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試 2.學習方法 3.讀書法
2020年3月初版
作者簡介
讀心師DaiGo
慶應義塾大學理工學院物理資訊工程學系畢業。對建構人的心靈深感興趣,投身研究人工智慧記憶方面的材料科學。向日本媒體公開源自英國的讀心術(Mentalism),作為日本唯一的讀心師,上過數百個電視節目。近期將發展方向轉往商業與學術領域,目前擔任企業的商業顧問、商品開發、作家與大學教授。憑藉自己開發的讀書法每天吸收龐大的資訊,持續創造驚人的成果。著有《整理力,決定你的生命自由度》《專注力,就是你的超能力》等多部暢銷書,著作累積銷售量已破300萬本。
目錄
●學校教的讀書方法,有九成是錯的
→學校老師是教育方面的專家
→卻不是研究學習竅門的專家
※教育界充斥著缺乏效率的舊式讀書法,花再多時間也只是「讀心安」的
●缺乏效率的讀書方法
1.畫重點
2.背口訣
3.重點整理
4.反覆閱讀
5.集中學習
6.搭配自己的讀書習慣
7.趁忘記前再次複習
●無效讀書法:畫重點
→畫重點只是畫安心的
→無法幫助人將資訊牢記心理
→真正的問題:大腦會因為畫了重點感到滿足
→尚未意識到「這些內容需要記住」
※畫重點只能應付單純死背的題目,只要問題出得活一點,就等於是一團無用的知識
●無效讀書法:背口訣
→優點:方便記憶,對考試很有幫助
→EX:化學週期表「養牛洗屁股」(氧硫硒碲釙)
→盲點:無法得知週期表的直排、橫列,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如果想了解事情的整體脈絡,背口訣不能帶來具體的幫助
●無效讀書法:重點整理
→問題:難度太高
→重點整理必須處理大量的訊息
→對大腦來說是沉重的負擔,根本不是什麼輕鬆事
→教育學的開山鼻祖約翰.杜威博士便曾斷言:「即使是大學生,也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確實學會整理重點」
→採取重點整理的方式效率很低,可說是浪費時間、心力的方法
●無效讀書法:反覆閱讀
→反覆閱讀的效率之所以差,原因在於這是一種單純的「被動接受」
→人類大腦的特性,無法吸收不感興趣的資訊
→EX:當你看到「1543年葡萄牙人航經台灣」這種枯燥的課文時,馬上全心全意吸收是不可能的,因為你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
→相反的,如果課文改成疑問句的形式:「最早發現台灣的歐洲人是哪國人?」,恐怕就會忍不住思考答案
→為了防止被動式學習,就得時時對眼前的課文抱持疑問
※減少被動接受的要素,大腦自然會對眼前的資訊重新燃起興趣
●無效讀書法:集中學習
→研究數據顯示:短期集中塞入大量知識,真正記住的比例很低
→一星期後大部分都會忘個精光
→明明特地挪出這麼多時間,卻一點意義都沒有
→原本怎麼想都解不了的題目,去洗個澡突然想到解題方法
→因為洗澡可以讓身體放鬆,於是能連結到大腦的其他資訊
※想靈活、活用的知識,適度休息是必要的
●無效讀書法:搭配自己的讀書習慣
→印地安納大學透過數百萬人的數據,證實對考試成績無絲毫進步
→研究證實成績優良的學生,普遍傾向於某種特定的讀書法
→越優秀的學生,越是從一而終
→讀書只會依循單一原理,不會受五花八門的讀書法所惑
※真正有效的學習法不會因人而異
●無效讀書法:趁忘記前再次複習
→很多人都弄錯複習的時機
→剛學到的內容,趁忘記前再次複習的學生,成績是最差的
→考試成績好的學生,會在「開始忘記的時候」才複習
→等到忘記才開始複習,大腦會認為「這個資訊肯定非常重要,所以我才會刻意去回想,我應該好好記起來」
※「回想」的行為能刺激大腦,幫助我們牢牢記住
●真正效果顯著的讀書法:「主動學習」
→積極動腦思考
→而不是採取「聽講做筆記」的被動學習態度
※主動到太超過的主動學習
●打散式讀書法
→裁切書本打散所有頁數
→打亂整本書的順序,再來做題目
→原本:1.二次函數 2.三次函數 3.向量 4.矩陣
→打亂:1.二次函數 4.矩陣 3.向量 2.三次函數
●好處:更擅長處理應用題型
→名校的考試,看似是二次函數的題目,實際上在考向量
→一般的做法,讀向量時大腦的注意力只會在向量
→讀三次函數,注意力就放在三次函數
※無法將不同單元的解法連結在一起
●主動學習的兩大關鍵
1.回想
2.言語重組
●回想
→重新想起來的意思
→大腦最能有效將資訊深刻在腦中的時刻,就是回想的時候
→越努力回想,大腦就越能記住
※考生應該要反覆參加模擬考
●語言重組
→用自己的話來說
→技巧是用來增進理解度,而不是幫助記憶
→面對複雜的數學或英語等無法理解的資訊時,言語重組的不可或缺的技巧
※假如碰到看不懂的課文,可以想想:「如果講簡單一點,可以怎麼說?」
●回想技巧1:測驗
→對腦中記憶進行隨堂考
→將想要記住的資訊轉為考題的形式
→EX:做單字卡、默背課文、模擬考、解題
→只要含括「刻意回想」的要素,都屬於測驗化的範疇
※這方法在心理學稱為「提取練習」
●化為隨堂考的形式
→EX:看一頁課文,闔上課本,回想這頁內容
→思考有沒有辦法把所有內容都化為測驗的形式?
→重點:內容越基礎,測驗就要越細
→基本上,回想的次數越多,越容易記住
※當考生讀學校課本、商務人士考證照時,若每頁都能做一次測驗,定能發揮效果
●測驗化的筆記術
→EX:閱讀課文→把課本闔上→回想內容寫到筆記本
→邊看課文邊做筆記,資訊無法真正留在大腦裡
→語音輸入做筆記:閱讀時看到重點,闔上課本,開啟手機的備忘錄
→念出聲音可以刺激短期記憶
→實際唸出來會比手寫的更容易被大腦吸收
※因為朗誦要同時運用口、耳、眼等感官,增加對大腦的刺激
●每天都要考試
→考試也是測驗化的代表例子
→從科學角度,考試可說是最頂尖讀書法之一
→從有效讀書法的觀點,再也沒有一項技巧比考試的效果更出色
→學校考試有個問題,就是頻率太低
→商務人士為了考證照或興趣而鑽研知識,考試的次數又會更少
※若想將考試納入日常生活,一般的作法是拼命做題庫或考古題
●本書提倡自己設計考試題目
1.念書念到重點時,先闔上課本
2.回想內容,轉換成考試的題目
3.在筆記本寫上題目的答案,將紙張對折,在背面寫上題目
※當你在思考如何設計題目的過程中,思考本身就是一種主動學習、同時也必須充分咀嚼內容
●反覆閱讀為例
1.看完一頁課文後,闔上書本
2.問自己:「剛剛看的那頁寫了哪些重點?」
※反覆閱讀本身疏於被動學習法,加入這個步驟,便能化為主動學習
●將回想納入學習的一環
→先思考:「是否能化為測驗的形式」
→將記住的內容化為測驗的形式,自己設計題目
※將內容唸出來更能有效刺激大腦,更容易記住
●回想技巧:分散學習
→稍微拉長複習的間隔
→再次強調:大腦神經元受到刺激後,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建構出記憶網路
→好比蓋磚牆需要等待水泥乾燥、凝固
→資訊要牢記在大腦裡也需要一定時間
→大腦會花時間篩選資訊,逐步判斷「這項資訊經常用到,所以要放在容易取得的地方」
→反過來說,假如我們的大腦馬上就能記住所有資訊,會出現什麼狀況?
→EX:飯店給的WIFI密碼、再也不會見面的人的電話號碼…
→腦中塞滿不重要的訊息,等到真正需要用到重要資訊時,就沒辦法馬上從記憶儲存庫提取出來
※大腦必須一度遺忘腦中的資訊,否則無法培養有用的知識,換句話說,學習勢必隨著遺忘
●最佳的複習時間
1.第一次複習:1~2天
2.第二次複習:第7天
3.第三次複習:第16天
4.第四次複習:第35天
5.第五次複習:第62天
●2X2法則
→第一次複習:2天後
→第二次複習:2週後
→第三次複習:2個月後
●讓分散學習效果加倍的「交替學習」
→EX:棒球選手,進行「曲球→指叉球→滑球」的投球練習
→EX:鋼琴彈奏不同類型的曲子,「哈農→從沒彈過的曲子→喜歡的曲子」
→數十年的研究發現,一段時間內學習多種內容,反而能獲得更高的學習成效
→當我們不斷做類似的題目、使用相似的解法,我們的大腦最後會僵化
→單調的學習,不會經歷回想的步驟
※我們不應該一直學習相同的內容,應該適當穿插不同的類別
●類別控制在三種以內
→EX: 讀英文不要只是背單字或閱讀文章,而是採用「書寫→文法→聽力」
→在一次的讀書時間內融合三個類別
※假如一下子就大量的交替學習,大腦的處理能力可能會超過負荷
●時間均等
→平均分配每種類別的學習時間
→EX:單次學習60分鐘:書寫20分鐘+文法20分鐘+聽力20分鐘
→EX:單次學習30分鐘:書寫10分鐘+文法10分鐘+聽力10分鐘
※務必讓各學習類別時間均等
●每告一段落,一定要休息
→超晝夜節律:「讀書90分鐘→休息20分鐘」
→大部分的人會先經歷90分鐘的清醒,接著進入20分鐘的放鬆狀態
※讀書時間適當穿插休息時間,可以增進學習效果
●回想技巧:意元化
→有意義的集合
→根據某種規則,將毫不相關的資訊分組
→意元化是將資訊進行分類或挑選,重新建構「有意義的集合」
→EX(分類):電話號碼要記住09○○□□□△△△相當困難,加入連字號,變成09○○-□□□-△△△
→EX(挑選):一般人聽到「運動、飲食、靜心」恐怕會覺得是毫無關係的三個項目,用「改善焦慮的方法」這個標籤,統整成一個項目
※意元化:將未經分類的資訊套上自己的框架,讓資訊更容易記住
●同時記住多種解法
→如果題庫有解法一、解法二,就要一併寄住
→假如不記多種解法,稍微換個題型就無法派上用場
●用心智圖建立自己獨創的意元
→大腦的特性,自行想出的意元會比較容易記住
→自己想的,比直接用參考書或題庫整理的方法,更貼近主動學習
→如果發現新的關係,隨時加上新的連結
●言語重組
→將複雜的概念或專業術語
→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自行解說
→反覆使用「why」與「how」自問自答
→詢問自己學到的內容
→寫出答案並批改
●流暢性捷思
→EX:做參考書的題目,本來一開始不會,看到詳解後,頓時覺得自己懂了
→看到詳解就懂了,是很自然的現象,但這階段並沒有真正接收
→大腦會誤以為已經完全記住了,不需要再繼續複習
→原本以為已經理解的主題,一旦自行解說,便會碰到大量不知道該如何用自己的話說明的地方
※自行解說能防止我們陷入「流暢性捷思」
●教中學
→向人說明學到的東西
→讀書時想像自己之後要教人
→用小孩也能理解的方式說明
→EX:教10歲小孩、向自己的寵物或玩具說明
※要向人清楚說明,就必須在腦中整理好重點
●簡單易懂的說明
→比喻
→運用對方知道的東西
●舊知識能幫助大腦迅速吸收新知識
→人的記憶是將舊資訊與新資訊結合
→既有的資訊是樹幹,新學到的事物就是不斷往外開展的枝葉
※不斷提醒自己,將舊有知識與新知識結合在一起
●播放音樂只會干擾讀書
→多起實驗證實音樂會降低大腦的運作
→撥放音樂造成大腦的負擔
※讀書時建議把音樂關掉
●午睡10分鐘能使大腦恢復功能
→讀完書睡午覺
→醒來後,針對剛剛學到的進行測驗
→要是測驗的正確率很高,給自己一個獎勵
●番茄鐘工作法:專心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
→念書40分鐘
→午睡10分鐘
→醒來後做題目,正確率高就給自己獎勵
※關鍵在於「專注後讓大腦徹底放鬆」
●清醒的休息
→閉上雙眼
→整個人放空、什麼都不做
→閉目養神看似是浪費時間的行為
→其實休息時大腦依然會持續活動
※一旦閉上雙眼,我們就不會把注意力放在外界,大腦不用再吸收新的資訊
●讀完書要好好睡覺
→科學的角度,完全正確
→縮短睡眠時間來讀書,讀到的東西無法留在腦裡
→得到的回報和花費的時間不成正比
→因為我們的大腦在發散模式才能記住資訊
※睡眠是最強的讀書技巧
●交替睡眠
1.讀書讀到一半去睡覺
2.起床後,從中斷的部分開始念
→關鍵:不要在參考書的單元結尾
→而是題目做到一半就停住
→或是解說的過程中就此打住
→將睡眠穿插(交替)在學習的過程
→睡眠的過程中,大腦會持續處理訊息
→這種睡眠方式能縮短複習時間,也不會忘記曾經記住的事情
※記住:每天讀書要停在沒頭沒尾的地方
●睡前先列好隔天的書單
→EX:做完參考書第二章的練習題
→實驗證實:睡前花5分鐘列出隔天要讀的範圍,比平時更容易回想起學習的內容
→列出隔天要做的事,會帶來和服藥差不多的效果
→睡前科學研究:晚上無法順利入睡的人,主因之一在於「對隔天的事情感到焦慮」
※睡前花5分鐘列出待辦清單
●用睡眠時間複習新知
→睡眠學習不能吸收新的知識,但有助於「複習」
→睡前先聽一遍學習的內容
→設定入睡後二~三小時,開始撥放錄音內容
→起床後,針對錄音的內容進行測驗
●運動幫助記憶穩固
→運動5分鐘就能穩固記憶
→運動能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
※讀書後花5分鐘運動,稍微起來走一走吧
●10分鐘的中高強度體能活動(MVPA)
→相當於快走到慢跑之間
→呼吸稍微加快到有點喘
→讀書前先慢跑10分鐘,提升大腦功能
→讀完書健走5分鐘,幫助穩固記憶
※讀書時間不夠的時候,更該做輕度的運動
●讀書前後的運動
→控制在健走或慢跑的程度以下
→讀書前:慢跑10分鐘
→讀書後:健走5分鐘
●正念靜心
→靜心訓練有助於考試成績
→定義:專注於「現在、此時此刻」
→正念能提高專注力及記憶力
→正念靜心能提高工作記憶
●靜心法
→盤腿坐,背伸直
→吐氣時計數一次,數到21,再從1開始數起
→感覺到快無法專注時,讓注意力重新回到呼吸上
●禪的領域:「數息觀」
→用宛如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自己在靜心時浮現的念頭
→專注力再高的人,也不可能始終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煩惱過去或未來的事,只是大腦暫時的幻象,和此時此刻沒有半點關係
●10分鐘的正念靜心,能有效提高專注力
→一天從10分鐘開始,每天固定正念靜心
→把注意力放在呼吸或胸口跳動等身體感覺
→把注意力放在周遭環境上
→持續把注意力放在周遭環境上
※一旦專注於呼吸,焦慮與擔憂會逐漸消失
●時型有三種
→夜型人:下午五點後最有精神
→日型人:中午12點到下午五點最有精神
→晨型人:中午12點前最有精神
→時型約有50%由基因決定,幾乎不可能透過後天調整
※想提高學習成效,首先要知道自己頭腦最清楚的時間,將精力集中投入在這個時段
●讀書要集中在大腦工作的時候
→上午型:10點~14點
→下午型:16點~22點
→大腦會在其中一個時段,進入「資訊取得模式」
→了解自己屬於哪一種,在適當的時間學習
※早上4點~7點的時段,幾乎所有人的學習能力都出現下降的情況,避免在大清早讀書
●發散模式的時段要休息
→21:00~23:00 這個時段所有人大腦的專注力都會降低
→若在這個時段需要專注力與邏輯思考的工作,必然會降低效率
※這時最好去洗澡或靜心,讓大腦完全休息
●剛起床最好先喝一杯水
→因為起床後全身處於近乎脫水的狀態
→立刻補充水分能促進大腦運轉
※起床90鐘後再攝取咖啡因
●自言自語學習法
→自我參照效應:任何事物和「自我」連結,便能提高記憶的穩固
→一邊喃喃自語、唸出聲音
●提問模式:對眼前的課文或題目,一一提出問題
→我真的理解這段大綱嗎?
→我有沒有什麼不懂的?
→這三種解法,用起來最簡單的是哪個?
→我同意這段結論嗎?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重點整理模式
→替正在學習的內容抓出重點,發出聲音說出來
→用自己的方式濃縮成一句話講出來
→想想要怎麼向朋友說明這個概念
●朗讀能提高學習效果
→只要念出聲音,都比較容易記住
→念出聲音需要用到嘴巴和耳朵,增加主動學習的要素
→念出聲音必須仔細閱讀文字,比單純用眼睛掃過學習得更加深入
→朗讀能帶來自我參照效應,提高記憶的穩固度
※朗讀時想像自己正在和人說話,能提高學習效果
●多模態學習
→讀書時充分運用五種感官學習
→建議同時用多種媒介複習一個主題
→同一個主題,要運用你想得到的方法來複習
→不單停留在筆記本
→同時運用影片與心智圖等多種媒介
※運用視覺外的多種感官知覺,更容易記住相關資訊
●用聲音錄下學習重點
→閱讀複雜難懂的書籍,經常利用聽覺
→念完一章後,將整理的重點錄到手機的錄音檔
→等看完整本書後,間隔一段時間,再去聽當初錄的重點整理
●比手勢法
→背單字一邊用身體表現
→將手勢加入讀書,有助於穩固記憶
→EX:記西班牙文的單字「manzana(蘋果)」,用誇張的方式做出咬蘋果的方式,一邊反覆念manzana(蘋果)
→EX:弄種數學的積分概念,以面積來說,在平面上一直畫出無數細線,以體積來說,就比出無數個薄板
●讀書時也要運動
→站著讀書提高專注力
→站立式工作桌:google和facebook等大型企業陸續採用
→長期研究指出,站立式工作桌能讓頭腦變得更靈活
→只要在原本的桌子放個箱子,在箱子上面讀書就好了
※如果站超過60分鐘,一定要每個10分鐘活動一下身體
●讀書時一邊運動
→輕度慢跑時聆聽有聲書
→在家裡做輕量深蹲,邊複習參考書
→在書桌前讀課本時,一邊踏步
→EX:工作桌下面放一個專門設計給奧運選手訓練的踏步機,寫書時邊踏邊打原稿
●過度學習
→越一流的人越是反覆做基礎訓練
→主要用於體育界與音樂界
→反覆練習已經精通的技巧
→EX:黑帶的空手道總是不斷重複打基本型
※如果你覺得「已經學會了」,立刻進入下一個科目,就無法確實記住原本學到的內容
●過度學習能幫助大腦穩固記憶
→我們很容易忘掉先學到的東西
→當你覺得「已經學會了」卻依然持續學習相同的內容,大腦便會切換到「穩固模式」,積極幫助資訊留在大腦
※關鍵在於當你覺得「已經會了」之後,還要再繼續重複學習
●一萬小時的定律
→研究有漏洞
→練習只佔了12%
→剩下的88%包括周遭環境和訓練的起始年齡
→和當事者的努力無關
※每個人的能力差距不能單用練習量來說明
●透過訓練提升大腦素質,就能接近天才
1.工作記憶
2.心態
※這兩點決定讀書成果的關鍵
●鍛鍊工作記憶一:運動
→只需健走就能促進大腦活化
→本書多次提到運動有促進記憶力的效果,而運動甚至能提高頭腦素質
→伊利諾大學的實驗證實:一天健走40分鐘,每週三次,大腦神經迴路增加
※運動不只能提高工作記憶,對大腦的海馬迴也有明顯功效
●鍛鍊工作記憶:電動玩具
→電玩有益大腦
→條件:需要即時的判斷、具備解謎元素、在3D空間來回穿梭
→EX:超級瑪利歐64、星海爭霸、傳說聯盟、刀塔二
●鍛鍊工作記憶:玩樂器
→音樂人的記憶特別好
→學習音樂本身就是一種多態學習
→包含視覺、聽覺、運動知覺等
→秘訣:充分享受音樂
※如果只是為了鍛鍊工作記憶才練習樂器,無法維持學習動機
●鍛鍊工作記憶:表達性書寫
→在紙張上毫無間斷的自由寫出煩惱
→一天20分鐘,持續數週,便能逐漸消除焦慮
→因為將煩惱傾吐到紙上,大腦便能有效率的運轉
→使用時機:讀書後和睡前,一次只要八分鐘
→內容:寫什麼都無所謂,從課業上的擔憂,到不愉快或擔心的事都可以
→期間:至少持續數週
●鍛鍊工作記憶:DNB(Dual N-Black game)
→考驗記憶力的簡單遊戲
→一天必須達15分鐘
→基本規則:9個格子,記住格子裡的位置與聲音
→遊戲:Brain Workshop
●提升大腦素質:心態
→成長心態=人的能力可以靠後天改變
●選擇與策略
→假如毫無方向,只是盲目採取行動,即使天才也無法成功
→就算擁有絕佳的歷史天分
→但如果光是閱讀歷史漫畫,依然無法培養應有的歷史知識
※倘若持續採取無效策略,加倍努力是沒有意義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