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財 2.投資
2014年8月初版一刷
作者簡介
陳斐娟
輔大法律系財經組、政大EMBA畢業。曾擔任台視新聞主播、年代新聞主播及東森財經新聞台「夢想街57號」節目主持人,現為三立新聞台「54新觀點」節目主持人。
進入新聞界後,先擔任電視台財經記者及新聞主播,之後轉為財經節目主持人,她專業理性的分析和富有親和力的主持風格,深受觀眾喜愛,並且代言多項金融產品與房地產。
受到父親投資股票失利以及母親投資房地產翻身的影響,她不做投機性的股票投資,靠著多年來投資房地產的精準眼光,獲利上千萬!她也鼓勵大家不要夢想一夜致富,只要不怕失敗,勇敢地投資,就能創造出最大的財富。
●踮起腳尖摘蘋果
→人生有些事,要超出自己的能力去做
→能力才會在無形中成長
→找工作、拚事業、念書、運動、登山不也一樣
※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不投資
●外公堅信,讀書是窮人家唯一的出路
→外公是台中一中畢業,在日據時代是高學歷
→每到考試時,孩子們一回家,就得把今天學校考試的題目和答案默寫在紙上
→不只是答案,題目也要寫出來
→舅舅們全都是台大畢業
●人再聰明也聰明不過股票
→父親的數學特別好,沒有什麼數學題難倒他
→打麻將別人打過什麼、自己打過什麼全都記得
→父親股票賠了一百多萬
→當時在撫遠街,一間房子只要10萬
●喜歡投資房地產
→受母親影響,股票做的少,幾乎不買
→大部分財富也都是靠房地產累積的
●說話的底限
→非常討厭人家說謊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卻是脆弱而永久的
→一但有了懷疑就很難修復
→謊言會動搖信任
※隨口說謊是一種習慣,說話真誠也是一種習慣
●想要與需要,哪一個重要
→「喜歡」是無窮盡
→我們只能為「需要」而買
→沒有什麼外在物質是不會被遺忘、被永遠喜愛的
→當時非他不可的執著,經常轉眼間變成過眼雲煙
※唯一值得保存與珍藏的,是我們內心的記憶,被人們肯定的,則是我們的價值
●存錢與賺錢
→一籃雞蛋售價100元,大特價只賣50元
→一顆上等鑽石售價100萬,現在只賣90萬
→選擇雞蛋是存錢的腦袋
→選擇鑽石是賺錢的腦袋
※一塊錢存下來只是一塊錢,好好投資有機會賺10塊、100塊
●理財是為了什麼?
→可以選擇
→完成夢想
●人有了錢,才有選擇權
→婚姻不幸,可以選擇離開
→老闆機車,可以拂袖而去
●完成夢想
→趕快結婚
→創業
→出國
→EX:參加亞運馬術比賽,得花1500萬,政府只補助30萬
※為了完成夢想要理財,「熱情」是關鍵元素
●帳戶分流
→儲蓄
→日用
→投資
→享樂
●享樂帳戶
→我們是人,不是神
→再用功的學生,也不可能日以繼夜苦讀不休息
→再勤奮的打工仔,也不可能任勞任怨像牛一直犁
→花在你平常不敢做的事,EX:吃一頓米其林大餐、品酒大會、昂貴經典歌劇
※將享樂帳戶花光,一毛都不剩
●你以為賺到了嗎?
→不使用信用卡、不使用折價券
→信用卡的本意是促進消費,它是商人發行的
→實驗和統計數據,用現金消費會比較謹慎
→超商集點是有期限的,早知道就多喝幾杯,商人就是要你這種心態
→為了贈品而買東西,你以為賺到了贈品,其實是損失金錢
※這世界很少因為花錢而佔到便宜的,賺到的永遠是生意人
●傳統性別腳色型
→男人真命苦型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男人開始抱怨,事事男女平等,唯有付錢除外
→男人開始藏私房錢、偷賺外快
※夫妻開始諜對諜,種下各自反目的因子
●各自為政型
→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能撐多久
→吃飯你付,水電我包
→問題:萬一有天夫妻一方有人失業了,生意失敗了
※雙方財務不隸屬,種下夫妻單飛的因子
●大水庫型
→夫妻雙方不分多寡將收入注入「家庭號」水庫
→再將大水庫分流「日用」、「投資」、「儲蓄」、「享樂」
→不去計較誰賺多賺少,富貴共享患難與共
※成功關鍵:誰做水庫的管理者,必須建立在百分之百的信任上
●能力配置型
→不以傳統性別與腳色決定承擔的責任
→而是以能力所得的比例做為承擔責任的標準
→所得稅的概念
→責任是相對的概念,不是絕對的數字
→某甲所有財富是10萬,將10萬統統給你
→某乙擁有財富1000萬,給你100萬
→甲是百分之百的付出,乙雖然付出高於甲10倍的金額,卻只是站他財富的10分之1
※承擔愛的責任不在於絕對數字的多寡,而在於他付出了多少
●複利魔術
→每個月投資一萬,一年12萬,年報酬率百分之八,20年後滾出1178萬
→難就難在每年百分之八持續20年,並不容易
→建議在年投報率訂在5%,用更大的雪球(本金)及更長的坡道(時間)取代高投報率
→40年,年年賺15%,巴菲特也做不到
※不要想一夜致富,穩穩地有耐心些
●資金管理
→6個月生活金
→保險:年所得百分之10支付所有的保費
→高風險投資:100減去年齡,今年70歲投資不得超過資金比重百分之30
→低風險投資:資產要和年齡一樣
→年金保險
●理賠金不是愈多愈好
→是多少就夠
→應該計算子女獨立前或另一半獨自生活所需的金額
●終身型保險,多半保費高而保障低
→統計顯示,台灣65歲以上老人過去10年平均住院不到5天
→大部分醫療險只有住院才給付,不是所有醫療統統都給付
→如果你剛生一個孩子,只需要買一張20年定期壽險就夠
→只要保障自己萬一身故,孩子可以靠理賠金長大成人
→假設小孩12歲,估計25歲可以獨立,那就買13年的壽險,不需要買到終身險
→保險買到最低需求的底限就夠了
※幾乎所有的保險都應該盡量「定期」不需「終身」
●應該把保險當「消費品」
→儲蓄險保費高,保障低,錢越領越薄
→買保險千萬不要老想著拿回保費
→雙十法則
→年薪百萬的上班族,保費在10萬以下,應該有1000萬以上的理賠保障
→「差額」才是所需購買的保險
→15歲的孩子,想要照顧他到25歲,估計每年提供50萬元,總計500萬,如果已為他存200萬,只需買300萬的保險
→單身需要的是意外險、定期壽險、定期醫療險
→單身而言,意外險和壽險是保障父母不會因為自己的重大意外頓時失去經濟依靠
→勞保、健保、公司團保已足夠,不需要買商業保險
※過度的保險,會對理財產生排擠,花了大錢保障低,傷了生活品質
●最好的記帳法
→簡單、方便、時間少
●踮起腳尖摘蘋果
→有些事要超出能力去做
→等你準備好,房價就漲上去了
→反正得想辦法湊足頭款(標會、向父母借款、公司信貸)
※成為有殼一族後,還好,那時候有買這間房子
●買車,能不買就不買
→花錢不能增值的都叫「消費」
→花錢能增值的才叫「投資」
→非買不可的話,買低於你能力的車子
→有能力買200萬的,就買100萬的
→車子一落地,就開始它的貶值人生
→交通部101年自用小客車調查報告,養車費用包括牌照稅、燃料稅、油錢、保養費、維修費、車險、停車費,平均一年花費15~16萬
→一台40~50萬的車,每月養車和交通支出約5千到1萬元,用來投資年投報率6%的商品,10年後可以滾出150萬~200萬
※買房是資產,買車是負債
●任何房子,將來有一天都是要賣的
→我會和這房子天長地久,將在這裡結婚、生子、老死…,但事實上是這樣嗎?
→第一份工作、交往的第一個男女朋友、人生的第一支手機、第一部車,最後呢?
→只站在自己當時的立場來挑房子,是很危險的
→賣給小家庭,空間太小
→賣給單身帥哥,高度太矮
→賣給有為青年,地段太貴
※你在買房子的時候就要想,你將來要賣給誰?
●小套房
→如同股市的融資籌碼
→景氣熱絡時,小套房通常先漲
→但真正能享受大波段的卻是店面或豪宅
※當景氣遇寒冬時,非常難賣得出手
●投資的角度
→裝潢不要超過房價的百分之15
→一間房子持有5年,超過百分之30才有賺
→假設1000萬的房子
→裝潢百分之15=150萬
→持有成本+售屋費用+代書費+契稅+房屋稅+底價稅+增值稅+不動產交易所得稅,保守估計約20萬
→仲介費:買一賣四就要百分之5=50萬
→成本約1220萬,不包含貸款利息+修繕費+管理費…,1000萬的房子至少漲百分之22才到本錢
※如果你裝潢的風格不被買家接受,還會被拿來殺價的理由
●小套房特性
→漲得快,但是漲的也不多
→跌得快,比別人多
※小套房如同股市的融資籌碼,融資很少賺到大錢
●三房,永遠是主流
→就像男人的白襯衫,適合每一個場合、每一種時機,永遠不退流行
→可以規劃書房、父母房、嬰兒房、客房,有各種選擇
→適合不同買家,三代同堂,有小孩的家庭,單身者有個人化空間
→三房是男人的白襯衫,二房就是POPO衫
→二房大致上符合現代人的需求
※就算是單身,也盡可能買三房的產品,有預算困難,兩房的也很好
●最好的地段,就在媽媽家隔壁
→吃喝有人照料
→家裡有人打掃
→連孩子都有人帶
→沒事還幫你巡一巡
●買房子最好買在自己熟悉的地方
→知道什麼時候出門會塞車
→坐公車有沒有位置坐
→政府說的捷運規劃是畫大餅還是真有其事
→知道好吃的餐廳
→菜市場的菜心不新鮮
→附近學區素質如何
→有沒有宮廟藏在社區
※買房就是買生活,交通動線、生活機能、人文素質你統統掌握比別人好
●買預售屋,不是跑第一,就是殿後
→跑第一,因為潛銷期(還未公開推出的銷售期)買最便宜
→等到代銷公司將初期的成本回收之後,就會一波又一波的調漲
→結案(clean)真的很重要,為了一兩戶沒賣完,負擔人事管銷費不划算,對購屋者是最好的殺價機會
●別把不動產當作動產
→房地產是不動產
→必須要用時間等待
→股市二八法則,8個輸家,2個贏家
→房市二八法則,8個贏家,2個輸家
→一個是選錯地點,一個是急著賣
※不動產從來沒有「今天買,明天賣」的打算
●沒有人是神
→能夠算到何時是最低點
→突發性利空總會回到基本面
※買房地產就要用三到五年,甚至10年以上的思維去規劃
●基本面不在了,才可以考慮賣掉
→因為附近有公園,可是後來公園變成大樓
→因為交通方便,可是後來交通動線改變了
※如果當初吸引你的基本面都在,何必為了突發性利空做出相反的決定
●和建商談判
→金融海嘯建商不願折價,但是從三樓換到十樓
→建商立場:市場斷頭戶不少,折價立刻減少收入,不如換較好的樓層,減少一戶斷頭戶
→三樓每坪43萬,十樓每坪50萬,一來一往成本降低7萬
→38坪的房子降低了200多萬的風險
→降低風險比斷頭停損更安全
※買房地產別像投資股票在乎短線的漲跌,「時間」,就是不動產最好的擋土牆
●房地產「對的地點」
→人多的地方,就對了
→人多的地方,就是熱鬧的市中心
●燈光美氣氛佳,只在拍照時
→樣品屋:沒柱沒樑、假櫥假窗,創造空間的錯覺
→接待中心:假客戶、假人潮、假成交,創造熱銷的錯覺
●熱銷大搶購,小心氣氛陷阱
→如果你想買A棟八樓,恐怕得排到第三順位了,前面有兩人付票了
→如果你不快點預定,會被別人搶先
→人性的心理:一但你付票,其實你已經向購買靠攏了一步
※仔細想想,真正想買的人有那麼多嗎? 超額預定的有多少? 收你票的萬一是不肖代銷? 沒有交易,為何要付票?
●代銷創造名人加持的氣氛
→去接待中心要預約
→每位客人被安排獨立隱密的包廂(說是保護購屋者的身分)
→售屋人員說:某某立委就在隔壁包廂、某某名人也在現場準備買兩戶
→人性的心理:有能力者做的決定不會錯
※你確定包廂隔壁真的是某某人嗎? 你確定某某人真的買兩戶嗎? 你確定包廂真的都是來買房子?
●小心樣品屋陷阱
→當你開始陶醉在這燈光美氣氛佳的那一刻,你認為只要買了這間房,就會過著如詩如畫的生活
→你將來會花上千萬請名師裝潢?
→你的衣櫥會掛滿香奈兒套裝、擺著LV的包?
※回到現實吧,你買的只是一間房子,生活靠你自己創造,它不是附屬在房子裡的公設
●仲介的主場優勢
→足球的主場勝率約超過63%
→NBA的主場勝率約98%
→只要仲介說:「對方真的很有誠意,不如我約你們雙方到總公司談,也許有機會談到你要的價位」
→到仲介總公司,我們是客場隊,仲介是主場隊,仲介有主場優勢,成交的勝率特別高
→後來堅持不到仲介主場談判,換個仲介價位多賣了一百萬
※對仲介而言,價格不是重點,重點是要成交,對於賣房子的人,還是遠離仲介的主場優勢吧
●兩宅一生
→想靠房地產獲利,你至少要有兩間房子
→房子最好是平易近人,好維護好照顧,空間不要大,越大眾越好
→如果你只有一間房子,房價漲跌與你何干?
→永遠讓自己同時擁有兩間以上的房子,行情上漲時,就把漲比較多的那間賣掉
→買的房子都是自己要住的,如果我自己不想住,我也不會去投資
→如果你本來準備好買一戶45坪的房子,先改買一戶25坪,一戶20坪共兩戶
●投資人看報
→工商時報、經濟日報、各大報財經版
→但,所有人都知道的新聞,就不是「新」聞
→大街小巷都知道訊息,你已經是第N手了
※你如果只靠報紙電視做投資,往往就是輸家
●小心轉投資過多的企業
→聯電集團的子公司、孫公司、孫孫公司彼此持股複雜
→已入籍新加玻的曹興誠(不斷被質疑是避稅),以高達百億身價對阿娟提告「毀謗」,阿娟獲不起訴處分
●投資先別看財經版
→投資機會往往藏在意想不到的版面
→工作關係,一天讀7份日報
→先看中時、聯合、自由、蘋果,一定先看頭版和要聞,再看國際
→看了氣象、國際新聞知道災情後,了解產業影響多大? 跟台灣有沒有關? 供需會不會失衡?
→最後才看財經版,避免見樹不見林
※買名品的消費者都知道,鈕扣、拉鍊和接縫,才是商品的優劣的功夫所在,投資要在大多數人不容易留意處留意
●老闆出現的版面很重要
→郭台銘與劉嘉玲十指緊扣的新聞,鴻海市值減少100億台幣
→國巨董事長陳泰銘與關之琳的緋聞,股價大受影響
→當老闆出現在娛樂版或八卦雜誌,市場會有「愛美人誤江山」的聯想
→出現在藝文版,擔心老闆每天琴棋書畫時,到底有多少心思在經營事業,或代表公司步入成熟穩定期,不需要再多花心思在公司
→若出現在司法版或社會版,十之八九不妙
※老闆出現在什麼版面,有時比他說了什麼話,還要重要
●台塑100指標
→台塑股價乘以100後,就是此波台股指數的波段高點
→2007年7月,台塑股價95元,台股波段高點9859點
→2008年11月全球金融海嘯,台塑最低點41元,台股波段低點3955點
●自傳效應
→唐雅君發表自傳《舞動新天地》,2007年無預警倒閉,亞歷山大自救會的抗爭活動
→王雪紅自傳《王雪紅的故事》、《王雪紅傳》分別在2012、2013年出版,宏達電最高價1300元是2011年創造的
※自傳魔咒不由得讓你信,不要投資「老闆60歲以前出自傳的公司」
●今日英雄,明日狗熊
→三年一輪,好壞照輪
→股市永遠不變的法則:「去年大漲的,今年不會漲」
→1980年國泰人壽1975元
→1997年華碩890元
→1999年廣達850元
→股本小,才能籌碼少,才能集中炒,才能股價飆
→籌碼凌亂到散戶手上後,作手哪會傻傻花心力拉抬
●股票掛掉變壁紙排行
→董監事持股低、質押高
→尤其董監事持股低於10%
→只要負債比達百分之百的,根本要當作破產公司
●向年終獎金高的公司要紅包
→年終獎金的多寡等於是年報公開前的隱形業績報告
→年終的意義:在年報公開前,公司仍有一個未來利多等著發佈
→短線上,你很有機會向這家公司領一個「股價紅包」
※很多公司一吃完尾牙一發完年終,就會出現神秘的買盤
●做股票要懶
→買賣手續費0.1425%,買賣共繳2次
→交易稅賣時要繳一次0.3%,進出一次的成本是0.58%
→進出一次,你和市場的比率是0.99415:1
→進出兩次的勝率比是0.9883:1
→進出三次的勝率比是0.98425:1
※進出越多次,勝率越低
●懶人股票原則
→不做融資,不借錢買股票
→一年或兩年,甚至三年,才做一次交易
→選一、兩檔殖利率超過6%的老牌個股買進,買進後鎖進保險箱,直到個股殖利率降到4%以下賣出
→每年的配股配息不要花,將配息去買母股的零股
→每年農曆封關前一週把投資金額買進各產業龍頭股,年後開紅盤日後的第四週全部賣出
→5000點以下買進,放著等待,8000點以上賣出,忘了股市
→不要買電子股,不要買生技股,不要買上市5年內的個股,不要買超過百元的個股,不要買不知道做什麼產品的個股,不要買連續問3個朋友都沒聽過公司名字
→大選前半年把股票賣掉
→不要和任何人討論你的股票
→選抵稅率高的個股買,每年5月報稅就知道好處
※股票不是勤能補拙的市場,大部分的人多做多錯
●投資絕對不能賠大錢
→原則上不要小於10%
→如果賠了10%,下一次得獲利11%才回本
→賠20%,下一次得獲利25%才回本
→賠30%,下一次得獲利43%才回本
→賠40%,下一次得獲利67%才回本
→賠50%,下一次得獲利100%才回本
→賠60%,下一次得獲利150%才回本
→賠70%,下一次得獲利230%才回本
→賠80%,下一次得獲利400%才回本
→賠90%,下一次得獲利900%才回本
※光回本就要天時地利人和,甚至要老天保佑,更別說要獲利
●絕對不能賠大錢
→假設這5年內你只有一次大賠50%
→其他4年都保持15%的獲利率
→投資金額100元,最後只剩87.5元
→不管你在哪一年賠大錢,只要一次,一次就好,就會讓你功虧一簣
※每年獲利15%已經是不容易的事,還要控制欲望不把獲利花掉以便滾出複利的威力,這樣還不能發生任何一次賠大錢的情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