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出版

 

作者:阮慕驊
曾任:中視記者、中央社財經組記者、中央社證券組組長。
現任:中央社多媒體新聞中心組長

 

IMG_0021

●樂透彩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別傻了,你不會是那五百萬分之一的幸運兒

→機率低的幾乎為零

→比雷打中的機率還低

 

●變成有錢人,根本在於你具備什麼條件和能力

→理財和投資的能力

→職場競爭的能力

→做個有知識的人,不斷學習再學習

※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內化成能力

 

●五大問題

→面民微利時代的來臨

→競爭加劇

→貧富差距加大

→知識鴻溝擴大

→壟斷和集中化加深

※近年來全球憂鬱症患者快速增加是明顯例證

 

●憂鬱症實例

→工作上感到巨大壓力

→上校升不了上將

→攝影師升不了導演

※同儕的發展超越他們,在自我壓力升高下,得到憂鬱症

 

●朋友聽了小道消息

→在威盛當上股王時(民國89年)

→把房子「二胎貸款」用來向銀行借錢買這家公司股票

→2000年總統大選後,威盛股價一路下跌

→跌到最後已經縮水成當初買進的十分之一

※嚴重自責及經濟壓力下得了憂鬱症,幾乎想跳樓

 

●理財先由於投資

→因為理財和投資是兩碼子事

現實的事情:好的投資機會,永遠是留給有錢的人

 

●你的一生當中有過什麼好的投資機會嗎?

資本社會主義:有資本的永遠是贏家,沒錢沒勢的閃一邊去

→好的投資機會,會輪到你嗎?

 

●創投的基金是「私募」

→也就是向有錢人募集而來

→創投公司拿到錢,就找有經驗、厲害、會分析的人操盤

→在全球各地尋找有潛力的標的

 

●有錢人最怕每年繳綜合所得稅

→台灣提供有錢人節稅的管道很多

→創投是其中一個

→創投產業可以依據《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八條》,享有20%及10%的租稅減免

 

●有錢的大戶可利用個人原始認股

→參與政府指定的重要科技產業

→因創投或擴充而發行記名股票的機會,把錢「搬到」或投資到這些事業體達到節稅的目的

※好的投資機會是留給有錢人的

 

●投資理財首先要導正觀念

→是不是具備了正確的金錢觀?

→是不是確立了人生目標?

 

●7年級生的文化衝擊

→4個有3個願意以1000萬換終身不見父母

→7年級生的人生意義是「吃喝玩樂」

→人生目標是「先玩再說」

 

●金錢真正的意義在於創造自己和他人生活的幸福美滿

→並將這種幸福延續到社會角落,創到社會的良性循環

※非僅淺薄的將金錢的價值建立在放縱的慾望、消費和玩樂

 

●台灣有許多「好野人」

→一套14萬的西裝,一年有50套訂單

→一輛17萬的腳踏車,一年賣出15台

→台北一家專供香檳和紅酒的店,最便宜的香檳是3千多元

→台北雪茄俱樂部,抽一支上等古巴雪茄要好幾千元,如果不是繳了數十萬元的會員費還進不去

 

●理財第一步:降低負債,累積資本

一般人常在理財犯猶豫不決的毛病,沒有辦法停損了結賠錢的事

※記帳的目的是讓你檢討,何者當用、何者不當用,不是記好看的

 

●降低負債要有層次

→要先從債息高的債務著手

→EX:信用卡和現金卡循環利息約日息萬分之五

→借一萬元的利息是5元

萬分之五的日息累積一年就是18.5%,借一萬元要還1850元

 

●盡量不要使用信用卡循環利息

→現金卡借貸能免則免

※基本上信用卡、現金卡這些塑膠貨幣的性質是鼓勵消費

 

●收入-儲蓄=支出

→每月將必須存下固定金額

→薪水一發下來,立刻將當月的儲蓄目標完成

 

●財務規劃

→是否生小孩?

→要生幾個小孩?

→在台北市,一個小孩生下來養到20歲,父母至少花500萬

→兩個小孩至少1000萬

 

●人生三大風險

→活得太短

→發生意外或失業

→活著太長

 

●賺得多不如存的多

→會賺不會存只是得到一時的享受

→到頭來也是一場空

※不會賺又不會存,只有「慘」字了得

 

●因小失大,無法克服貪小便宜心態

信用卡的紅利積點或現金回饋就是利用此一弱點設計的

→想一下,信用卡公司和發卡銀行靠什麼賺錢?

→銀行開門就是要賺錢,否則養那麼多人、分行開那麼多、管銷費用和人事成本怎麼維持

※銀行就是要鼓勵你消費刷卡、賺取你的手續費、抽取你的刷卡成數

 

●有幽默感的人,思考包容度較大

→也能容許不同的意見

→思考不同的想法以激發更大的想像空間

 

●陷入群體迷失效應,盲從一窩蜂現象

→你的理財決策是受到媒體訊息的影響

→還是受到市場氣氛的影響

→還是你自己的胡思亂想

 

●相信模式,忽略變數

→共同基金、保險理財宣傳單:每年定期定額投入,15年、20年後財富累積達上千萬元

→EX:每家保險公司、基金公司都會聘請財務精算師,算出合理的利潤與風險

→訓練有素的專家,能算出911恐怖攻擊事件嗎?

→能算出日本利率會降到0的水準嗎?

→能算出美國聯準會史無前例連續10次降息嗎?

※史無前例四個字,未來所發生的事,是無法用既往的經驗推算

 

●理財心態要調整,降低目標值

→台灣存款利率最高年代是民國70年,高達14%

→存100萬元,一年的利息有14萬

→銀行存款利率下滑至今,一年期定存利率平均為1.4%

→過去投資機構銷售商品強調長期績效以年報酬率12%~15%為計算標準

→個人認為12%的固定投資報酬率不易達成,尤其對不擅長投資理財的一般大眾

※建議以5%的年頭報酬率為複利計算為基礎,比較切和實際

 

●今年38歲,想要在50歲有2千萬元的存款

→以年投資報酬率5%計算,每個月要存101,645元

→如果以民國70年代的14%計算,大幅縮減為54,092元

兩者相差一倍,換句話說,利率下滑,民眾的生活會更辛苦,必須加倍努力,這是微利時代要有的觀念

 

●每個月省一萬元做不做得到?

→如果從25歲開始每個月節省一萬元

→年報酬率5%複利計算

→到60歲時的35年期間

→共可以存下11,360,924元

※別懷疑,每個月省下一萬元,35年後你將有千萬存款

 

●以「零存整付」的觀念取代「整存整付」

→每個月應存資金設定為一年期定存

→一年下來累積12張1年期定存單

→翌年將逐月到期還本領息

→每個月都有定存單到期領回

→避免資金流動不足,又能賺到比活存更高的利息

 

●一個人的保險支出應設定為年所得的10分之一

→家庭的保險額度應為夫妻兩人年所得總額的10倍

→假設夫妻兩人年所得總額為200萬,家庭應有的保障總額度應在2000萬

 

●個人未來競爭的關鍵能力

→理財和投資的能力

→職場就業的能力

→分析和觀察趨勢的能力

→判斷和思考的能力

 

●微利時代來臨

→貧富差距擴大到窮人增加

→失業率上升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台灣低收入戶總數從民國87年底的5.5萬戶

→逐升為91年底的7萬戶

※曾幾何時,台灣街頭遊民增多了,需要社會協助的家庭增加了

 

●根據學者研究,台灣首屈一指的台大

→80%以上學生來自前20名的明星高中

→有能力進入明星中學的孩子,本身家庭的社經地位比較高

 

●不看好任何高價電子股

→只要是未切入品牌經營者

→未切入終端消費通路者

→只靠合併、擴大生產規模、及生產成本控制的廠商,終將面臨考驗

※高價電子股會向下修正為中價位,中價位會下修成低價位,低價位下修成雞蛋水餃股

 

●長期趨勢而言,台灣的電子股不具投資價值

→只具備股價回跌且跌深的投機空間

→絕對不會在電子股股價高檔買進

→而是默默等待跌深、超跌後的投機價值出現

 

●兩兆雙星產業的液晶面板產業

→一座液晶面板廠設立投資金額動輒上千億元

→景氣不佳,一年可能虧損上百億元

→景氣好轉,一年的獲利是上百億元

※這種一年賠百億,隔年賺百億的產業發展模式,前車之鑑是DRAM

 

●趨勢告訴我們

→值得長期投資的產業,是不受景氣循環影響的

→值得長期投資的企業,是知識密集的趨勢型企業

※股價會暴起暴跌的企業,是不值得長期投資

 

●股票操作的基本原則

→體質佳、有競爭力的公司

→在股價及成交量低檔區買進

 

●台股周轉率高

→不應該時常買進賣出股票

 

●任何人對股市和股價的預測都只是猜測

→猜測的準度在於個人對於股市的認知、觀念和分析能力

 

●時間是股票操作上常被忽略

→切入投資買點都需要耐心、需要時間

 

●股票操作的紀律是致勝的關鍵

→股票的操作和戰爭的本質有許多相同之處

→作戰需要紀律才能打勝戰

 

●反市場操作

→多數人喊買進,你要賣出

→多數人賣出,你要買進

 

●股票投資第一步

→學會軍事戰略和戰術法則

→以帶兵的心態操作股票,才能謹慎和慎重

→假設以100萬元資金投入股市

→在心中就必須把這100萬元當成是100萬名個士兵

 

●歷史上戰役可用在股票上

→二次大戰,英國的敦克爾克大撤退就是一例

→股要操作資金撤退「當機立斷」的重要性

→一開始套牢可能損失點小錢斷然退出

但是多數人猶豫不決,錯失退場的第一時間,導致嚴重套牢

※覺得苗頭不對就先走再說,這非停損,而是戰略性的撤退,以免大失血的停損

 

●散戶若只想靠技術分析賺錢,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主力、大戶、公司派、法人在股市裡,用盡各種方法等散戶入殼

→線型、圖型就是他們施設的煙霧彈

 

●股市致勝的兩大法寶

→資金

→消息

 

●操作股票致富的何麗玲

→因聽信某為市場主力的話

→大量買進塑化股的國喬,慘賠3、4千萬

塑化股市台股主力操盤最兇悍的類股之一,不熟悉塑化股性的朋友,最好不要碰

→消息來源常操控在少數人手中

→主力吃貨時利空消息不斷

→主力出貨時各種利多消息

 

●微利時代來臨

→定存利率一年期1.4%

→股票一天漲停7%

→股票一天漲停的報酬率要定存五年才能等同

→一天換5年,有多少人不心動

 

●如果學會技術分析

→KD20之下往上交叉買進

→KD在80之上交叉向下賣出

→這樣操作股票就無往不利,還會有人賠錢嗎?

→否則全台灣的人就不用辛苦上班,全部在家等KD交叉的買賣訊號就好了

※別迷信技術分析,切勿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空間

 

●天天進出股市的人,是賺不到錢的

→保持密切對股票的關愛,研究和分析它的道理

→股票不受年齡、體力的限制,可以當成終身喜好和志業來研究的好物

 

●操作股票,明天永遠有機會

→股票的機會永遠在,今天沒賺到,永遠有明天

→股票向來都是怎麼上就怎麼下,不怕沒有低點給你買

※股市是比氣長,是場龜兔賽跑

 

●只挑選自己熟悉的股票操作

→避免亂槍打鳥、三心兩意,見一檔愛一檔

→每檔都想賺到,絕對無法賺錢

 

●鋼鐵類股常有投機行情,散戶不易抓到

→但可操作中鋼

只要中鋼跌破20元即可分批介入,波段投資很安穩

 

●塑化股可注意第一季和第四季的波段行情

→但主力操盤甚兇,介入者注意

 

●電子股可在股價跌深時介入

→會有不錯利潤

 

●水泥類股不用太著墨

→一年只有1~2次公司派的作帳行情,散戶不易賺錢

 

●電子類股可注意無融資交易的新上市、上櫃股

→只要上市後跌破承銷價,散戶可待交易量窒息時逐步介入

※公司派多數情況會在交易量萎縮時又跌破承銷價開始做多

 

●台灣的股票不適合長期投資,最好是波段投資

→慎選績優個股

→選擇低檔進場機會

→一年只做1~2回的切入,耐心等待波段獲利

 

●台灣只要出現非經濟因素利空衝擊(兩岸情勢、選舉、國際情勢緊張、戰爭)

→造成大幅下跌,尤其股市已經處於空頭市場下跌有一段時間

→就是波段最好的買點

可買進的標的:金融股的中信金、塑化股的台塑、電子股的台積電

→每年最多進入股市一至兩次,年報酬率應可達20%以上

 

●切入台股最佳時機

→每年元月分有所謂「作帳行情」

可在12月份挑選好股介入

※元月行情只能視為小波段的投機,淺嘗即可

 

●塑化類股於一、四季較有行情

→電子類股有3月~6月除權行情

→電子類股的主機板有所謂「五窮六絕」

→五月和六月是出貨淡季,9月及10月出貨旺季

※電子類股每年第一季會「作夢」,老闆會對媒體放風聲,強調今年轉機,藉此炒作股價

 

●資料、資訊和知識

→有價值的消息以及經過整理的資料,叫資訊

→經過整合性的組織邏輯分析和經驗累積的資訊,叫知識

→個人將知識內化,即成為能力

※一個人學游泳,光看書或尋求游泳的資訊是永遠學不會的,必定得從做中學習

 

●股票操作要訣之一

→資料蒐集整理為資訊

→將分析和研判股票的知識內化成能力

 

●小心分辨消息真偽

→各種投資資訊到你手上

→如果是無償獲得獲輕易獲得,都要小心

※真正有價值的資訊是要付費的,而且不易取得

 

●股市行家

→一天要看六份報紙

→一週訂閱7、8份雜誌

→股市中實戶,進出股票都是百張為單位

 

●對任何訊息來源都要保持距離,勿概括承受

→建立個人思考的功夫

 

●公開資訊充斥陷阱

→報紙、雜誌、電視、廣播、傳單

→關鍵在於如何識破設計的訊息

→不要天真的不過濾它、不查證它

→報導利多消息,往往股價已經在高檔

→出現利空消息,股價已經跌到低檔,可能在洗盤

 

●台灣股票分析師

→通常是以技術面、基本面帶領投資人進行短線操作

無論如何,短線進出股票能獲利者不多

→EX:朋友聽信某位證券公司擔任操盤經理人,放空道瓊指數期貨10口,短短數天賠了5百萬台幣,所屬的證券公司損失上億

※任何專業投資經理人、股市操盤人、基金經理人、股市分析師,都可能是錯誤的

 

●政府各財經部會的網站

→證期會

→交易所

→主計處

→財政部

→經濟部

→國貿會

→中央銀行

→外貿協會

→經建會

→勞委會

※裡面都有許多有用的投資資訊,未經加工的一手資訊,才是原汁原味

 

●如果你是股票投資人

→台灣證券交易所

→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

→股市觀測站

※每天必要上三大網站蒐集最新資訊,連證券記者都要靠這些網站取得新聞線索

 

●投資趨勢在於整體資金流動的研判

→景氣不好,股市自然不好,資金就會從股市流往債市或銀行定存流動

→景氣好時,股市自然會好,資金就會從定存或債市流往股市

→當股市行情好時,形成M1B的年增率上升,且M1B上揚的角度比M2陡峭,甚至從下穿越M2時,有利於推升股市

→若發現M1B開始形成頭部並往下滑落,甚至往下穿越M2時,代表資金退潮,股市下滑可以預期了

※短期操作法人會參考經建會網站景氣對策信號及領先指標

 

●你不會是幸運兒

→人總是被貪念所蒙蔽

→若是有利可圖的,都為特地人參予,絕對輪不到一般人

 

●基金

→風險很高

→國內的共同基金不是能長期持有的

→投資成本不低

 

●國內共同基金最好波段持有

→出脫基金後要轉換到債券型基金

 

●基金成本不低

→代銷的銀行先收取2%~3%的手續費

→買100萬先虧損2~3萬

 

●除非是住宅用,否則不建議多購房產

→自用住宅要將房貸組合的利息支出降到最低

→貨比三家,多比較各家銀行所提供的房貸條件,試算出最低利息支出

→技巧性以他家銀行方案刺激原承作行,強烈表達轉貸意願

切記:銀行是不會主動調降房貸利率,除非客戶主動爭取

 

●小套房(定義10坪以下)

→公設比最高,達35%-40%,使實際坪數僅5-7坪,降低投資標準

→住戶龍蛇雜處

→管理維護問題多

→折舊高

→新屋房價高

→銀行不願承做房貸

 

●小套房若以投資原則

→租金投報率應在8%以上

→套房總價不宜超過350萬

→套房位置交通便利,最好靠近捷運或大學旁

→公設比低於35%

→公設產權不宜握在建商手中

→非挑高樓層者

※許多算盤打得精的人,不會投資小套房

 

●小套房挑選原則

→市郊交通方便者,比市區好

→中古屋比新屋或預售屋好

→低總價比高價好

→獨棟式比社區式好

→以自有資金購置比貸款購置好

 

●挑高住宅、夾層屋

→夾層屋屬於違建的一種

→從民國84年後,領取使用執照的新違建必須即報即拆

→一般挑高住宅多為4.2米或4.5米

→因超過3.6米的自用住宅規定,無法享有低廉的自用住宅稅

→購屋者必須負擔商辦大樓超過自用住宅4~5倍的房屋稅和地價稅

→挑高住宅一般多位於商業區,不能適用政策性優惠房貸

→商業區的住家環境較為複雜

 

●股市和房市都是哥倆好

→股市好,房市自然好

→房市好,股市自然不會差

※當股市和房市都不好時,資金可轉入債市和外幣市場

 

●投資外幣首先得密切觀察各國利率走勢

「熱錢」的流動:通常國際資金匯往利率較高的地區流動

→EX:美金一年期活期利率0.7%,相較歐元1.15%的利率,國際熱錢會由美國流往歐洲

→投資外幣市風險相當低的投資行為,但是不要投資於投機性的南非幣

→銀行高的利率必須靠良性的資金和持續的經濟成長才能維持

→而高的匯價不利於出口競爭力

 

●人民幣是否升值

→除非大陸的政局和經濟發展有大的動盪

→否則人民幣終將反映基本面而升值

 

●一般人只要鎖定美元、歐元、英鎊即可

→頂多配合比較投機的紐、澳幣、瑞士法郎

※以高出低進並配合利差為原則,應該是風險很低又有不錯的投資機會

 

●債券的玩家是法人

→一般投資人頂多買債權型基金,交由專業經理人操作

→債券的門檻較高、較專業

→債券市場每天的交易金額是比股市還大的

→債券市場玩的是「利率」,債券的利率叫「殖利率」

→某證券商的債券交易員,手上操作部位數十億元

→每天早上看6份報紙、8點晨報、9點開盤開始交易到下午收盤,中午在終端機前吃蘋果沙拉,收盤後檢討再去跑客戶

→一個判斷錯誤,給老闆的損失是以千萬元計算

※操作債券要了解利率、匯率、股市、貨幣市場、央行操作、國內外各項經濟指標、景氣面和資金面

 

●建議投資人,多多少少可以買點債券型基金

→股市不好,債市就會好

有錢人常用債券和票券做合法的節稅安排

→票券是採25%的分離課稅,是富人節稅的管道之一

→債券有種交易叫做「附條件買回」,簡稱「RP」,是不用繳稅的,被稱之為富人的避稅天堂

 

●債券型基金

→原則:海外債券型基金會比國內好

→海外債券有節稅的功能

※具備固定收益特性的全球債券,是投資人長期的投資標的

 

●期貨非一般人可以碰的東西

→重點少碰為妙,保平安

→期貨操作者賠錢十之八九

→期貨操作應回歸避險性質

→股票搭配期貨操作:買入股票若誤判行情大盤直下,此時可在期貨上放空

切勿在股票和期貨上同時做多或放空

→採取此模式,手中持股必須是大型股,如台積電、聯電、台塑、中鋼

→若持股為中小型股或冷門股,採取期貨放空會有相當大的危險

※期貨的操作困難度相當高,連專家也會翻船,一般人適可而止,千萬別迷戀

 

●選擇權

→源自於17世紀荷蘭人炒作鬱金香所衍伸的避險工具

→群眾心裡總是追高殺低

→禾伸堂(5423)從上市不到40元飆漲到每股漲到999元還追買的人,難道不瘋狂嗎?

市場上任何商品的漲跌,都是「創造」出來的,是「動能」和「趨勢」主導

→商品上漲時,價格頂點何時會出現,只有上帝知道

※永遠不要預測商品價格的最高點或低點,投資者只有4個字:「順勢而為」

 

●期貨的本質:用很少的錢,通常是10分之1的錢,玩一個預期

→選擇權則是期貨的期貨,本質同樣是預期和投機

→只是選擇權的槓桿倍數更高、風險更高

→選擇權一般人不容易懂,參予的人不多

 

●選擇權的交易,隱藏無限大的風險

→期貨頂多輸掉保證金斷頭出場

 

●認股權證

→是有時間價值的,最後隨時間價值消失

認股權證的暴漲暴跌,是本質和特色

→台灣人做股票習慣做多,不習慣做空,所以認售的權證不風行

 

●分散投資是避免陷入極端風險的前提

投資的要訣:分批、分成數的資金控管和時間序數的考量

 

●任何投資的獲利,總是要適度的分散到其他地方

→如定存、債券、房地產等保值性的投資上

 

●成為富豪的共同特質

→企圖心

 

●菲律賓航空-陳永栽

→一天工作17鐘頭

→人生哲學:知足常樂

→經商之道:找出問題所在

 

●賺錢的動力來自企圖心

→一對夫妻從事保險業

→立下誓言,每天不到晚上12點,汽車絕對不開往回家的方向開

→拼命跑客戶,最後成為保險界的天王天后

 

●賺得太少的原因很多

→缺乏賺大錢的眼光和企圖心是關鍵

 

●理財投資的角度:小孩是負債,不是資產

→讀美語幼稚園,一年學費要50萬

→養小孩到大學畢業,教育費保守估計要500萬元

 

●白領階級層越往上,普遍的生育率越低

→知識和經濟能力越差,生育率反而高

※養得起小孩的夫妻不願意生,養不起小孩的偏偏生一堆

 

●台灣的貴族小學

→一學期的學雜費、午餐費、制服費、教材費要10多萬

→公立學校只要幾千元

→貴族小學強調「血統」,學生從附屬幼稚園一路讀到高中部,再安排到國外讀書

→每年寒暑假的遊學團

 

●兩岸的競爭,不在軍事

→而是人才和教育

 

●過去20年迄今,台灣成功典範是白手起家,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沒有高學歷

→台塑王永慶、富邦、霖園集團第一代是如此

→但是,台灣下個20年還有這樣的機會和條件嗎?

→這種機會相對減少

※台灣經濟已經發展成熟,冒險家的空間壓縮

 

●趨勢科技-張明正

→永遠不滿足是開創的原動力

→共同特色是不安於室

 

●成功的企業家

→判斷力

→執行力

→溝通能力

→親和力

→毅力

 

●職場競爭力

→態度

→行為

→能力

→條件

 

●永遠不要說我做不到

→秉持著「先試試再說」的態度

別只做老闆交代的事

※在老闆交代事項外,積極主動發揮所長,分擔更多工作

 

●創立連鎖美髮曼都的老闆賴孝義

→嘴笑、腰軟、手腳快

 

●行為,注重你的形象

→態度形成行為

→行為則表現於舉止、穿著、言談之間

→融入群體的氣氛,太過凸顯個人風格的穿著,會讓人產生排斥感

 

●言談舉止要得體

→要讓別人舒服,而不是自己舒服

→職場的應對進退要顧念別人

→別老是以自己為中心點出發

 

●在職進修班

→拿在職碩士要50-60萬

→而且得要周六、周日到學校上課

→平常下班找資料、做作業

※工作、家庭、學業三頭燒

 

●中年失業

→主計處調查,1978年經濟未起飛,失業率1.67%

→1980~1990年,失業率維持1.5%

→2000年失業率上升至2.99%

→2001年上升至4.57%

→2002~2003年,台灣失業率一直維持在5%

※只有及早累積財富才不至於成為可憐蟲

 

●行銷秘訣

→麻煩自己,方便別人

 

●何麗玲對餐飲業的定義

→必須自己找自己麻煩的行業

→經營哲學是不能讓客人挑出毛病

→而是在客人挑毛病前把所有問題自己挑出來處理掉

 

●人生用經營品牌的角度來管理

→建立個人品牌價值

※貓王和瑪麗蓮夢露,儘管已經離開人世,但是商品和懷念依舊留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讀書摘要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okworm9487 的頭像
    bookworm9487

    bookworm9487的部落格

    bookworm94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