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浪費 ,往往源自於缺乏自覺
→手機費用太兇
→每周有外食的習慣
●不懂區別『必要』和『不必要』
→老是購買『想要』&『用不到』的東西,就容易變得拮据
●減少外食次數
→每周固定外食仍舊不滿意的家庭
→每個月僅能外食一次的家庭
→你認為哪個家庭的幸福感較多?
→經常外食未必更幸福
●給未來準備的錢,要能用20年
→日本男性為79.6歲,女性為86.4歲
→台灣男性為76.2歲,女性為82.7歲
→65歲起的平均餘命:男性18.9年&女性23.9年
→60歲退休後,長達20年~25年沒有工作收入
●靠定存,要不間斷存30年
→每個月3萬5千元X12個月X20年=840萬台幣
●不要隨便把錢丟銀行
→6.33%的利率,約11年的時間可以將100萬翻倍為200萬
→0.03%的利率,要讓100萬變成200萬要花1千8百年
→你活不到等待定存獲利
→一旦存款利率低於1%,根本沒有意義
→利率是1%的話,要讓存款翻倍要花72年
●建議不要買保險附約
→唯一可以投保的是『先進醫療附約』
●低利時代,看護保險不一定划算
→與其加入民間的看護保險,不如花時間鍛鍊自己的身體,培養個人的興趣,廣交朋友,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再多的保障,也比不上親人間的扶持
→好好珍惜配偶和小孩,他們才是最棒的『看護保險』
→最棒的看護保險是你太太
→選擇配偶不能只看外表,還要注意對方的服務精神和經濟能力
→選對另一半,才是掌握幸福退休的關鍵
●保險契約相關文件要分類
→住院用、喪葬用
→加上封面
→寫上保險公司的聯絡人(客服電話)
●只買56歲前能還完貸款的『房子』
→若突然被調職,房子很難『立刻換現金帶走』
→因勤務低地點變動所造成的住宅問題,占了半數以上
→房貸超過七百萬,壓力就太大了
●不要規劃小孩專用房間
→多數孩子在18歲左右就會離開這個家
→多半的時間房子只住2個人
→需要小孩房的育兒時間只有幾十年
→剩下的小孩房間形成浪費的空間
→可事後將房子改建為兩代同堂的格局
●空房子很多,買全新不如買中古屋
→任何新房子只要住了半年後,都會成為中古屋
→全新的房子的幸福感只有短短幾個月,但接下來的幾十年,卻有一筆非繳不可的房貸等著你
●申請房貸時,『借進來的錢』和『歸還的錢』金額不一樣
→各種房貸的差別在利率
→建議選擇『固定利率型』房貸:不怕未來升息
→建議選擇『本金平均攤還』還款:銀行少賺利息錢
●寧願晚買,多準備35萬頭期款也好
→多借點房貸,不如多準備一些頭期款
→頭期款多35萬,足以抵銷17次繳款
→可以少付38萬利息錢
●千萬別小看『購屋的相關費用』
→仲介手續費
→稅金(印花稅&登錄證書稅&動產取得稅)
→代書酬勞
→團體人壽保險費
→房貸保證稅
●決定申貸銀行前,先談手續費
→不要立刻簽約,拿金融機構開出的條件,到下一家去問
●有錢人的好朋友:股票&基金
→投資一間企業:股票投資
→投資很多間企業:股票型基金
●寶貴的時間要累積在自身的『人的資產』
→社會貢獻
→溝通
→交友
→興趣
→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
●不要過分頻繁地買進&賣出
→長期投資好公司
→每個月最少花3千5百元用於投資基金
●股票每年的收益率達8.6%
→股票的獲利遠比債券來得高
→別用短期的眼光投資
●每個月固定投資(定期定額)是大原則
→不要單筆投資
→利用每個月固定投資,分散時間風險
●以短期獲利為目的而投資的,幾乎是失敗的
●長期而言,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年獲利有可能達到6%
●全球經濟仍持續成長
→只要人類存在,經濟活動就不會中斷
→就算股價短期下跌,提供生活必需品或服務的企業也不會消失
●60歲前存到個人年金的最低限度為840萬
→投資全球企業的基金,平均年獲利為6%
→40歲開始:每個月要投資17605元
→30歲開始:每個月要投資8750元
→10歲開始:每個月要投資2450元
●指數型&主動型基金,哪個好?
→調查過去的操作成績:有7成是主動型基金輸給指數型基金
●掌握7原則,選會賺錢的股票型基金
→免手續費:是好基金的必要條件
→不要每個月分紅,務必再投資
→每個月定時定額,沒有投資期限
→所投資的基金,規模持續增加
→投資的標的要分散,不要侷限單一國家/單一區域/特定產業
→信託管理費愈低愈好:指數型基金優於主動型基金
→選擇高度成長的國家或企業
留言列表