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退休 2.理財 3.生活指導

2021年1月第一版第二刷

作者簡介

夏韻芬


  專精財經領域,能夠透過多年的報紙、電視、廣播、網路等媒體訓練與經歷,將複雜、生澀的財經議題,融入生活中,教導大家聰明理財、輕鬆致富。

  加上生命故事曲折,生活經驗豐富,專業又親切,深具同情與同理心;善於掌握社會議題,提供聽眾思考方向,演講生動活潑扣緊人心。

  就像她主持的節目一樣,都能切中需求,又能有良好的氣氛。針對小資族、夫妻理財、親子理財、退休規劃、身心鍛鍊等都有獨特的觀點及主持演講風格,深受廣大收聽者及觀眾的喜愛。

  主要學/ 經歷
  ➢ 政大EMBA     輔仁大學社會系畢業
  ➢ 世新大學講師
  ➢ 非凡新聞台「當化理財王」「權民理財王」、年代新聞台「富樂年代」、「學做有錢人」等節目主持人
  ➢ 中廣「理財生活通」節目主持人
  ➢ LINE TODAY自製財經節目「TODAY財知道」

目錄

推薦序  人生自在就好  陶傳正
推薦序  好的不一定是好,壞的不一定是壞  莊舒淇

作者序  無債進入退休生活

第一部  富樂中年心主張

第1章  2020退休大調查的幾個觀察
提早退休並非成功指標
333的生活比重
退休金重於子女留學金     
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才是令人羨慕的人生    
保本不能保值
解決需求比增值重要

第2章  退休到底要多少錢
1、退休費分四大類
2、你忽略的5大風險
風險1:委屈自己
退休後的生活費
風險2:低估人身風險 /沒有準備安養照護費用
風險3:活到老才發現錢不夠用,生活品質無法維持
風險4:低估通膨風險--物價逐年攀升,勞保給付基準卻不會逐年提高,而且還會往下修
風險5:高估自己判斷力/被借、被騙、被用掉
3、退休兩要領
第一要領: 永遠不嫌早,開始準備不要因為錢小不開始儲蓄或投資,所有的財富都是從小錢開始長大。
第二要領: 永遠不要貪高報酬率、選擇高風險的工具或策略
4、養老防兒,快樂度過晚年

第3章  盤點自己的資產掌握兩個原則
原則1:基準日要抓一樣的,這樣計算出來的資產價值才是最精準的。
原則2:計算價值的基礎要一致性。

第4章  退休時,哪些不能投資,哪些可以投資
1、好股票,也要留意波動風險
2、退休是確定的事,不能寄託在不確定的事上面。
3、報酬率的順序也是有風險
4、目標到期基金
5、選擇大範圍的基金
6、慎選ETF
7、機器人投資
8、保障商品  保證甚麼
9、母子基金
10、零股

第5章  中年過後的金錢觀─化整為零
1、把資產「年金化」
2、以「退休安養信託」作退休資產管理
3、晚年財產超前部署 信託/安養信託

第6章  以房養老、留房養老、賣房養老哪個好
1、單身適合以房養老
2、現金流是穩定而非固定
3、多屋者考慮留房養老
4、賣房養老因人而異

第7章  無債進入退休生活
1、房貸延長的陷阱
2、不要送孩子有貸款的房子
3、好的動機不一定會帶來好的結果

第8章  我如何做到了財務過關
1、我的青春投資夢—坐以待幣
2、運用槓桿  大膽換屋
3、沒有亂買保險,不變成女神卡卡

第二部  找個理由來退休

第9章  為退休找個理由
1、老天爺找的退休預備曲
2、開啟慢節奏人生

第10章  找幾個學習的榜樣
1、向李姐學去私跟溫暖
2、學習宋文琪的女強人退休生活
3、跟著鍾明秋師姐學放手
4、跟薛幼春學謙卑跟感恩
5、跟譚敦慈學美麗
6、跟陶爸學豁達
7、跟劉炯朗學求知的快樂生活
8、跟彭淑美學運動  年近70,還有人對她吹口哨
9、跟廖玉蕙學道歉學
10、跟黃越綏學自在樂觀
11、學胡玲瑜老師奉獻藝術
12、向丘引學習身為父母不要再為子女奉獻
13、跟陳景圓  學生命的追尋

第三部  解鎖退休六怕

第11章 退休有那六怕?

第12章  怕生病–開始運動來解鎖

第13章   解鎖婚姻 讓生活自在
1、退休之後的婚姻關係要增添幽默感
2、離不離婚都好

第14章  中年過後的大人友情
1、    朋友要知心而交
2、人生要有3老
3、要懂得隨時給另一半一個驚喜
4、人生更多時候需要朋友

第15章  快樂比健康更重要
1、老後的社交生活
2、老後跟誰住?
3、認識老後台灣的養護中心

第16章   中年後的旅行以自己為主
1、中年後的旅行,開心最要
2、在中年的旅行中,有幾件事很重要

第17章  中年後的母子關係
1、中年以後,學對孩子放手

第18章  書寫遺囑
1、寫遺囑是深層的內在自我對話
2、寫遺囑是回顧自己的人生

第四部   書寫自己的人生故事

第19章  打不開的窗
    
第20章  書寫自己的生命故事
1、我的生命故事簡表
2、生命故事可以分四個階段寫

後記 兩個孩子小時候的文章:創造自己 大寶、翰寶
IMG_20221107_221544

●爸媽辛苦賺來的錢該誰花?

→當然是爸爸、媽媽花

 

●人生最快樂的事

→理財可以理到可以隨時不用工作

→有足夠的退休金做不用工作的後盾

→又可以做他/她喜歡的工作到老

 

●如果你現在才30、40歲

→可以積極定期定額存20年、30年的退休金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提早健身

→培養工作以外的興趣

※不要因為工作,把身心搞壞了

 

●如果你已經40、50歲了

→更該提早培養第二專長

→提早有第二收入

 

●如果你已經60歲、70歲了

→一定要守好自己的養老金

→不要全拿去給下一代去留學、買屋

→不要讓你的晚年無所依靠

→也千萬不要成為下流老人

 

●為人父母不要輕易地替孩子買房子、買保單

→然後叫孩子剩下的自己繳

※帶有負債的禮物少送為好

 

●人生豈有富樂沒有悲傷

→像五月天的歌一樣「笑著哭最痛」

※已經學會「知足的快樂,可以忍受心痛」

 

●如果工作只是為了金錢

→那麼工作只是一個不得已的選擇

 

●如果喜歡工作

→又或是能夠接受新工作的人

→工作不但有收入,也有樂趣

 

●退休與工作不用一刀切

→不要認為工作時期就是充滿痛苦

→只有退休才是解脫

※要換種想法,自己開心才是最重要的

 

●333的生活比重

→工作量下降三分之一

→三分之一做自己喜歡的事:運動、畫畫、在學校兼課

→另外三分之一做公益

 

●當一個人對退休後財務的依賴程度愈低

→意思就是不再需要為錢而工作時

→對生活的自由度就會變大

 

●如果只有一筆錢300萬

→你會給孩子留學還是留給自己當退休金?

※當然留給自己

 

●如果55歲到65歲之間的工作仍然是自己喜歡的

→不管是上班時間更為彈性自由

→或是對於個人或是社會有所貢獻

→為什麼要讓自己提早退休?

 

●希望工作到死前一分鐘

→足以證明我真的很喜歡工作

 

●如果你的工作只是耗損心力

→毫無樂趣、成就感可言

→就必須提早儲蓄投資累積退休金

 

●如果是做自己喜歡或有成就感的工作

→又繼續有收入

→在享受工作的心態下

→晚一點退休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有能力過自己想要過的退休生活

→才是大家羨慕的人生

 

●保本不能保值

→保本與報酬率是相對互斥而難以兼得的

※年輕人更不能在退休金還沒有到安全部位時,就先保守

 

●年輕人必須提早開始用定時定額學習投資股票或基金

→練習對波動的認識和承受度

→學習時間分散(定時定額)

→標的分散(用基金、ETF代替股票)

→資產分散(股票、債券配置)

※年年保證5%報酬率的商品是不在的,但是長期投資報酬率平均5%、6%報酬率是存在的

 

●地政系教授張金鶚

→買房子,7成先考慮自己的需要(他沒有小孩)

→3成才是考量當時的經濟環境

→最後選的退休宅,有大量的公設比

→對於一般人,一定會認為把錢浪費在用不到的公設上

→但他卻天天使用游泳池、圖書館跟會客室

住進自己喜歡的房子,價值高過於價格

※大家常忽略的一件事,只為了地段好、會增值,卻忘記了自己的需求

 

●退休要多少錢?

→來賓(教授、專家、律師)一致認為要3000萬元

→本人認為有2000萬及一棟無貸款自住屋即可退休

 

●FIRE書中提到月支出乘上300

→每個月支出(假設6萬元)乘上300就是你安全的退休金數字

→一年12個月,預計退休後活25年,12×25=300

 

●如果有了一筆錢

每年有4%的報酬可以提領

→退休時可以使用投資獲利的錢

→不動用到本金

→這時候活到120歲也不會有太大的壓力

 

●退休費分四類

1.生活費

2.休閒娛樂費

3.醫療保健費

4.安養照護費

 

●一般而言,基本生活費有機會控制在1萬~2萬元

→如果休閒娛樂是種花、種草、看電視,可以比較不花錢

 

●推廣比退休前更高的所得替代率

→EX:一個月花3萬

→退休時一個月花4萬(所得替代率1.33%)

※這樣你有充分的金錢可以學東西、交朋友,跨大自己的生活體驗

 

●老年醫療笑話

→你有很多錢,但是需要跟醫生分享

→你有百萬名床,卻天天失眠

→你拎著LV包包,裡面裝的都是藥

 

●我國在2020年正式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

→2018年,我國早已進入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佔比超過14%)

→預估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比高超過20%)

 

●穩定賺錢的就是雙連老人安養中心

→現在預約,23年後才排的到

→滿住率達100%

→長期維持零呆帳、零訴訟

※人力比為1:2,是政府規定的4倍;每位老人平均空間23坪,是政府規定的4.6倍

 

●台灣看護費用

→每日2000元

→一個月要6萬元

→一年要72萬

→10年要花掉720萬

 

●人口越來越長壽

→民國108年,男性平均壽命為77.7歲,女性則是84.2歲

→平均壽命從98年的79.0歲上升到108年的80.9歲

※活到老才發現錢不夠用,生活品質無法維持

 

●低估通膨風險

→物價逐年上升

→勞保給付基準不會逐年提高,卻還會下修

 

●假設林先生今年45歲

→希望60歲退休

→目標簡單生活,每月2.5萬元就夠了

→退休時勞保年資35年

→退休時平均月投保薪資45800元

→勞保年金月退俸是45800×1.55%×35=24846元

→勞退假設報酬率3%計,每月可領8602元

→勞保+勞退約33448元

 

●林先生期待的2.5萬元是用現在的物價衡量的

→等到60歲時

→假設通膨3%

→現在的2.5萬,相當於15年後的38950元

現在要過2.5萬元的生活,其實相當於60歲那一年的38950元才夠

※別忘了接下來每一年退休費用還要逐年上升

 

●勞工個人退休金試算(勞退新制)

→目前月薪:43900

→預估個人退休金報酬率(年):3%

→預估個人薪資成長率(年):1%

→退休金提繳率(月):6%

→新制後工作年資:30年

→預估平均餘命:24年

→預估可累積退休金及收益:1768882元

→預估每月可領月退休金:8602元

 

●勞保潛藏負債10兆

→光靠勞保、勞退與雇主提撥是不夠的

→更何況2.5萬元還不足以應付一旦發生重大病殘的醫療自費或是老年的長期照護需求

 

●永遠不嫌早開始準備

→不要因為錢小不開始儲蓄或投資

→所有的財富都是從小錢開始長大

 

●永遠不要貪高報酬率

→時間加複利的威力通常是在10年後開始顯現

→72法則

→假設是6%年報酬率,12年時間,你的100萬可以變成200萬

 

●你會想說直接找18%的報酬率

→4年就翻一倍

※這不是合理的報酬率,而且詐騙居多

 

●退休生活但求安心

→死太早(責任未了)

→活太長(退休金不夠)

→病太久(情何以堪)

 

●為了安心上天堂

→人生的責任要先盡完

→孩子上大學

→房貸繳完

→自己還有餘錢過日子

 

●養老防兒

→老本顧好(老本、老伴、老友)

→這三老是我們最大的資產

※因此要防止兒子女兒來借錢

 

●降低需求

→遠離台北市

→一樣可以快樂退休

 

●嘉義的生活費相對低

→醫院很多

→適合老年生活

 

●孩子養大

→應該有自己的人生

→你的退休規劃是不含孩子的費用

→就是不能給

 

●財務報表

→資產:總財產

→負債:欠錢

→損益:結餘

 

●自住的房子通常是帳面增值而已

→因沒有賣

→不會有資產進帳

 

●要知道自己房子現值多少?

→內政部有實價登錄網站

→查詢住家附近的成交價

→詢問附近房仲業者,約略可知行情

 

●2020年的黃金熱度最高

→站上2000美元的歷史新高點

→銀樓買賣價差約8%

→一買一賣,先損失8%

 

●汽車是最耗損的資產

→房車需每年折舊

→財務折舊算法,【《購買總價-殘值(約總價1成計)》除以(耐用年限)

→假設車價70萬,殘值7萬,耐用年限5年

→每年折舊126000元{(70萬-7萬)÷5}

6年後,車價值歸零

※假設開3年車要賣,即便里程數、車況都好,現實就是會折掉近一半的車價

 

●自提6%,強迫儲蓄

→優點免稅,也是政府鼓勵措施

→這筆錢會按月撥入你個人的勞退專戶

→即便你離職都帶著走

※在你的帳戶內,其他人無法得知帳戶內的金額

 

●有人羨慕包租公婆

但是當年不但房價低

→就算賣掉也大賺資本利得

→也可以穩收租金

→現在成本不一樣

→賣掉還有房地合一稅

※高房價帶來低租金投報率,還不包括維修管理費用

 

●不是複製一個人或是買一個商品就可以致富

→分析他們成功的方式都跟當時取得成本有關(市場在相對低點)

→包租公婆買房子的成本跟你不一樣

→存股達人跟你現在存股的成本也不一樣

→保單是當時利率很高,跟現在的低利率環境不一樣

 

●過去有人買保單就準備安穩退休

→是因為當年保單預定利率比現在高出幾倍之多

→當時的利率水準高

→光放定存就有8%

 

●銀行定存利率是8%,有300萬元,一年利息有24萬

→當利息降到6%,銀行定存要400萬元

→如果降到2%,存款要1200萬元

→目前銀行利息不到1%,存款金額要超過2400萬元

→銀行目前對於500萬元的大額資金都不收

※確定會退休,但是又無法確定銀行的利率狀況,把錢放在最保險的銀行,風險也過大

 

●報酬率的順序也是有風險

→EX1:先賺10%、10%,第三年賠10%

→EX2:賠10%後,再賺10%

最好是一開始就小小的賺

→如果一開始就賠,未來的報酬率上會少很多

※退休的時候,寧願少少的賺,也不要大賠

 

●市面上唯一保本的商品只有定存

→但保本不保值

 

●0050

→完全複製法

→必須要貼近指數權

※買大型龍頭股的ETF必須給比較長的時間,才容易看到獲利

 

●退休規劃的長期投資

→最好選擇原型

→不要選擇變型

※最好也不要做空,以免跟自己長期投資的心態相牴觸

 

●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所有「保證」功能都是要付出成本或是代價的

→不要只聽到保證二字就受誘惑

→忽略了自己真實的需求

 

●保證是一種弔詭的承諾

→當你保證給付是身故保額的

→代表你買的是變額壽險(有壽險成分的投資型保單)

→所繳保費中有一定金額用在購買身故保障

→就會降低用於投資的保費比重

 

●投資型保單

→在身故保證費用部分每年也會收取全權委託帳戶投資標的的價值的0.5%

→全權委託也是一種服務不是保證

→對於投資標的的管理費有些還會收停泊帳戶的費用

→這停泊帳戶就次按月撥回的費用

※保證是一種需求也是一種服務,而且還是需要花錢

 

●資產年金化

→勞保年金,每月領一萬元

→還本儲蓄險,每年還本12萬元

→年金保險,每月或按年給付給年金給保險受益人

→債券型基金,每季或每月配息

→房屋出租,每月收租金,也是具備年金化的概念(只是擔心出租可能會中斷)

 

●政府推出勞保年金

→希望退休族不要一次提領,改成月領

因為月領將多於一次領

※避免很多人拿了退休金做不良借貸或是錯誤投資,造成退休金損失

 

●很多人中樂透,一定會去買年金險

→目的之一是怕親人知道來借錢

→把錢鎖在保險中

→另一目的是每年都可以領生活費出來花費

 

●年金是對抗長壽風險的利器

→勞保年金可以一路領到死亡日

→商業年金會設下陷,多半規定可以領到105歲或110歲

→對於生存的保障相當足夠

※把該筆資產存在銀行是享受不到這樣的效益,銀行是不會讓你多領1塊錢

 

●「人」是最大的變數

→把錢放身邊,怕失智退化

→託付給好友、親友,也怕被信任所傷

 

●港星肥肥怕未成年的女兒繼承大筆財產會有人身安危及無法妥善管理

→透過信託管理

→分期給付教育費、生活費

→長期確保女兒都能衣食無缺的成長

 

●港星梅艷芳怕年老的媽媽無人奉養

→透過信託分期給付傳達奉養的孝心

 

●好友長年外派澳洲工作

→為照顧獨居在台灣的媽媽

→特定撥付一筆錢與銀行約定做他益信託

→每月給付一筆孝養金還有看護費

 

●信託是一種理財方式

→委託人(當事人自己),標的(錢/不動產)

→受託人(銀行或任何信託機構)

→受益人(自己或第三人):自己或想照顧的人

 

●信託的概念

→你:委託人

→標的:錢\不動產

→委託給

→受託人:銀行

→受益人:自己或是想照顧的人

 

●受益人

→自益信託:委託人、受益人是自己

→他益信託:受益人是子女、親人或第三人稱

→公益信託:受益人是公益團體

 

●信託有三筆費用

→簽約費:2000~5000

→管理費:年費約0.3%~0.5%

→修改契約:1000~2000

 

●台灣的自有住宅率:85%

→顯示大家「有土斯有財」的觀念難以撼動

 

●單身適合以房養老

→「以房養老」: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

→你拿房子去跟銀行貸款

→每月跟銀行領一筆錢

→等上天堂後銀行會拍賣房產清償

 

●適合要件

→年滿60歲銀髮族

→擁有建物所有權

→用房產向銀行借錢,每個月領取固定的收入

※國內以官股銀行居多:合庫、一銀、土銀、華銀、台銀、台企銀、兆豐

 

●以房養老最高貸款成數7成

→實務上要看路段、屋齡等條件鑑價

→若房子位於偏遠、地段差、屋齡老舊、非六都,可能大打折扣

 

●每個月銀行支付給你的收入

→在一短時間後

→因為內扣利息支出

→金錢是會減少的

 

●以房養老,實領金額會愈來愈少

→EX:房產額度960萬,貸款年限20年

→每月銀行支付新台幣4萬元

→960萬分成240個月(20年期×12個月)

→利息:總費率1.76%計,4萬×1.76%÷12=58.5元(月扣)

→第一個月:實領4萬元

→第二個月:實領39,941元

→第三個月:實領39,883元

→第223個月~第240個月:實領27,000元

 

●優點

→讓當事人可以在自己最熟悉的自宅安享天年

→房子帶不走,用自己畢生的賺的錢來養自己

 

●缺點

→房子的地段是現實的問題

→銀行估價會七扣八扣

→還有利息內扣

→領了10年,會明顯感到每月領金額的減少幅度

※當利率上升,每月領的錢就會減少

 

●以房養老之後

→房子就會歸銀行

→把貸款及掛帳利息全清償,房產就歸繼承人所有

→如果不想繼承,銀行就會拍賣房產來清償貸款,如果有剩餘的還是會交給繼承人

 

●賣房養老

→如果覺得被銀行七折八扣划不來

→把市中心的房子賣掉

→現金套出2000多萬元

→買了4%~5%的投資商品

→一年利息130萬元

→一個月有10多萬的生活費

 

●養生村(長庚為例)

→房型(15坪1房1廳):每人每月20000~24000元,保證金25萬

房型(22坪1房2廳):每人每月29500~34000元,保證金34萬

 

●有了一大筆錢

→會有保管運用問題

→現在定存利息低

利息無法抗通膨

 

●銀行都在推「信託」,這是趨勢

→將一筆錢委託給銀行做管理信託

→約定每個月由銀行撥付一筆錢給你做日常所需

→將你的錢由銀行來把關

→沒有機會被借錢、詐騙

※讓你安然度過退休的晚年生活

 

●房貸延長的陷阱

→房貸的貸款成數:過去7成,現在有8成、甚至9成

→貸款年限:過去慣行20年,現在有30年期,甚至40年期

※利息的支出,會讓你大吃一驚

 

●還房貸方式

→本息平均繳

→本金平均繳

一般銀行承做仍以「本息平均繳」的居多

→也是最多民眾的選項

→每月繳款金額不變,比較好預估家中的現金流

※雖然本金+利息,總額一樣,但隨著償還本金愈來愈少,後面利息愈來愈多

 

●不贊成房貸延長40年

→因為我們最可能購屋的年齡會在35歲

→35歲剛好是適婚年齡

→可以兩人賺錢,共同繳交房貸

→繳了40年房貸的年紀是75歲

※帶著房貸進入退休是很可怕的壓力

 

●房子總價1200萬,自備款2成,貸款8成,貸款金額960萬,總費用年率1.5%

→20年利息:1,517,865元

→30年利息:2,327,307元

→40年利息:3,172,029元,是20年房貸的1倍

 

●本金攤還方式

→20年利息:1,446,000元

→30年利息:2,166,000元

→本金攤還金額比較高,要看個人的能力

※這方式銀行會少賺利息,也比較少承作

 

●當我們進入退休生活

→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再需要繳房貸

→退休後工作收入減少

※如果有負債生活,將會拖累生活品質

 

●不要送孩子有貸款的房子

→這是有負債的資產

 

●活生生的例子

→送給孩子的房子,離孩子工作地點太遠,上班不方便

→房貸利息超過孩子的負擔,孩子要犧牲生活品質

→不敢生小孩,來負擔房貸

→付了房貸就付不出生小孩的保母費

 

●買房送孩子,都忽略很多成本

→裝潢費、家具費

→本息的攤還、管理費、地價稅、房屋稅

 

●管理財務

→房貸不要超過房屋總價的7成

→有了房貸,家庭的總負債不要總過總資產的5成

→本息的攤還不要超過家庭固定收入的3成

 

●十年磨一劍

→投資上,修練的時間要更長

→如果有人告訴你一個訣竅、一個好方法

→那絕對是騙你的

※投資功力需要在動態中磨練,靜態中不斷的修練

 

●先生進入投信工作

→將股票清空,進入共同基金

→孩子的教育基金,以小額方式分批介入

※累積8年、10年都有相當可觀的金額

 

●20年房貸,不到10年就還光

→因為靠近娘家,媽媽幫忙帶小孩

→回家吃飯、幫忙帶便當,省一大筆開銷

→平均還清房貸的年限是7年多

※有目標跟適度的壓力,是提早還清房貸的兩大原因

 

●SARS期間

→戴著口罩去看屋

→事實上是前屋主決定盡快出脫房子

→換了近3000萬元的房子

→每月房貸壓力是過去的3倍

→房子在後來的10多年大幅增值

※鄰居在2年前出售時,已經是超過當時買價的2.5倍以上

 

●當時好友換屋

→賣屋的金額都是1000萬

→去換更郊區700萬元的房子

→留下300萬元現金

→因為屋齡久,10多年沒有增值

→出國旅遊及花費在毛小孩上,現金花光光

 

●退休規劃中,把房子賣了就是一筆可觀的退休金

→在對的時機

→用槓桿大膽換屋

→在老的時候就是退休非常重要的來源

 

●買太多保險

→錢都卡住

→自然沒有錢投資或做買屋資金

 

●喜歡工作,勝過於賺錢

→先喜歡工作

→喜歡工作帶來的樂趣跟成就感

→最後,金錢自然到手

 

●退休生活的兩大指標

→身體健康

→靈魂美麗

※工作、到大學兼課、運動、畫畫、公益

 

●中年後的人生

→透過閱讀

→找幾個榜樣來學習

 

●向李姐學去私和溫暖

→永遠笑臉迎人,永遠給人溫暖

倫理比道理重要,讓媽媽開心

→家人立場不同,道理也是各有各的立場

※要跟家人好好相處,既然終須一別,絕對不要有遺憾

 

●學習宋文琪的女強人退休生活

→證明了有能力的人,退休生活更精彩

→以前講求效率,沒有跟上腳步,肯定被罵

→面對職場小妹妹,展現了耐心和包容心

 

●跟著鐘明秋師姐學放手

→維持規律生活,降低健康因素對生活的干擾

→放慢腳步享受眼前的當下

→對於孩子要學會「放手、信任、不干預」及「放心、關心、不擔心」的態度

→對待家人、孩子、朋友,凡事盡心盡力後,不內疚、不自責

 

●跟薛幼春學謙卑跟感恩

→對於每一件事、每一個人都是感恩、感恩、再感恩

→學溫柔、體貼和感恩

※感恩的人充滿了愛,就沒有空間裝下猜忌和憎恨

 

●跟譚敦慈學美麗

→時間讓我們的容貌改變

→可能變老變醜

→但讓我們的心靈變得更美好

 

●跟陶爸學豁達

→39歲遭逢巨變,接手父親的公司跳票15億

→花10年時間面對破產,自己創業「奇哥」嬰幼兒品牌,49歲還清債務

→歷經大風大浪的陶爸已經看開

無私的對待朋友、家人,是最值得學習

 

●跟劉炯明求知的快樂生活

→科技和人文本來就不是分開的學科

學問是通的,本來就是都和在一起

→童年的時候,學習新的事物都很用心

→什麼都學,朗誦、運動球類、話劇社都參加

※生活中因為學習帶來莫大樂趣才是生活的重心

 

●跟彭淑美學運動

強調要透過呼吸來加強運動效果

※呼吸是心腦合一,耳朵聽的到、眼睛看得到、頭腦想的到,然後就做到

 

●跟廖玉蕙學道歉學

→年紀大了,不想花太多時間計較小事

→很多事要看開,不要花時間冷戰

→年過半百之後,看到身邊的人一個、一個凋零,開始覺得人生苦短

離終點愈來愈近,你還要花無謂的時間冷戰嗎?

※儘管生活不是童話,但要用柔軟的心、傾聽與同理

 

●跟黃越綏學自在樂觀

→人生不能卡關,要樂觀

→48歲成立「財團法人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服務弱勢單親家庭超過5萬戶

→2012年加碼打造收容機構「麻二甲之家」,至今輔導超過60為單親媽媽、150位兒童

→即將走過半世紀人生,卻傾盡「老本」,拿出近3000萬,全部奉獻於公益團體

→現在獨自居住在租來的老公寓裡,身邊沒有太多積蓄

→60多歲已經辦好器官捐贈、放棄急救、不氣切等手續

→自己是達關,不是樂觀

因為太樂觀會白目、不負責任

※我不減肥、不節食、不運動、不保養,一塊水晶肥皂洗全身,別人送我什麼,我就用什麼

 

●向丘引學習身為父母不要再為子女奉獻

→老不老,無關身分證上的年紀

只與個人思維、人生態度、價值觀有關

→到了中年,如果能學習優雅的老,自然能老的優雅

→台灣老一輩受教育者少,年老後不知道如何透過報章雜誌、網路找資源

→甚至不會自己搭公車、到了醫院也看不懂門診指標

→相形之下,教育程度較高的高齡者自信心高、生活滿意度高,就連選擇工作、生活的方式的機會都比較多

※無論在都市或鄉村生活,最重要的就是善用當地資源,維持健康、持續活動及參與社區

 

●跟陳景圓學生命的追尋

→教授整體瑜珈

→體位法、暖身、呼吸及深度放鬆

→每年組團前往印度,穿梭在靈山、聖水之間,學習瑜珈

※肉體是會消逝衰老的,唯有我們的靈魂才是永恆的

 

●老後最擔心的兩件事

→沒錢

→孤獨

※台灣將在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

 

●銀髮族有6怕

→怕生病:日本健身房專門為年長者設計的專屬運動

→怕沒錢:提供派遣或是工作分時,打造高齡者的工作模式

→怕無聊:品酒、喝咖啡、圓藝等課程

→怕尷尬:排尿預感設備,在腹部裝一個感測器提醒要上廁所的通知

→怕無能為力:讓家具變得更輕鬆好用

→怕死後不安

※新世代高齡已經是全球商機

 

●怕生病:開始運動來解鎖

→TRX:跟核心肌群有很大關聯

→運動需要同伴,也需要好的教練

 

●幽默是退休男人的必修課

但是身邊屆齡退休的男人們,通常既缺乏幽默感,也不會有主動的行動力

→有的人對於太太找教練運動不以為然,認為在家即可以自己訓練

→先生對於畫畫已經多年的太太,從來沒有稱讚一句,連老婆開畫展都沒有獻花或是現身

→先生不願意參加老婆的聚會

※離婚容易,但是很多關係是離不掉的

 

●不適合的人,離婚了很好

→也許兩個不幸福的人

→可以成就四個幸福的人

 

●人到中年不要放棄學習

→閱讀書籍是一個很好的管道

 

●不離婚,也很好

→只要兩人各自快樂,也很好

→不離婚也不用當成陌生仇人

中年時後,需要慢慢地洞察以及解鎖非理性信念

※只要自己覺察,明白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這才是中年過後該具備的婚姻智慧

 

●朋友要知心而交

→朋友總有保鮮期或保存期限

→時間到了

→緣分盡了

→就各自安好,也不需要強求

 

●老友

→不一定是兒時玩伴

→同事、鄰居、教友、同修

只要價值觀相似

→說話投機又值得信賴

→都可以成為一起共老的好朋友

※有朋友陪伴,比老伴、甚至房子更重要

 

●長照險買了,只解決一半的問題

→另一半的問題就是誰來幫你找到適合的看護?

→誰來關心你的三餐?

※如果看護虐待你,或是每天三餐都煮同樣的菜餵你吃,你會不會痛苦?

 

●公公住院期間請過看護

→發現看護非常喜歡看電視,幾乎離不開電視

→當公公虛弱的聲音叫不動他,還好是家人發現

→趕緊換一位看護

 

●人生更多時候需要朋友

→人生不是只有錢就可以解決問題

→每一個人都可以想一下

→如果有一天,很想吃一樣東西

你有姊妹家人或是好朋友會買去給你吃嗎?

→如果有,相信你會很幸福的

※也要想一想自己能不能也成為別人的好姊妹

 

●朋友的好處多多

→幫你就醫的時候,有個商量討論的人

→探病時陪你聊天

→知道你想吃的東西

※多跟朋友聊天互動,可以降低失智的機率

 

●中年之後除了老友,要交新朋友

→大家交換醫學新知,也一起吃美食跟旅遊

→開闊生活空間

 

●快樂比健康更重要

→能夠享受生命

→就可以從容優雅的老去

就是要活得快樂自在

※覺得老到可以死了,是一項成就,不是挫折

 

●台灣養護中心的現象

→知名的養護中心,要排隊十幾二十年

→立刻有床位的養護中心,大家還不敢住進去

→醫院等病床還容易,畢竟好了就可以出院

※養護中心必須要等到有人畢業了,才可以補位進入

 

●晚年最需要的是獨立的快樂跟尊嚴

→如果大家各自安好,周末日相聚就好

→小孩不用跟父母住在一起

→到了道別的時候,孩子也會心甘情願地陪到最後

 

●叛逆清單:把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寫下來

→運動:以前不愛運動,現在會做有氧運動、重訓、TRX

→畫畫:從小不愛畫畫,就去學了畫,還跟老師一起開畫展

至少你做過就不會後悔,但不做,以後一定會後悔

※中年過後,想做,但是做不來就放棄,因為努力過就無所謂,一切還是自在最重要

 

●中年後的旅行,開心最重要

→千萬不要再把自己框住了

→中年之後的旅遊一定要以自己為主

→而且還有要說走就走的勇氣

 

●中年的旅行,有幾件事很重要

→找適合的玩伴

→先了解彼此的生活及睡眠習慣

→讓自己也變成受歡迎的旅伴

 

●你要在團體中找到價值,人家才會多找你

→假設擅長拍照,就多幫朋友拍照

→擅長找餐廳,多多推薦

→會看地圖的,就多多協助導航

※貢獻自己的才能,也會贏得大家的好感

 

●書寫遺囑

→把身前的事情處理好,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自己寫遺囑,不需要花錢,也可以常常修改

→寫遺囑是深層的內在自我對話

→寫遺囑是回顧自己的人生

 

●寫遺囑可以常常更新

→一定要自己寫

不可以用電腦打字

→要簽上自己的名字,並且寫上年月日

→寫之前的工作就是先知道自己有多少財產

→你想給誰?

※最好要指名誰來執行遺囑

 

●什麼工作是終身職

→而且樂此不疲,永不懈怠

※那就是母親

 

●人到中年之後,都想找一個事情做

→最好要花點時間跟功夫的

→如果一下子就做完了

→就在花時間找下一個事做

※做一個花時間的事,有成就感,又有意義

 

●斷捨離

→衣櫥

→家具、廚具

→整理照片

 

●寫自己的生命故事

→這是一件有意義且需要花時間去做的事

→回顧自己一生,有很多美妙感動的事

→透過寫作,啟動人生的反思跟展望

→簡表的時間序,加上你記得的社會情況或是經驗

※透過自己真實紀錄就是好文章

 

●生命故事分四個階段

→幼年家庭生活

→求學工作

→家庭婚姻

→退休傳承

 

●尋找幼年的記憶,會比較花時間

找長輩多聊天

→如果父母健在最好

→或是找伯父母、叔叔、舅舅

→上圖書館找資料,查閱當時的社會情況

※小時候回家要幫媽媽做假花,對照年紀時間表,知道台灣經濟發展有家庭即工廠的政策

 

●諮商師都認為

透過書寫,可以讓自己的心情有宣洩的管道

→是一個很好的自我療癒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讀書摘要
    全站熱搜

    bookworm94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