→無論哪一支股票、哪一個行業

→只要被報導說急速成長、前景看好

→被你知道都太晚了

 

●台灣N年前「蘭花泡沫」

→四、五十年前蘭花曾經賣到一百萬株

→連不那麼愛花的人,都開始栽培蘭花,希望一夕致富

 

●報章雜誌看到什麼東西最好賣、什麼東西正急速成長時

→如果本來就沒碰的話,就不要去碰

 

●如果很多人要進來你這個行業

→而你也知道自己並沒有獨特競爭力

→那麼就請你離開

 

●獲利都是辛苦的

→想賺比較多的利潤

→進入的門檻一定不可能很低

 

●如果把自己看成一家企業

→怎樣可以讓自己變得跟以前不一樣

 

●第一名,也會倒

→柯達公司在數位相機發達之前,是第一名軟片製造商

→諾基亞在智慧手機還沒出現之前,拿著它的手機有多風光

 

●創新的重要

→無論是賣鮮花、賣豬肉、賣家電、做知識付費

只有變革者才能夠看到明天的太陽

※那些沒有消滅我們的,將使我們更強大

 

●創新是我們不斷進步和生存的力量

→可能是一種微改革

→或者換一個角度去想問題、解決問題

 

●自己如何創新?

→開始運動

→求知離開舒適圈

 

●人生有沒有進步

→其實就在於你願不願意學習

→很多人離開學校之後就不看任何的書

→也不肯上任何的課

 

●改革自己

→是為了讓自己活得好

※做一個自己越來越喜歡的人

 

●避免落入思想侷限

→哲學家叔本華:「世界上最大的監獄就是人的思維和意識」

 

●我們過往犯的那些讓人遺憾的錯誤、錯過的機會

都是我們認知的侷限所帶來的

→而非別人蓄意破壞的

※只因你不假思索,沒有想辦法解決眼前障礙

 

●第一性原理

用某一種基本邏輯的思維去思考問題

→而不是用比較性的思維

 

●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傾向於比較性思維

→也就是別人做過的了

→而我也正在做

→所以我們就去做

 

●有人開店推出珍珠奶茶

→你可能就會想:我可以做得比他好喝

→加賣燒仙草是不錯的主意

→此時的你是站在和他較量「珍珠奶茶」的基礎上去想

你沒有改變太多,你的命運也跟其他模仿者差不多

※你改進的那個小步驟、小創意,很容易被模仿

 

●宇宙的學問,都有共通的道理

→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須一層又一層剝開事物的表象

→看到本質的東西

→然後再從最基礎,一層一層往上走

※抽絲剝繭看到原始狀況

 

●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

→不管電池有多貴,只從本質問一個問題

→電池是用什麼東西構成的?

→把電池抽絲剝繭回到最原始的狀況

→解決電力和成本問題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有「第一重要」

→EX:若覺得婚姻的本質是想要家人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才幸福

→那麼第一性原則就要過得幸福的日子

→不要太計較一些枝枝節節

→如果有任何不舒服,想辦法溝通,別人小問題變成大問題

※把握最重要的事情,就對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讀書摘要
    全站熱搜

    bookworm94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